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祥
摘 要: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方向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應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本文結合“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重塑學生人文精神三個方面,探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課程 校本課程 人的全面發展
課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育家波伊爾說:“大自然的各個部分都是以一種莊嚴的、激動人心的方式交融在一起的。”這說明大自然無處不在的化育之功。因此,人是無法逃離這個永遠教育自己的“課程世界”的。只是生命時段的不同,人生存所依傍的課程世界相應地不同罷了。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選修課的決策權交給地方和學校,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校本課程就是以某所學校為基地開發的課程,它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對學生而言,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課程,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目標指向應著眼于學生的精神培育與人格完善,應該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本文結合“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探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由于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方法,其結果為學校注入了勃勃生機,使全校學生的學習精神、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善于動手、勇于表現,個性得以充分張揚,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個性化、多樣化的校本課程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加強了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愛好、行為態度、價值觀、心理素質等個性方面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
在地面沉降監測過程中,學生曾遇到過攔路虎。用水準儀測量,不僅測量效率低,一個小時五個基標也來不及測量;而且精確度不高,幾個小組測得的數據誤差較大。指導老師孫老師深知,科技來不得虛假,浮躁出不了成果。測量現場,學生、老師經過思考,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一是水平調節的誤差,二是測量水柱難以緊貼高度尺,造成視差。他引導學生用生活中類似方法或其他器材,進行測量方法的創新。正是他調試好適當的“焦距”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提出了多種方案,最終依據實用性、精確性選擇了《簡易水平測量儀》這一方案。這一儀器運用連通器原理,仿照擦窗器用兩面磁鐵緊貼玻璃的方式,使用起來既方便又易固定。該發明參加省第15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在“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允許他們異想天開,探索不拘常規。對學生提出的每一種方案,教師都不妄加評論,而是引導他們用實驗驗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組織和引導作用,只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至于方法的可行性、優劣等都由學生判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從資料搜集、重組、思考到完成作業,學生親歷體驗探究的全過程,豐富了情感,形成了科學研究必需的良好心理素質,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張揚。
二、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
校本課程的學習沒有固定方法。為了獲取資料,學生走進書店、圖書館、上網查詢,通過調查問卷了解相關資料,向專家訪談討教,等等。校本課程完全不同于學科教學的班級授課方式,而是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提高了搜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適應新課程理念,各科高考都從“知識立意”變為“能力立意”。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否還要對學生進行“考試”?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考試,包括書面命題考試,依然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重要方式。校本課程的實施并沒有影響高考,相反,校本課程實施中學生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對高考是非常有用的。例如,2010年江蘇高考物理試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實驗題、解答題,都重視對物理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考查,還有一部分對概念和規律深層次理解及靈活應用性的題目,充分體現了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試題貼近生活和社會,貼近當前中學物理教與學的實際,難易比例控制適中。物理教師要把學生能力培養放在首位,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基本觀點、思想和研究方法,讓學生通過實例分析,親歷體驗的過程,通過反思和感悟強化解決問題的意識。創設問題情境,由學生不斷嘗試建構物理模型,練習將復雜問題向簡單問題轉化,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復習要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的選擇、方法、過程、數據的記錄和分析、結論的表述與分析和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方面讓學生探究和掌握。2010年江蘇地理高考試題,考試并未回避熱點,全卷包含冰島火山噴發、海地地震、上海世博會、美國墨西哥灣海底石油泄漏等與地理有關時事熱點問題,體現了地理學科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特征。試卷圖文并茂,全卷有22幅圖,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比較有限,學校在高考復習中,采取優化教學策略,實施“四個轉變”的措施。一是變“以補弱為主”為“揚長補弱”并舉,突出因材施教。發揮優勢學科,增強學生信心。二是變“以量為主”為“以質取勝”,突出講練落實。高考復習要強化精選、精練、精講。一切講練,都要圍繞學生展開,貪多嚼不爛,學生不動起來,講練再多也無用。三是變“全面覆蓋”為“重點講練”,突出高考重點、難點問題。圍繞重點方法、重要知識點、重點思想,狠抓過關。四是變“介紹方法”為“選擇方法”,突出解法的發現和運用。學生在頭腦中已儲存了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規律,分析判斷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如何提取運用是復習的關鍵。這些教學策略的著眼點都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高考獲取優異成績有重要作用。“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的開發,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重視學生自行設計、組織活動的過程,提倡學生為解決問題從材料中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觀點。校本課程的開發,增強了這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適應了高考命題中堅持能力立意,考查了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新趨勢。
三、重塑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一個人的道德關懷。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主張,完整的教育應同時包括學習做事和學習做人兩大部分。在他看來,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新課程明確提出“為每一個學生發展服務”的核心理念。長期以來,“主體失落”的教學已失去了教學的本義。“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師和學生作為交往雙方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施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發展。師生作為一個共同體,教學中需要雙方全身心投入、主動參與、平等交流、自由表達,更多的是互教互學。
“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的開發選取那些人與校園、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素材,逐步培養學生關注校園、關注現實,關注人類命運的樸素情感和人文精神。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的沿海城市,如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由于地面沉降嚴重,經常遭到風暴潮的襲擊,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到20世紀中期,由于工業化的需要,人類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導致地下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產生地面沉降現象,遍及世界各地。經濟發達的蘇南太湖流域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地下水開采日益嚴重,地面沉降已經成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它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也影響了蘇南地區的投資環境。按照新課程的理念,教育讓學生學會做符合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需要的社會化的人,學會做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并使之能協調發展的人。“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的開發,促使學生關心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實踐新課程培養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地面沉降監測”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師生生命體悟的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人格完善的過程,更是人文精神的回歸。
21世紀是數字化的世紀,是競爭全球化的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首先是人的世紀,是人的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世紀。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重要報告。該報告認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能力加以安排,即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教育的四個支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共同圍繞人的完善、發展與提升。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正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旨所在。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郭思樂.經典科學對教育的影響與教育生命機制的沖突[J].教育研究,2003(3).
[3]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4]葉瀾.課程改革與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