承霞
【摘??要】筆者結合多年從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體會,從協作學習的特點出發,重點探討了協作學習的兩種基本形式:小組合作和伙伴教學。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能有效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發展學生的多元智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實現分層教學,達到更高的學習目標。
【關鍵詞】協作學習??小組合作??伙伴教學??高中信息技術課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35-01
協作學習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同學或全班同學共享。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采用協作學習的方式非常有必要。協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能改變我國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
一?課堂中的協作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常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會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在協作學習中每個小組拿到了任務后,組內成員的任務趨同,只有完成了整個小組的目標,個人目標才得以實現,學生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也有了很大的自由度。采用協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在學生中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被認可,當他能在小組內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為了這種成就感的獲得他就要不斷地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二?課堂中的協作學習體現了分層教學的理念
雖然我們已迎來數字化社會,大多數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都還不錯,但只停留在玩游戲、上網聊天等形式上;而且信息技術課程在不同的學校開設的情況不同,有的學校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畢業的學生都有很好的基礎,有的還在許多比賽中獲獎。學生之間基礎的巨大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強課堂組織形式的變革,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教學目標高于學生的能力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畏懼心理。
三?協作學習滿足了學生的智力發展需求
在協作學習的各個階段,對學生的智力有不同的需求。在任務分配階段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智力特征有正確的判斷,在交流中還要有個思考的過程,需要運用數理邏輯進行分析;在作品提交或評價時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還要協調好相互的關系,這需要邏輯智力和人際關系智力??梢?,協作學習正是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發展了學生的多元智力。
協作學習在課堂中應怎樣更好地去實施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了這樣幾種學習形式:
1.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將3~4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去完成一個教學目標。客觀分組,不能簡單地將學生的文化成績作為分組的唯一依據。混合分組,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能差異,如操作能力、知識基礎、學習態度等各種綜合因素合理進行分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選擇4人為一組,使他們在合作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但每個小組的成員之間能力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會產生互相指責、埋怨或出現自卑、自傲等情況。
在合作學習中,各個小組的實力盡量保持相對平衡,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小組競爭的公平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長、個性品質分配合適的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有相互配合又要有個人責任。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會出現組內的個別優秀學生包攬所有的學習任務,而一些操作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不敢操作或是不想操作,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教學的設計。
2.伙伴協作學習
有時候學生之間的差距過大,或教學內容不適合小組合作學習時,就可以采用這種助教協作學習方式。如在Flash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是零起點,可是也有些學生參加過課外的輔導班,甚至還參加過省里面的比賽,別的同學半個小時的任務,他們十來分鐘就做完了,這時就可以請他們做“伙伴教師”,由他們去負責幫助周圍的同學。學生之間有著相似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交流更加融洽和方便,比教師說教更有效果。這種協作學習方式下基礎好的學生在輔導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同一個操作有不同的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印象,學生也在輔導和講解時體會到自己對于為什么要這么操作還是似懂非懂,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欲望,這讓基礎好的同學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學生之間的感情也在協作學習中得到加深,更加融洽。
教師要對伙伴教學中教和學的雙方進行認真觀察,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對表現出色的“伙伴教師”給予表揚,對進步快的“伙伴學生”給予認可。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互幫互學的學風和良好的同學關系。
總之,協作學習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它為信息技術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改革了傳統教學中受眾多教育工作者指責的諸多弊端。最關鍵的是在教學中開展協作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和進度,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更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