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魯賓
【摘要】大學音樂課程的開設是提升學生的生活情趣與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課程。其中,大學音樂課程中對于聲樂作品的選擇以及作品欣賞對這個課程的開展與順利進行有著極其重要且不容忽視的作用。文章就目前大學音樂課程的現狀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對聲樂作品的選擇以及欣賞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研究探討,以便各個高校進行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大學音樂課;音樂欣賞;聲樂作品;教學模式
我國正式開設音樂課程是通過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而確定的。這個決定的頒布為推廣音樂教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情感的詮釋與表達,沒有任何一個音樂作品是脫離情感而創造的。開設音樂課程最基本的是一種情感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作品,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得自身情感更加豐富。同時,這種情感的熏陶也有助于自身情感的陶冶,而且不僅是自身情感的熏陶與凈化,同時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及教導方式。
一、音樂欣賞實用
對學生們的音樂素養的提高具有實用性。大學音樂課程的開設歸根結底是要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理解與造詣有所進步。推動我國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與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除了最基本的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科的素養,音樂課程的開設還有一個實用性就是在心靈層面去舒緩、愉悅人們。音樂學科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音樂作為一種聽覺上的藝術,它的傳遞手段就是聆聽。人們經常去選擇通過聽音樂進行減壓放松,這就是音樂實用性的典型體現。學生通過聆聽優美的旋律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以達到精神壓力的釋放與愉悅,這就是音樂學課的第二個實用性,也是最為貼近人類日常生活的一種實用性。
二、大學音樂課程開設的現狀
大學音樂課程作為一門大學生的選修課,是極大部分非音樂專業學生都會積極選修的課程。但是,從目前師資水平來看,我國國內高校的水平明顯低于同等國外高校的水平。首先,由于音樂課程不是特別受重視,并且是選修課的原因,很多高校分配給音樂選修課的老師總是不符合當下實際需要的老師平均素質水平,使得音樂課程的教育趨于落后。其次,學生自小學開始就一直被學習壓力所迫。小中高學校雖然開設了音樂課程,但也只是學些極其簡單的樂理知識以及欣賞作品,對于音樂的培養少之又少。這樣的學生在進人大學之后,由于整體的音樂素質較低,雖然有機會去全面學習音樂知識,但也可謂有心而無力。可見,大學音樂課程的開設與順利進行有一定的現實障礙。最后,音樂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業負擔有明顯的減輕,但是學業壓力仍然是壓在大學生肩頭不可忽視的重擔。由于學習其他專業課和公共課需要較多的時間與精力,被分配到音樂這門選修課的課時少之又少。又加之學生的音樂素養較低的現狀,想在較短的時間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三、聲樂作品相關認知
聲樂題材的作品區別于器樂題材的作品。在聲樂作品中,人聲是最主要的關鍵點,因為人的音色各有不同,并且人的演唱方法也各有不同,比如: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等。根據這些因素,聲樂題材的作品所具有的美感與美學是器樂題材的作品不可比擬與替代的。
聲樂作品能夠增強學者良好的音樂認知:首先,作詞的意境。好的聲樂作品絕對離不開一個東西,那就是它的骨架與血脈——詞。一個聲樂作品的好壞先要看它的詞的好壞。詞是一個作品形成的文字基礎,詞的形成,是作詞家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形成的。它不同于寫文章只要辭藻華麗,語言優美即可。詞的編排,還富有一定的韻律與節奏。一首詞的成功締造,是完成一首好的聲樂作品的先決條件。詞的存在,關乎著整首聲樂作品的好壞與否。其次,作曲的意境。如果說詞是一首聲樂作品的骨架與血肉,那么曲就是使這個骨架如血肉變得真實的神來之力。空有詞的創作,是無法形成引人入勝的好作品的,通過曲的編排,使得詞的排列組合更加流暢,才能使詞脫離空洞的語言,真正地使詞躍然于耳上,才能彰顯出詞中富有的細膩迤邐。最后,演唱的意境。如果說詞是一個聲樂作品的骨架與血肉,而曲是使這個骨架與血肉變得靈活生動的神來之力,那么演唱就是使這個生動的骨架與血肉看起來更加美好而華麗外衣。演唱者音色對整個聲樂作品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完整的聲樂作品在演唱者這里歸于終結。只有通過演唱者的傾情演唱,才能賦予曲和詞真實的表達情感,才可以表現出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的形而上的美感。聲樂作品的完結不能缺少演唱者的表達,否則就會變成一個曲高和寡的空洞的產品,而非真正直擊人心的作品。
(一)大學音樂欣賞課程中聲樂作品的選擇
首先,傳統民歌題材。傳統民歌多為歷史較長且流傳較廣的被大眾所熟知的作品。由于出現的歷史年代較為久遠,所以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民歌的藝術含量越來越高,其所蘊含的人文價值也逐漸增長。傳統民歌作為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一個較為形象的載體,對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傳統民歌有著當下作品不具有的歷史性特色,對大學生全面的基礎音樂知識的培養有著其他題材的歌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現代音樂作品。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大都采用西方較為現代的創作手法,而其中的內容立意大多沿用我國更為傳統的我文化。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打破了學生對以往聲樂作品的概念與理解,重新向人們傳遞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并且這種融合是采用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與理解。不得不說,這種題材的作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開拓了學生的眼界。
(二)大學音樂課程中聲樂作品的選擇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結構限制深化。因為聲樂作品的表達形式趨于通俗化與大眾化,不像器樂題材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基礎樂理知識才可以接受,因此人們對于這種看似淺顯易懂的聲樂作品,往往接受的知識都停留在聲樂作品的表現形式上。而對于每一個聲樂作品中富有的內涵總是忽略甚至遺忘。這種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大學音樂課程的發展,同時也對聲樂作品的選擇提粗一定的要求。其次,內容限制深度。由于聲樂作品是當今最為典型的音樂形式,所以聲樂作品的形式涵蓋的范圍很廣。但是由于時下的流行趨勢推動,使得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的聲樂作品的主體趨于流俗,缺乏一些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用的題材。由于題材的流俗性與淺顯性,使得大學生接受到的主題往往都是作者強烈的情緒的宣泄或者表達,這與時下的教學目標和美學理念相差甚遠。使得大學音樂教育的目標無法落實,同時也對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的形成以及良好的音樂素質的培養有很大的阻礙。
(三)教學模式
我國的大學音樂課程大多籠統地歸結為一種音樂的欣賞課程。需要知道的是,僅僅靠欣賞是不能夠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這種欣賞會使學生逐漸削弱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只是把學習變為被動的接受,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都被忽視。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欣賞模式,加入與學生的互動。音樂不只是靠欣賞,還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老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與思維能力去剖析每部作品所富有的內涵與情感。同時音樂是需要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學生在接受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要形成自己對音樂的獨到見解與看法。用自己理解的情感與內涵去創作,詮釋自己的音樂作品。老師也要積極指導學生的作品創作,并大力鼓勵這種行為,才能使大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結語
大學音樂課程對一個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綜合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雖然目前大學音樂課程中有關聲樂作品的選擇與教學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蓬勃發展,我國的教育的格局將會呈現出一個新的氣象,教育事業也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相信大學音樂欣賞課程中聲樂作品的選擇與設置也會更加合理化,大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會與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