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郭鴻雁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掌握好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顯得越發重要。各國都在各自探索和嘗試不同的英語教育改革政策,以便更好的讓英語服務于民眾。日本和中國有著相似的英語教學背景和面臨的問題。本文論述了日本英語改革的背景與發展,分析了具體的改革措施,通過總結他們的特點,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啟示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我國的英語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意見。
【關鍵詞】日本;英語教育改革;啟示;中國
0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英語作為世界語的趨勢日益突顯,英語教學方法在各個非英語國家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都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各國的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在眾多的英語教學改革潮流中,日本的英語教學如同“萬綠從中一點紅”般的引起了中國教育學者的注意。主要是因為,日本在英語方面展現出來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如:日本人翻譯外國文史科學著作之快、多、全,都顯示出日本的英語水平是高的。日本科學家用英語在世界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按比例也超過中國(蔡基剛,2012)。這些都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日本是怎么通過英語教學改革來提高國人的英語水平?具體的改革方式都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國從日本的英語教學經驗可以汲取什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了解日本英語學習的正確導向作用從而促進我國英語教育的現狀,是筆者本文論述的重點和主要目的。
1 日本英語教育改革背景與發展概述
日本是世界經濟技術強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教育也非常發達。但是,日本的英語教育也經歷了曲折多變的歷程。1890年,日本頒布了《教育救語》,日本政府號召國人學習英語,達到與西方國家對等,進而消除日本的后進性。但在二戰時期,英語被日本人認為是“敵人的語言”,因此英語學習遭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抵觸和強烈的排斥,在這個時期,日本英語教育處于跌宕起伏地曲折發展階段。二戰結束后,日本戰敗,受美國影響,日本的英語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并且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狀態。在70-90年代期間,日本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學習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盡管如此,日本的英語教育還是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日本的日本式發音。日本人所講的英語很難讓外國人聽懂,就連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有同感。這樣的“本土化”發音,是由于日本不重視英語發音造成的。日本的英語教育過分以應試為主,在日本升學壓力很大,以考試為目的的英語教學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第二,日本英語教育的師資水平不高。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很多日本的英語教師雖然都是英語本科專業畢業的,但他們所接收的教育還是以語法、翻譯為主,在英語口語方面的接收的訓練是不夠的。在他們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些英語教師又“思維定勢”式的把這種方法植入到課堂教學,這樣反反復復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21世紀以前的日本在英語學習方面給學生的壓力不大,課程設置較少,對學生的要求也不高。這就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相對較小,并且日本學生也缺乏提高英語水平的動力,就導致對英語的重視度不夠。
第四,英語教材參差不齊,出現了魚龍混雜的現象。日本的教科書的編寫、出版發行都是由民間人士來完成的,但編寫基準、審定標準則是由官方來制定的。換句話說,只要是符合官方規定的標準,經過審定的教科書都可以成為教材。這樣一來,日本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這些教科書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不成體系,給英語教育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日本從2000年開始重新審視了英語教學問題,也開始加倍重視英語教育的改革。在“推進英語指導方法改善懇談會”、“英語教育改革懇談會”上,日本在廣泛聽取了專業人士的意見,基于日本實際的英語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行動方向,在2002年形成了《培養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戰略構造》報告,以及2003年出臺的《培養“能夠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明確了至2008年英語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以及為實現這個目標國家所采取的積極配合措施的總體行動計劃。
2 日本英語教育改革的具體政策
從戰略構想到行動計劃,日本清晰的勾勒了其英語教育戰略的走向。這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從教學理念、目標、內容、要求已經相對應的師資培訓方面進行調整,力求為日本培養出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掌握英語的國際性人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改革教學目標
在《行動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21世紀的英語教育發展目標,一方面是培養“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全體國民應具備使用英語進行日常對話和簡單信息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進一步提高專業人士和從事國際社會活動人士的英語能力,他們要達到在專業領域熟練地使用英語。所有日本人要以實用英語技能測試、TOEFL(托福考試)、TOEIC(英語國際交流考試)等客觀指標為標準,關鍵在于要達到世界平均英語水平的目標(李天鷹,2003)。
2.2 改革教學方法
2.2.1 重視英語交際能力
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的結構和語法層面,忽視了學習者的聽說能力。這樣即費時耗力,收效又不大的方法。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逐漸在日本發展起來,目的在于提高其學生及國民的英語交際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要求提要英語教師自身的交際能力,盡可能用英語授課,形成交際環境。提出“在使用英語開展活動的同時,培養交流能力目標”。要求在初、高中的英語教學進行中積極采用小班化教學,采取參與活動的方式作為英語交流的手段,重點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
2.2.2 課程設置要因材施教
除了加強貫徹新學習指導綱要的精神,重視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日本文部科學省還強調應該針對學生不同的英語學習意愿、學習的程度、靈活地選用教材,進行補充性的教學,因材施教。另外,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還主張實施分組教學,要盡量根據程度等不同情況編班。
2.3 改革教材選擇
以前的日本英語教材,出現了魚龍混雜、層次不齊的現象,嚴重阻礙了英語教學的發展。21世紀的日本,在教材選擇方面雖沒有統一明確的規定,但總體要求是要適應國際化形勢,有利于推進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并對句型、語法及詞匯進行精選,讓學生掌握在語言交流過程中要必須了解的內容。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學器材也很大的提高,1995年日本高中電腦設置率達100%。
2.4 改革考試評估制度
首先,日本注重了考生在聽說方面的表現。2003年5月,日本公布了大學統一考試中聽力考試的實施大綱,規定從2006年開始,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增加英語聽力測試,改變過去只側重于語法和閱讀測試的做法,以便提高學生對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視(張航,2010)。高中的入學考試,也增加了口語考試的部分。這些從日本的STEP(Society for English Proficiency)考試中聽力和口語的分值也能看出,如: 一級聽力由原來的26%提高到30%,準一級聽力由原來的25%提高到35%。這說明改革后的題型和權重更準確地測量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能使日本學生努力提高用英語交流的能力,也能對英語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日本完善了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的評價方式。承認學生在本校以外的學習成果,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尤其是高中階段,規定不僅是本校的學習成果,在別的高中以及高中以外的學習成果,如大學、高等專科、和社會終生學習機構舉辦的公開講座等的英語單科學習成果,凡達到相應水平的均承認其英語單科學分(張文友,2001)。
2.5 提高英語教師任職資格和標準
前文提過,日本英語教師水平不高是造成其英語教育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日本決定提高英語教師水平來改善英語教育現狀,具體有:
2.5.1 聘用制度的提升
為了提高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素質,日本對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英語教師達到全國統一的實用英語技能檢定考試準一級,或TOFEL550分或TOEIC730分的水平(這一類考試注重口頭表達和實用英語能力水平考試)。以后日本錄用教師的重點將放在對其進行英語交際能力的考核和評價,擇優錄取。
2.5.2 加強教師培訓
日本現行的提高英語教師素質的培訓方式主要有兩種,國內進修和國外進修。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實施全國6萬英語教師密集培訓5年計劃,培訓主要讓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重視教學法及語言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根據行動計劃,每年有2%的教師出國1年進修學習,這些努力的目標都是為了更好的提升教師素質來服務于學生。
另外,日本還注重培養外籍教師,通過高新或其他一些優惠政策去吸引優秀人才參與本國的英語教育。比如日本實施的“JET計劃”(The 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日本交流與教學項目),大量吸引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日本做ALT(Assistant English Teacher),他們不單獨開展教學活動,而是已助手的身份協助日本英語教師,這樣既保證了日本高水平的英語師資隊伍,又保證了教學質量。
2.5.3 教師評價制度改革
除了把握英語教師的錄用外,日本還注意英語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例如:規定英語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英語綜合能力之外,還具備教學能力、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3 對中國英語教育的啟示
我國與日本同屬于亞洲國家,對于開展英語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水平不一樣,我國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的英語教育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語教育經驗,從而更好有力于我國的英語教育。
3.1 注重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
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外語創新應用水平,是我國現階段需要重視的方面。在全球化的引導下,對英語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的英語教育應該認識到這方面的要求,改善本國的教學方法,讓英語交際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相結合,開辟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方法,使其多樣化,靈活化。
3.2 提高學生的母語能力
學習英語并不是要學做外國人,而是做好能說英語的本國人國語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國家在強調外語學習重要性的同時,必須重視國語的學習。日本政府和教育人士意識到,英語教學要建立在學生日語能力的提高之上,因此在英語教學改革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的日語準確表達和理解的能力,對學生教學分級指導。而在我國,在全民熱衷學習英語浪潮中,往往忽視了漢語的學習。例如在一些院校內,并沒有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有關現代漢語的基礎課,致使學生的漢語功底逐漸減弱。這樣單純地重視英語學習而忽視漢語學習是非常不正確的,需要我們改進。
3.3 本土文化的攝入不夠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標志所在。現在的很多中國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掌握比自己本土文化掌握的情況要好的多。這引起了我們的深思和反省。學習外國語言是全球化的大趨勢,了解外國文化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應用外國語言,但是如果這些都建立在犧牲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的話就得不償失了。因此,中國的英語教育應該借鑒日本的英語教學方法,把與本土文化有關的內容納入到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制上。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習得外語,又可以鞏固掌握本土文化,把本土文化傳播出去,發揚光大,從而發展我們自身才是我們學習外語的真正目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日本的英語教育有其成功的方面,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對英語教育的重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我國的國情、實際情況和國民的需要,借鑒一下他國的有益嘗試,使我國英語教育發展得更完善、更具前瞻性、更符合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朱銀輝.一個中國教師眼中的日本英語教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5):59-65.
[2]蔡基剛.從日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看我國外語教學目標調整[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1-6.
[3]李天鷹.日本英語教育改革的行動計劃[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
[4]許國璋.論外語教學任務和方針[J].1978.
[5]張文友.日本英語教育的改革動向[J].外語界,2001(5):33-36.
[6]張航.21世紀日本英語考試新舉措對中國的啟示[J].湖北招生考試,2010(2):39-42.
[7]謝淑莉.戰后日本英語教育及21世紀發展戰略研究[D].河北大學,2005(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