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燕
【摘 要】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總有些不能直截了當說出來的話。在人們交際的過程中,有些詞語使人尷尬,惹人不快,招人討厭或令人害怕,如果直接表達出來會給人一種粗俗、輕浮、無禮的印象。因此在一些場合為了避免難堪,或減輕對人的感情傷害,人們創造了委婉語。在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在很多領域,人們廣泛地使用著委婉語,這和世界上多數地區是一樣的。本文介紹了委婉語同禁忌語的關系,委婉語對語境的依賴性,著重介紹了英語委婉語的特點,并探討了人們使用這些委婉語的原因。
【關鍵詞】英語委婉語;禁忌語;語境;特點
1 英語委婉語的產生
1.1 英語委婉語的定義
Euphemism 一詞源于希臘語的前綴eu(=good,sounding well,好的,好聽的)和詞根pheme(=speech or saying,話語或好話)。Euphemism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use of pleasant,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好聽的話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達)”。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把euphemism定義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其意就是“用一種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禮的,聽起來順耳的詞語來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魯無禮的、聽起來刺耳的詞語”。美國學者Hugh Rawson 曾說:“委婉語如此深深潛入我們語言,以至我們中間沒有誰——即使那些自詡為直截了當的人——能夠在不使用委婉語的情況下過完一天。”
1.2 英語委婉語同禁忌語的關系
禁忌語(taboo)是人們多數情況下不能說或不想說的話。禁忌語多是與身體某些器官及功能或與宗教,崇拜有關,包括臟話(obscene)、粗俗語(vulgar)、和仵犯神靈的話(profane)。禁忌語可以不用,可話不能不說,意思不可不表達,因而出現了大量的委婉語來代替禁忌語。正如Fromkin 所說的:“The existence of taboo words or taboo ideas stimulates the creation of euphemism. A euphemism is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places a taboo word, or that is used in the attempt to avoid either fearful or unpleasant subjects.”因此,委婉語取代了禁忌語,而現有的禁忌語又刺激新的委婉語的產生。也可以這么說,委婉語本身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向禁忌語轉化,絕大部分委婉語都將經歷一個這樣的轉化過程,委婉語注定是要被不斷替代下去的,這是由委婉語的本質所決定的。
譬如英語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義, 怕大禍臨頭,因此為避兇求吉,同時達到交際的目的,于是使用jeepers 和gosh darn 代替 Jesus 和 God damn.又如在西方,人們很少談論年齡,尤其是女性。主要原因就是忌諱年老,因為年老意味著青春不在,意味著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下降,所以old(老)一詞一般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于是便有了老年委婉語的產生。這些詞語表達了老年人的某種愿望,抑或希望自己生命永恒,抑或希望自己容顏不衰,體形不改,因此就有了下列的詞來代替:distinguished gentleman(尊貴的先生,婉指老人),grande dame(貴婦人,婉指老年婦女,老婦);,seasoned man(經驗豐富的人,歷經滄桑的人,婉指老人),senior citizen(高齡公民,資深公民,婉指老人)。
2 英漢委婉語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各自獨立存在的語言系統,因此兩者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同,所以各種語言又有各自的特點,中國與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必然也會在委婉語中有所反映。例如漢文化比較注重等級觀念,這從漢文化中的避諱藝術可見一斑。在封建社會中有國諱,所謂國諱,主要是避開皇帝本人的名姓及服飾。比如與皇帝名姓相同的字音要回避。除此以外,還有家諱、圣諱、官諱種種。而且漢文化中的等級觀念至今還在延續。對于上級、領導,人們謹言慎行,惟恐不敬,大多不敢直呼其名, 而冠以職位,某某處長,某某經理。而西方人則喜歡與人平等相處,所以下級可以直呼經理名字,兒子可以直呼父親名字。又如眾所周知,中國人情感細膩,語言表達方式比較含蓄。即使受到稱贊表揚,內心很得意時,嘴里也會說:“哪里,哪里,不敢當,您過獎”之類自謙之言 。這就是避諱中的輕言藝術。反過來,西方人性格率直,喜歡受到贊揚、鼓勵,他們會欣然接受溢美之辭,并真心表示謝意。與中國人事事時時輕言自己以示謙恭相反,西方人更看中個性的張揚。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和英語中使用委婉語的意圖大致是相同的,那就是使語言變得更加文雅禮貌,易被接受。但在進一步的觀察中,我們發現這兩種語言使用委婉語的情景并不完全相同,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正是漢英兩種語言所歸屬的文化特性、倫理觀念、價值取向決定了語言的相異性。
3 英語委婉語的特點
3.1 民族性
委婉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的語言現象。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沉淀各異,因而不同語言中的委婉語必然也存在相當的差異,這種差異的體現,正是委婉語民族特點的體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文里對poor(貧窮)的看法。poor在英文中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它意味著生活困窘,也標示著社會地位低下,所以poor的代用語也極多,有一段描述一位年輕婦人生活困境的文字不無諷刺地展示了一系列poor的委婉語: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Harper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Usage)
這段話的大意是:“起初我認為自己貧窮。后來他們對我說我不是貧窮,我是缺乏生活日用品。后來他們說認為我自己缺乏生活日用品太自餒了,我是喪失了受教育的機會。后來他們又告訴我喪失是一個能引起不良聯想的字眼,我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但緊接著他們又告訴我至今我仍然是一無所有,但我已擁有了一大堆詞匯!”短短一段話,采用了四個與poor同義的委婉語:needy(缺乏生活日用品)、culturally deprived(喪失教育機會)、underprivileged(社會地位低下)、disadvantaged(生活條件差)。
3.2 地域性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風俗習慣自然多有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語言當中就表現為語言的地域性差異。委婉語多與民間俗諱相關,其地域性自然也就分外顯明。如面包是英國人的家常食品,因此就出現了“tak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來表示 “搶走某人飯碗”的意思。又如:humble(地位低下的)是umble和numbles兩個詞的訛變。umble和numbles都指“鹿等供食用的動物的內臟、下水”。在一千多年前諾曼底人征服英國時,當時只有莊園主和貴族才能吃得上用鹿肉做的餡餅,而獵人和仆人只能吃用鹿內臟(umbles)做的餡餅。吃這種餡餅本身就表明“地位低下”(humble) 。后來由于讀音的變化,umble讀成了humble pie。恰巧這一變化又同吃這種餡餅的人身份相符,因此“eat humble pie” 就成了委婉表達“被迫低聲下氣地賠不是”的委婉語。
3.3 語域性
在不同的語境中,或在同一語境中不同年齡、身份、地位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委婉表達也不盡相同。例如:上廁所,女士可能說to powder ones noise, to freshen up;男士可能是說to go to the toilet, to relieve oneself 或to rear;而兒童可能說go to the pot and make number one。委婉語的使用率,女子高于男子,貴族高于平民。因為女子比男子多受社會規則約束,自然形成了說話謹慎小心;貴族為了標榜其高貴,大量使用“雅詞”。
3.4 時代性
語言的變化取決與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因此時代性也可稱為可變性。從歷時的觀點看,語言處在不斷的變化中,新詞不斷出現,舊詞逐漸消失。委婉語更是這樣。少數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的委婉語是臨時的(temporal),隨著它們使用范圍的擴大,在得到人們的承認后便成了固定(fixed)委婉語。當然固定也是相對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委婉語會逐漸失去委婉的特性。例如:表達“懷孕”的意思的委婉語在英語中曾先后出現如下這些表達方式:
Cancel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 (1856);
Be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1890);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1895);
be knitting little booties (1910);
be in a family way (1920);
be expecting (1935);
be pregnant (1956)。
又如:對“黑人”的稱呼,在美國一直從 “Negro” 到“black people”,再到現在的 “African American”,這些都是隨著美國黑人的人權運動而改變的。
3.5 間接性和相關性
委婉語的本質是避免直接提及那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事物或現象.對這些事物的間接提及或委婉說法便構成了委婉語的靈魂.所以,間接性是委婉語的最明顯的主要特點之一,也稱為含蓄性。所謂相關性,這一特點體現委婉語的一個構成原則,那就是,它必須使其直接所指的事物與它間接所指的事物之間有著某種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委婉語必須使人能夠通過它所提及的事物聯想到它所代表的事物。如:
——“Dont you think my cooking is wonderful?”The girl asked.
——“Are you fishing for compliments.”Her boy friend responded.
這則對話那位男式用了含蓄性的說法,既回答他女朋友的問題,又不使女友不高興,達到了說話的效果,避免了尷尬,這就體現了委婉語的間接性。
3.6 模糊性
很多委婉語的形成是利用了語言的模糊性,使某些詞義擴大。有些語言學家試圖用語言的模糊性理論解釋委婉語。他們指出,委婉語是用較不準確的或語義上更為模糊的詞語去替代那些更加準確的詞語。委婉語的模糊性可以掩飾殘酷的現實。如以下的對話:
Devizes; Is the pain worse?
Surtees: Its no great pain, sir. I have been to one specialist, sir…yesterday. Its …that, sir.
Devizes: He couldnt be sure. An operation…
Surtees: Too late, he said, for that. If I had been operated on long ago there might have been a chance.
由于上文沒有明確說明,但當我們讀完這段對話后,無法確定其中it和that所指何物,給精確理解造成困難。實際上,Devizes在和Surtees談論癌癥。由于這是一件令人痛苦、沮喪的事情,所以Surtees故意用了it和that來委婉代替它,以掩蓋這一不幸而殘酷的現實。
3.7 幽默性
委婉語的使用可以使人類的語言妙趣橫生、詼諧幽默,把殘酷的事實寓于幽默中。委婉語中這類的用法非常之多。例如:“battle of the bulge”是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種幽默說法,而現在用于描繪為保持體形而進行的反肥持久戰。把女士們為了苗條而進行減肥的行為夸張到如同打仗,幽默的說明眾減肥女士的決心和毅力。又如:在東西方家庭中夫妻二人的關系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一樣,不分層次,遇事商量,共同決定,但也有主從式(也稱主仆式),即以一方為主,有的妻子比較強硬,丈夫軟弱,這樣丈夫常被稱為“妻管嚴”(戲稱“氣管炎”諧音)。英語中卻形象的把這樣的丈夫稱作 “hen-pecked husband”(被母雞啄的丈夫)。
3.8 習語化,口語化
不少英語委婉語經人們的長期使用,成為了固定表達,并且成為了英語詞匯,被人們廣泛使用,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交流的語言,讓人們在交際中一聽就明白,從而使這些表達方式口語化,如bite the dust(go down in defeat)意思是“在失敗中倒下”;to return to the dust(died)意思是:“死亡”。而有些表達同個意思的表達方式不斷的被不同的委婉語替代。如mad(發瘋的),先后有crazy,insane,lunatic,mentally deranged等替代過。
【參考文獻】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增補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
[2]劉寅齊.英語委婉語:特點、構造及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8).
[3]葉建敏.漢英流行委婉語的跨語言對比[J].山東外語教學,2004(3).
[4]孔慶成.委婉語言現象的立體透視[J].外國語,1993(2).
[5]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1995(5).
[6]王佳藝.趣味英語委婉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
[7]王文忠.委婉語信息及其語境解讀[J].外語學刊,2000(1).
[8]李桂媛.英漢禁忌語及委婉語探討[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9]張宇平,姜艷蘋,于年湖.委婉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