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力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公開力度的加大為審計人員提供了另一種取得審計證據的渠道,如何運用這一渠道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提高審計的效率和質量是審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和總結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以往工作經驗,文章總結了介紹了幾種常用的依據信息平臺獲取審計證據的方法。
關鍵詞:審計證據 信息平臺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9-149-02
審計證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審計項目的質量,如何收集到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是審計人員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話、網絡等現代信息溝通手段得到了廣泛應用,這為審計人員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加上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了信息公開力度,以前對審計人員來說無法獲取的證據現在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等公開信息平臺獲得。因此對審計人員來說,如何利用好這些公開信息提高審計的效率和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幾種常用的方法
總結多年工作經驗,審計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公開信息平臺,從以下幾方面獲取審計證據。
1.發票信息查詢。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最常見的一種違規方式是使用不合規發票套取資金,經常出現在材料費、辦公用品、測試費和加工費這幾個科目。從審計結果看,現階段不合規發票比例還是比較高的,需要審計人員特別關注,因此有效識別不合規發票是取得審計證據的重要內容。
目前絕大多數省市開通了發票查詢網絡平臺,除增值稅專用發票外,其他發票均可以國稅或地稅網站上進行流向核實。查詢人員直接進入所查省市國稅或地稅網站,找到“發票查詢”對應的鏈接,輸入發票信息即可查到結果,也可以利用友商發票查詢系統進行不同省市發票流向的核實。對于網上發票查詢系統未包含的發票,可通過電話查詢,先找到發票開據單位所在地,再通過所在地區(縣)稅務局進行電話核實。通過核查發票流向可以核查出大多數不合規發票。
但目前大多數網站和電話平臺提供的發票流向查詢服務還無法滿足審計取證的需要,一方面查詢結果報告不詳細,審計人員無法根據查詢結果判斷問題的嚴重程度,比如發票日期不一致與發票金額不一致從審計角度來看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審計證據的重要程度也完全不同,但查詢結果均報告相同的結果;另一方面查詢數據庫中的信息不完整,一些類型的發票無法對比金額等關鍵信息,給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比如審計中發現,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套用發票信息來制作假發票,網絡查詢結果顯示的流向雖然正確,其實發票是不合規的。我們在審計中曾偶然發現了一種情況,一個公司開據了多張發票,查詢流向相符,但經過分析發現業務可能有問題,因此在網上對該公司進行了搜索,發現公司已經在網上進行了公告,聲明不法分子大量套用了該公司的發票信息,根據這一信息經核實所查發票均為不合規發票。
2.單位信息查詢。審計過程中往往需要搜集業務主體的相關信息,比如審計準備階段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審計實施過程中對業務往來頻繁的單位進行核實等,通過了解基本情況幫助審計人員確定審計的重點,通過核實業務往來單位往往能發現重要的審計線索和取得有力的審計證據,因此查詢相關單位的信息是獲取審計證據的一個重要方法,審計人員可通過以下方式利用網絡平臺來搜集審計證據。
準備階段幫助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了解基本情況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是進入被審計單位的主頁收集相關信息,包含單位規模、人員構成、組織結構、崗位職責、重要業務活動等,這些都是審計人員準備階段必須了解的。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其他信息渠道,收集與被審計單位或主要負責人相關的信息,從中篩選與審計有關的線索或證據。
實施階段對證據進行核實。審計實施過程中從賬面上往往能發現一些可疑的業務或線索,但審計證據并不充分,還需要其他證據加以證實,充分利用互聯網可以取得一些非常有效的證據。比如我們曾經在審計中發現一筆信息咨詢費業務,財務報銷單據沒有發現異常,但分析該單位發生這類業務的可能性不大,初步判斷業務可能不真實,因此在網上對開票單位進行搜索,發現開票單位是專門辦理預付卡業務的公司,證實了當初的判斷,收集到了可靠的審計證據;審計中常常也會遇到一些公司開據的發票內容與實際的經營范圍不符,如果在發現有同一公司有多筆這樣的業務就需要引起關注,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與公司有關的信息,核實公司的經營范圍,還可以在各省市區工商部門開通的企業信用查詢網站進行核實,如果發現經營范圍完全不相關,就可以找當事人核實,根據以往經驗這些業務基本上都不真實;關聯交易審計中發現的性質比較嚴重的問題之一,這類問題多存在于科研經費中,但如何核實關聯交易對內部審計來說是一個難題,因內部審計無權外查其他企業的業務,只能通過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核實,目前大多數省市的企業信用網都可以查詢到公司法人、經營范圍、成立日期、注冊資金、經營范圍等基本信息,一些升級后的省市企業信用網還可以查到出資人、企業變更經歷等更詳細信息,通過對比法定代表人、出資人等信息可以發現一部分關聯交易。
3.人員信息核實。與人員有關的業務支出主要是差旅費報銷和勞務費發放,審計中發現這兩方面都存在不合規情況,網絡平臺獲取的信息可能幫助審計人員取得更加可靠的審計證據。
核實差旅人員信息。報銷無關人員差旅費是審計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對實名制的差旅票據,可以核對差旅人員是否與人事部門數據庫中的信息相一致,在審計中曾多次發現非本單位人員報銷差旅費的違規情況。
核實勞務人員信息。編制虛假名單套取勞務費也是審計中經常碰到的問題,一般領取勞務報銷單上都需要填寫勞務人詳細的身份信息,對于編制的虛假名單首先從形式上會發現一些異常,比如多個人員身份證號前幾位數相同,領款人簽字欄的筆跡相似,領款人員的年齡異常等,如果有相似情況需要進一步的核實。核實時對完全虛假的身份證信息,通過網絡上身份證編號規則可以識別一部分,對疑問較大的可以通過專門網站進行身份證信息(下轉第153頁)(上接第149頁)核實,不過目前身份證信息核實是需要收取費用的,對問題較嚴重的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審計證據還是值得的。
二、局限性及建議
盡管互聯網和電話等公開信息平臺能幫助審計人員收集不少的審計證據,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是公開信息平臺上的信息量巨大,審計人員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證據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一些信息平臺公開的可用信息不夠詳細,無法滿足審計人員取證的需要;還有一些網站的信息維護更新不夠及時,時效性不足,對審計項目中需要查證事項的支撐作用有限;當然還有部分網站上假信息很多,如何甄別篩選,去偽存真,也是對審計人員的一大考驗。
總之,要想更充分發揮公開信息平臺的作用,一方面審計人員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提升在海量信息中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公開部門,尤其是工商、稅務等國家行政機關,要加大數據公開力度,將更多更詳細的數據加以公開,便于審計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只有將以上兩方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平臺在審計取證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為群,沈玉露.淺談互聯網信息在審計項目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10)
[2] 張桃梅,羅杰.網絡審計證據在注冊會計師審計中的應用[J].中國證券期貨,2012(11)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審計室 北京 100083)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