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愛君
[摘要] 目的 觀察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觀察組先采用依斯巴汀注射液治療,待癥狀減輕后,再服用依斯巴汀片治療;對照組采用賽庚啶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臨床指標。 結果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為5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其治療后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依斯巴汀;慢性蕁麻疹;序貫療法;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5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a)-0090-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equenti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XIONG Ai-ju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Xin Steel Central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Xinyu 33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quenti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l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3 to Mar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bastine injection first then ebastine tablet after symptom remiss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yproheptadine.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linical index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0%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regarding pruritus,wheal number,wheal size and duration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Sequential therapy with ebastin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l,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Ebastine;Chronic urticarial;Sequential therapy;Clinical observation
慢性蕁麻疹指由各種因素導致皮膚、黏膜、血管等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或組織內充血,病程>6周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3]。病因常不確定,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不定時的在軀干、四肢或者面部發生瘙癢、風團等,影響工作和學習等,當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4-5],臨床治療比較困難。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32例患者采用依斯巴汀序貫療法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3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6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其中觀察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21~62歲,平均(32.4±5.6)歲;病程3~14個月,平均(5.6±2.1)個月。對照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20~63歲,平均(31.8±4.9)歲;病程2~15個月,平均(5.3±2.8)個月。兩組患者的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首先采用依斯巴汀注射液治療,2周后服用依斯巴汀片劑治療,1片/d,服用2周。對照組采用賽庚啶口服治療,3次/d,1片/次,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評價。所有患者如果經以上兩種治療方法無效,更換治療方式,直至痊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能夠正常工作和休息;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基本不影響休息和工作;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未消失,嚴重影響休息和工作。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為68.8%,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為40.6%,總有效率為50.0%,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瘙癢程度得分低于對照組,風團數目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5.08、6.17、4.89、5.27,*P<0.05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3例口干、嗜睡等癥狀,停藥后一段時間,癥狀消失。
3 討論
序貫療法的概念是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將藥物的一種高級劑型轉換為低級劑型繼續治療,或者由注射劑改為片劑繼續治療[6]。Quintiliani在1987年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藥物序貫療法的概念。序貫療法的優點在于:在不影響患者療效的基礎上,可以顯著降低其住院及門診費用,減輕長期接受注射劑的痛苦[7-8]。文獻[9-10]報道顯示,靜脈注射劑序貫轉換為口服制劑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經濟性,藥理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慢性蕁麻疹是由內外病因導致的慢性疾病,臨床上治療復雜,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且停藥后容易復發,治療非常棘手,多采用傳統的中醫藥或單純的藥物治療,但容易復發[11],其發病的主要機制是肥大細胞活化組胺等介質。有研究顯示,絕大部分慢性蕁麻疹與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有關。因此,抗組胺類藥物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首要選擇。依斯巴汀是一種選擇性抗組胺藥物,能夠特異性阻斷H1受體,能夠顯著控制慢性蕁麻疹的癥狀[12],臨床報道顯示,其對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小,不會影響人的思維功能[13]。在服用依斯巴汀后,代謝為有活性的羥酸代謝物卡巴斯汀。依巴斯汀對組胺介導的風團和紅斑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服藥后2~4 h出現抗組胺活性,4~12 h達到高峰,并至少持續24 h[14]。
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總有效率為75.0%,而賽庚叮僅為5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瘙癢程度評分與風團數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依斯巴汀的不良反應僅為輕度嗜睡、口干等癥狀。
綜上所述,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有效率高、針對瘙癢風團特異性好、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出版社,2010:123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7.
[3] 馬振友.皮膚科國家基本藥物與新物藥手冊[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1:224-238.
[4] Gillen MS,Miller B,Chaikin P,et al.Effects of supratherapeutic doses of ebastineand terfenadine on the QT interval[J].Br J Clin Pharmacol,2001,52(2):201-204.
[5] 王康生,李常興.桂枝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4,27(3):93-95.
[6] 趙亞紅.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50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9):549.
[7] Caproni M,Torchia D,Cardinali C,et al.Infiltrating cells,related cyt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lesional skin of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J]. Br J Dermatol,2004,151(4):784-791.
[8] 鄭媛,俞長璽,茆建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2):91-92.
[9] 孫忠實,朱珠,張素敏.大力提倡抗微生物藥物的轉換療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0):709.
[10] Nathwani D,Tillotson G,Davey P.Sequential antimicrobial therapy——the role of quinolon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7,39(4):441-446.
[11] 丁秋允,劉春梅,趙建偉,等.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6):381-382.
[12] 陳華全.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09,4(9):27-28.
[13] 林能興,連昕,黃長征,等.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患者血清sCD23和白介素-4水平檢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10):702-703.
[14] 周永英.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南藥學,2009,7(5):388-390.
(收稿日期:2014-06-05 本文編輯:林利利)endprint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為68.8%,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為40.6%,總有效率為50.0%,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瘙癢程度得分低于對照組,風團數目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5.08、6.17、4.89、5.27,*P<0.05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3例口干、嗜睡等癥狀,停藥后一段時間,癥狀消失。
3 討論
序貫療法的概念是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將藥物的一種高級劑型轉換為低級劑型繼續治療,或者由注射劑改為片劑繼續治療[6]。Quintiliani在1987年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藥物序貫療法的概念。序貫療法的優點在于:在不影響患者療效的基礎上,可以顯著降低其住院及門診費用,減輕長期接受注射劑的痛苦[7-8]。文獻[9-10]報道顯示,靜脈注射劑序貫轉換為口服制劑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經濟性,藥理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慢性蕁麻疹是由內外病因導致的慢性疾病,臨床上治療復雜,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且停藥后容易復發,治療非常棘手,多采用傳統的中醫藥或單純的藥物治療,但容易復發[11],其發病的主要機制是肥大細胞活化組胺等介質。有研究顯示,絕大部分慢性蕁麻疹與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有關。因此,抗組胺類藥物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首要選擇。依斯巴汀是一種選擇性抗組胺藥物,能夠特異性阻斷H1受體,能夠顯著控制慢性蕁麻疹的癥狀[12],臨床報道顯示,其對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小,不會影響人的思維功能[13]。在服用依斯巴汀后,代謝為有活性的羥酸代謝物卡巴斯汀。依巴斯汀對組胺介導的風團和紅斑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服藥后2~4 h出現抗組胺活性,4~12 h達到高峰,并至少持續24 h[14]。
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總有效率為75.0%,而賽庚叮僅為5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瘙癢程度評分與風團數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依斯巴汀的不良反應僅為輕度嗜睡、口干等癥狀。
綜上所述,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有效率高、針對瘙癢風團特異性好、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出版社,2010:123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7.
[3] 馬振友.皮膚科國家基本藥物與新物藥手冊[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1:224-238.
[4] Gillen MS,Miller B,Chaikin P,et al.Effects of supratherapeutic doses of ebastineand terfenadine on the QT interval[J].Br J Clin Pharmacol,2001,52(2):201-204.
[5] 王康生,李常興.桂枝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4,27(3):93-95.
[6] 趙亞紅.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50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9):549.
[7] Caproni M,Torchia D,Cardinali C,et al.Infiltrating cells,related cyt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lesional skin of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J]. Br J Dermatol,2004,151(4):784-791.
[8] 鄭媛,俞長璽,茆建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2):91-92.
[9] 孫忠實,朱珠,張素敏.大力提倡抗微生物藥物的轉換療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0):709.
[10] Nathwani D,Tillotson G,Davey P.Sequential antimicrobial therapy——the role of quinolon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7,39(4):441-446.
[11] 丁秋允,劉春梅,趙建偉,等.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6):381-382.
[12] 陳華全.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09,4(9):27-28.
[13] 林能興,連昕,黃長征,等.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患者血清sCD23和白介素-4水平檢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10):702-703.
[14] 周永英.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南藥學,2009,7(5):388-390.
(收稿日期:2014-06-05 本文編輯:林利利)endprint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為68.8%,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為40.6%,總有效率為50.0%,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瘙癢程度得分低于對照組,風團數目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x±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5.08、6.17、4.89、5.27,*P<0.05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3例口干、嗜睡等癥狀,停藥后一段時間,癥狀消失。
3 討論
序貫療法的概念是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將藥物的一種高級劑型轉換為低級劑型繼續治療,或者由注射劑改為片劑繼續治療[6]。Quintiliani在1987年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藥物序貫療法的概念。序貫療法的優點在于:在不影響患者療效的基礎上,可以顯著降低其住院及門診費用,減輕長期接受注射劑的痛苦[7-8]。文獻[9-10]報道顯示,靜脈注射劑序貫轉換為口服制劑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經濟性,藥理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慢性蕁麻疹是由內外病因導致的慢性疾病,臨床上治療復雜,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且停藥后容易復發,治療非常棘手,多采用傳統的中醫藥或單純的藥物治療,但容易復發[11],其發病的主要機制是肥大細胞活化組胺等介質。有研究顯示,絕大部分慢性蕁麻疹與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有關。因此,抗組胺類藥物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首要選擇。依斯巴汀是一種選擇性抗組胺藥物,能夠特異性阻斷H1受體,能夠顯著控制慢性蕁麻疹的癥狀[12],臨床報道顯示,其對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小,不會影響人的思維功能[13]。在服用依斯巴汀后,代謝為有活性的羥酸代謝物卡巴斯汀。依巴斯汀對組胺介導的風團和紅斑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服藥后2~4 h出現抗組胺活性,4~12 h達到高峰,并至少持續24 h[14]。
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總有效率為75.0%,而賽庚叮僅為5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瘙癢、風團數目、風團大小、持續時間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瘙癢程度評分與風團數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依斯巴汀的不良反應僅為輕度嗜睡、口干等癥狀。
綜上所述,依斯巴汀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有效率高、針對瘙癢風團特異性好、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出版社,2010:123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7.
[3] 馬振友.皮膚科國家基本藥物與新物藥手冊[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1:224-238.
[4] Gillen MS,Miller B,Chaikin P,et al.Effects of supratherapeutic doses of ebastineand terfenadine on the QT interval[J].Br J Clin Pharmacol,2001,52(2):201-204.
[5] 王康生,李常興.桂枝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4,27(3):93-95.
[6] 趙亞紅.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50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9):549.
[7] Caproni M,Torchia D,Cardinali C,et al.Infiltrating cells,related cyt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lesional skin of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J]. Br J Dermatol,2004,151(4):784-791.
[8] 鄭媛,俞長璽,茆建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2):91-92.
[9] 孫忠實,朱珠,張素敏.大力提倡抗微生物藥物的轉換療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0):709.
[10] Nathwani D,Tillotson G,Davey P.Sequential antimicrobial therapy——the role of quinolon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7,39(4):441-446.
[11] 丁秋允,劉春梅,趙建偉,等.潤燥止癢膠囊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6):381-382.
[12] 陳華全.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09,4(9):27-28.
[13] 林能興,連昕,黃長征,等.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患者血清sCD23和白介素-4水平檢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34(10):702-703.
[14] 周永英.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中南藥學,2009,7(5):388-390.
(收稿日期:2014-06-05 本文編輯:林利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