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
摘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所以我國的文化都是有著歷史積淀的。在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中,也是以我國的一些歷史文化作為其基礎,然后建立的。目前,在當代我國的教育教學領域中,對我國這些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將其傳承下去。而在我國當代的民族民間音樂中,與目前我們所實踐的音樂存在著一定的時代性和一定的反差,如果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民間音樂在高校的傳承,應當運用比較系統的、辯證的眼光對其進行思考。因為思考的方法,決定了我國民族音樂是否能夠很好的弘揚和發展下去,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還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傳承 當代意義
一、民族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傳承
在音樂中所提到的民族性,這的就是在民族居住區域內的,一些民族地區自然特色,民族獨特的語言文字,民族與眾不同的經濟文化以及民族的多種風俗習慣等等,由于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不斷的積攢,所以形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一種民族特征,如果用音樂的形式進行表達,就將形成一種具有民族風味的思維情感上的宣泄。在發展過程中,民族音樂一路不斷改進不斷創新都是社會和自然對歷史階段的一種反映,也是一種對審美形式的反應。在審美形式中,音樂藝術人屬于是最高的一種形式,因為人的發展和能動性是向著時間活動不斷進發不斷推進的。民間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多樣性也是由于民族間差異所影響的。
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和歷史的發展是相互同步的,它們用不同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創造,并且對某種統一方式進行改變。所以,在人民大眾中流傳的音樂,一般都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這些音樂都是經過歷史的檢驗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必定經歷了許多審美的積淀,在人類歷史不斷進步,文化內涵不斷與歷史相互呼應的過程中,形成了更加優秀的音樂形式,為后人的實踐和創新活動進行了積淀。
二、傳承下來的高校民族民間音樂的時代性
從我國清朝末年開始,在我國就已經有了在學堂內開設樂歌課程的先例,目前,在我國當代教育中,音樂教育就是從那時候拓展而來的,經過了不斷的改進和不斷的探索,形成了如今的音樂教育形式。在音樂課堂中內容不斷得到豐富,由原本的唱歌,逐漸增加了音樂的欣賞,音樂樂理知識的學習,音樂樂器的演奏,試唱練習、音樂創作等諸多的音樂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課程采取分類教學的方式,民族音樂的教學很少從一個整體出發,而是從不同的方面培養出專攻型人才。而且這種培養方式是來自西方城市,所以,通過這樣的培養方式,可以培養出許多具有西方精神和西方情感方式的人。這種問題對我國來說是普遍存在的,這使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風俗被扼制了。所以在發展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并且強調中華民族的民族音樂,在當今大多數高校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都應當將我國的民族氣節,精神品質、道德倫理、審美趣味等與民族音樂進行融合。
我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在我國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民族音樂,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隨著音樂的發展而遺留下來,從而使我國的音樂也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通過音樂見證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不但的改變和進步,這將人們比較封閉的文化狀態進行了改進。文化發展也向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道路邁進,由于全球文化的多樣性,也造成了文化與文化之間發生沖突發生競爭。音樂教育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除了要保持現有的教育模式以外,還應當在原有的模式上加強學校的音樂責任,音樂義務的延續,與此同時,學校音樂教育還應當延續學校民族音樂的傳統,將民族音樂中的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從而使民間的音樂擁有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涵。
如今,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相當迅速的,由于科學文化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開始有了共性,如果這種情況日益加劇,將使一些民族的東西失去其本色,所以在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下,應當更加重視民族文化的個體在社會大環境中的重要性,從而使好的文化得以保留,得以傳承。
三、當代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世界歷史意義
在一個國家中,各民族之間并不是獨立的,每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都是存在著一定依存關系的,由于地域與地域不同,在不同地域環境生活的人們也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發展。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的對世界歷史的看待也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整個世界的文化中,各民族的音樂,是隨著世界歷史中不同民族所改變而來的,在整個世界的文化中,不同民族對不同民間音樂也有著不同的傳承,所以可以用辯證的、傳承的、歷史的方式對音樂教育進行更好的把握,從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差異性,在現代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民族、人類以及個人對于藝術文化的理解和對于藝術文化的價值都有所差別,每個人對藝術的傳承和尊重程度也是有區別的。
民族的存在由社會發展的歷史生活和天人文化所決定,與此同時民族的存在也制約著社會歷史生活的發展,藝術不論是心理規律還是生理美感,都需要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美感的形式有很多中,比如:歡悅、舒適以及內在的規定,而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生理、心理也對舒適的感受和情緒的歡悅有所追求。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受到心理條件和生理條件的制約,藝術中也存在時空和事物變換和發展的規律,藝術的發展隨著時空的不斷變換而改變。雖然藝術時空的發展并不是重疊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斷上升。藝術領域是具有一定美感的,這種美感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是復相對的。
如果我們將民族看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那么人類發展最初是沒有民族存在的,民族的發展歷程是從沒有民族發展向準民族的時代步入,再逐步走向民族歷史和超民族的時代,最后不斷呈現螺旋的趨勢上升。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各民族的精華不斷的融入到了歷史進程之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廣的發展。如果一個民族是一個擁有本民族文化動力,擁有民族發展決心、信心的民族,那么一定會將最好的文化不斷的保留并且不斷的發揚傳承下去。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這就導致民族文化在發展時受到地域影響出現文化較為單一的情況,所以世界上各個民族之間應當多交流,多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不斷的向著自強、自信、自尊、自立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構建出更加優秀的文化體制,與此同時還應當保留開放的思想,將其他國家一些利于我國文化發展建設的文化形式引入我國,并且在我國開展多民族文化的教育事業,只有這樣我國民族文化才能在當代得到傳承和延續。
由于全球的大趨勢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交流與消費,所以國際化、全球化以及歷史化的藝術形式最終將會代替地方性的藝術形式,舊的藝術發展形式,總會背心的藝術發展模式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在我國高校中,由于民間音樂教育收到地區的影響和世界歷史的影響,所以不同地區的不同教育者都在尋求一種教育的相關性,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特性就是人類存在的物質屬性。馬克思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人類的活動是非常自覺地,而且人類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自由屬性,對于這一點可以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表明,第一,社會物質文明的消費與生產,第二社會精神文明的消費或者生產。在對藝術進行鑒賞,創造的過程中,就是在創造一種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社會的一種消費方式。由于不同種類的審美意象存在著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審美方向,所以人應當在參與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和審美意識。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藝術都具有一定的內涵,這些內涵反映了人類的本質,所有社會關系之間的總和。這屬于是累世進步的一種表現,通過這種形式可以使全人類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由于人類具有一定的審美化和對象化,所以民族藝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吸引力,與此同時,也使民族民間藝術的藝術種類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通過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表現形式,將其進行表現,從而實現融合、協同、發展以及交流的目的。也使不同的藝術題材表現出不同的人性,不同的發展需求,最終實現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并且使民族音樂形式在當下更具有當代意義。如果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民間音樂在高校的傳承,應當運用比較系統的、辯證的眼光對其進行思考。因為思考的方法,決定了我國民族音樂是否能夠很好的弘揚和發展下去,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還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四、結語
每個民族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由歷史進程造就的,所以民族的發展一定會受到歷史的局限,但是民族的發展也一定要在歷史中尋找理想、信仰、情感、意念等等,從而找到最好的表現形式,最佳的交流方式,最容易吸收的方法,以及最佳的學習方式,與此同時努力使其變得盡善盡美,所以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一定規范性的研究方法。從而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文化機制,一種比較藝術的風格方法。這就造成民族音樂不斷得到傳承,從而形成具有內涵的非常重要的音樂傳承方式。當世界的腳步不斷加快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時期時,學校的音樂教育在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髓時,可以在自己的民族區域內進行,這種方式將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發展和改進過程中,還可以將時代的進步作為一種傳播的條件,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先進的文化層次中尋找相對比較優秀的元素,找到更加合理的發展形勢,并且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先進文化,在人類進行和諧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可持續發展,并且為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菲菲.莆田媽祖民俗文化活動中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2]李紅梅.弘揚陰山音樂文化 關注鄉土音樂教育——陰山音樂文化研究與內蒙古鄉土音樂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8,(04).
[3]師向寧.云南民族音樂的“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云南民族音樂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及轉化[J].黃河之聲,2014,(07).
[4]王婷.走創新教育之路 育民族音樂文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少數民族音樂創新教育研討會”綜述[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01).
[5]王桂芹.從地域文化角度探究地方高校民族民間音樂創新教育——兼及白誠仁民族音樂作品進課堂問題[J].藝術探索,2009,(03).
[6]張天彤,常龍飛.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首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音樂,2009,(02).
[7]葛卉.建立廣義的視唱練耳教學理念——對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性、文化性及社會性問題的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04).
[8]馬薇.云南省高等音樂藝術教育“本土化”教學實踐——兼論實踐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意義[J].民族藝術研究,2011,(02).
[9]劉廷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辨正——論師范教育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稱胃、涵蓋及相關問題[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