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合適的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想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全新的合作教學法,分析了理論依據和具體實施方法,以構建新的師生間和學生間的關系,激發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 合作教學 改革
一、課題的背景
1. 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這是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無法體現,學生層次不同使得上課時與教師合作機會不等,教學活動都由教師來組織,學生只是參與。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接收式的“容器”,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阻礙了人才的培養。
2.除此以外,現在的學生在家庭中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交往,心理脆弱。而在和諧社會中需要廣泛的協作與相互交流,這對教學也是嚴峻的挑戰。
我們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努力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數學教學中的交流與合作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下工夫改進教學方法,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充分倡導教學中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由教師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輔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合作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 教師應與學生平等相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年齡、生理等原因,在思想認識、知識技能水平、思維發展水平、能力層次等方面都有著差異,需要得到教師耐心的指導。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發展思維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理解他們的心態和困難,想盡辦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增強自信、努力學習。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忽視主體,只是按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講解,讓學生充當配角回答幾個問題,課堂效果不會好。長此以往,課堂就會失去吸引力。與學生平等相處,是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的最基本的教學態度。
2. 學生間合作學習。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提高他們對關鍵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學生與同伴共同完成任務、討論問題,可以提高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使學生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識。因此,在學校中開展合作學習,可以加速學生的發展,通過討論學習,最終達到理解知識、提升能力的目標。
三、合作教學法的實施方法
1. 營造合作教學的氛圍。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求知、主動探究。積極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擁有一個民主、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能給學生更多互動的課堂空間,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樹立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創設動態情境。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創設生動活潑的熱烈氛圍,把溝通情感、提問技巧、語言體態、板書設計和組織管理和諧地交融在一起。要啟發學生積極探索,讓他們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變枯燥為生動,變模糊為清晰,變被動為主動,活化課堂教學,形成平衡協調的動態情境。
3.強化數學應用意識。數學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完成的,還需要延伸到課外。只有把課上與課下、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數學學習。要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實踐,把實際問題數學化,把數學問題實際化。教學時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盡可能從現實生活中找與所學知識有關的問題。例如學習了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后,分組測量校園旗桿和教學樓的高度。在增長率問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參與經濟計劃,解決商品經營中的盈虧問題。例:某工廠生產A、B兩種成本不同的產品,由于市場銷售發生了變化,A產品連續兩次提價20%,同時B產品連續兩次降價20%,結果每件都以23.04元出售。此時廠家同時出售A、B產品各一件,盈虧情況是:(A)不虧不賺;(B)虧5.92元;(C)賺5.92元;(D)賺28.96元。
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了能力,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產的關系,密切了師生間的關系。
四、教學效果
1.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課堂氣氛。合作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沉悶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而富有個性。它既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激活了課堂氣氛。
2.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學習理解,自主發現新知識,吸收新知識。他們在課前主動預習,課后加強復習,生活中也討論各自的學習情況、心得體會,從而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
教學改革中數學的“合作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增加學生間、師生間的討論和對話,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尊重別人,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培養一種公平友好的競爭精神,以適應新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