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
【摘 要】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若要追溯其起源,大概是80年代初期國內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職業大學興起的產物。至今為止,全國已有近1400所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也達近2000萬左右。舊有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與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很好的適應,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方面。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職學生;高等教育;心理素質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社會的飛速發展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聲日益高漲,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愈益彰顯其獨特的作用。大學生是承載著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也正是他們想要有所作為、渴望有所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一種代價。為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代價,不僅需要大學生自己的努力,而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從社會發展來看,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往往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而突顯出來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不斷提高,心理健康不僅僅意味著沒有心理疾病,更是作為一種現代觀念和現代能力滲入人心,心理素質的優劣將成為評價21世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全面審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教育實效性來看依然堪憂,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隊伍、教育質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尋求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時代發展中不斷獲取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的必然選擇。有發展才有進步,才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獲取生命活力的源泉。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近些年高校連續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學生素質構成趨向復雜化,使得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逐步顯現。
(一)高考成績低,文化課基礎差;自卑感強,情感極其脆弱
步入大學,對每個學生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高職學生在具有這種情感的同時,與本科生相比,總會有一種無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因為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與本科生相比,自己沒有文憑上的優勢,他們是本科,而我們是專科,所以“低人一等”所造成的。
同時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認同程度不高,就業與繼續升學深造的局限,更促進了他們對未來的迷茫和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懷疑。這種不良心態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人際關系敏感。
(二)獨生子女多,家里寵愛有加;自尊心強,抗挫折能力差
近幾年入學的高職學生,幾乎是90前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老人們的寵愛,以我為中心,全家圍著轉。到學校后,進入新的環境,不適應周圍的一切,經受不了挫折。不服從學校嚴格制度的管理,管理越嚴,逆反心理越嚴重。
(三)面對競爭優勢小,自我否定感越來越強烈;就業壓力大,心理焦慮程度高
自1999年擴招以來,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普遍擁有的心理問題,而社會大部分用人單位盲目的要求高學歷,致使高職學生在就業大潮中更加處于劣勢。很多用人單位在本科生、研究生實習期間即簽訂了就業協議書,但對高職生卻要求必須在其拿到畢業證后,才與其簽訂就業協議,使高職生無法與其他人公平競爭,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二、正確做好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亟須改進。一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認識模糊。有些人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萬能的,把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理念、價值觀念乃至政治信念上的問題,都歸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有些人則將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教育實踐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人手的,只著力于那些已經存在心理疾病或人格缺陷的學生,而把多數需要得到心理幫助的學生排除在外,心理健康使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很大限制。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嚴重缺乏。高職院校大多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然而普遍存在師資短缺的問題,這在院系層面上尤為突出,直接制約著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四是缺乏解決措施。由于只有少數班主任和政治輔導員的參與,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有效的運行機制,有時即使發現學生中存在心理不健康或是心理疾病的學生,但是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解決這種問題,需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實施有效的預防功能,及時發現心理異常者,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心理疏導,促進個體心理健康因素的成長。
二、 完善自我調適功能,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以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和社
會適應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三、 實現自助助人功能,促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生活方式,
全面而充分地實現自身價值,并以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影響他人,創造和諧的氛圍。
積極創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多層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應進一步調整課程體系,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要理論聯系實際,尤其要結合大學生中心理問題方面的案例進行教學,以加強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效果,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激發他們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調節的積極性。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充分利用學校的有效傳播途徑,如校刊校報、校園廣播、校園網、宣傳欄等,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主題報告等形式,使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自我調適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