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房元輝
摘 要: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已成為英語教育者一個重要的課題。外語學習者必須在熟知自己母語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客觀地認識、評價并接納外語文化的態度,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交際行為,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國際化;校際交流
目前,很多高校開始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在高校國際化建設過程中,跨文化交際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渠道和形式。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大多數中國學生、外籍教師、外國留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對對方的民族、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了解得太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或產生一些誤解。為了在溝通和交流過程中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種種不利因素,少走彎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院在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同時,還為學生安排了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外活動、外教授課、赴英美國家參加夏、冬令營,參觀訪問,實習工作、校級交流等活動。
一、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因素
1.價值取向不同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Barnett Pearce,Verrion Cronent等的理論,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規則、道德標準、處世哲學等無不受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習得了本文化的價值系統,成為他們的價值觀。然而,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價值體系、判斷標準。在一種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舉,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西方價值觀的核心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individualism);而東方則是集體價值至上(collectivism)。
在以集體取向的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恭禮讓,提倡團隊力量和對集體的責任;而以個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人們贊揚個人奮斗、獨立性,追求自我肯定、自我實現、自由發展,高度重視個人權力,保護個人隱私:年齡、婚姻、收入、地址、經歷、信仰等在西方社會都屬于個人隱私,不能隨便詢問。因此,不同文化的價值取向給跨文化交際設下了重重障礙。
2.思維模式不同
東西方人對外界人認知模式存在著一定差別,因此他們在思維模式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而思維模式差異會造成交際行為、交際風格等方面的不同。東方人的模式以直覺、整體、圓式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則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因此,中國人的話語或語篇結構呈圓式。他們說話、寫文章不采取直線式或直接切題的方法,而習慣于繞彎子,是一個從次要到主要,從相關信息到話題的發展過程。他們往往把對別人的請求、自己的想法、對別人的意見等內容或關鍵問題保留到最后,或含蓄而不露。例如,請求別人幫忙,西方人開門見山,而中國人就會先說一些不著邊的客套話再切入正題。
今年4月份英國貝文學院的學生來我院夏令營,這次活動讓我院的學生真實地體驗了跨文化交際。貝文學院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總是積極發問,直入主題,從不拐彎抹角。例如,“你們學院的女同學多嗎?她們漂亮嗎?她們喜歡什么樣的男士”等等。雖然學生都有跨文化方面的訓練,但是開始時志愿者還是會感到不自在,尤其是女同學們,連照相都不敢與英國的學生靠近,這讓英國的學生感到莫名其妙,但是經過1~2天的交流,來自兩個國家的學生在交流上就順暢了很多,這都是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對方文化的基礎之上的。
3.道德標準不同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每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悅。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我院的志愿者在接待貝文學院的學生時經過了跨文化的培訓,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在貝文學院的師生贊揚他們時,他們都能適時地說出:“Thank you!” “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I am flattered.”等等。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這樣的事情是會經常出現的。
4.平等意識和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決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西方人很少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流行的一句諺語所言:“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新中國雖建立了六十年,但傳統的綱常之理、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然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領導在下屬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西方人卻不這樣,這次夏令營活動,英國貝文學院來了3位帶隊教師,在用餐、上課、游戲的時候,學生總是習慣叫上老師一起,老師也沉浸在自娛自樂中,盡管自己的書法寫得不好,武術練得不像,漢字寫得不優美,但是,他們愿意和學生在一起,這時,他們和學生是平等的。尤其是在排球聯賽的時候,英方有一位數學老師也上場和他的學生一起努力,為榮譽而戰。
5.非語言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
非語言行為與言語行為一樣,因所屬的文化不同往往被賦予不同意義。中國人的握手、日本人的鞠躬、歐美人的擁抱、拉美人的脫帽致敬等都表現出各自的文化特征。人們在進行文化交際時,由于不同的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不同解釋,往往會產生誤解或反感。貝文學院的學生在和我校學生交流時,特別注重眼神交流,以此表示聽話者的專注及對說話者的尊重,學生漸漸習慣了彼此擁抱,照相時也會自然地把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這些都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表現。
二、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交織的全球化世界,只了解一種文化已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跨文化交流,大學生應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多元視角和交際技巧。
1.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加強文化差異及多元文化的對比教育
在交際之前,我們應對目標國家的文化、習俗等充分了解,在交際過程中,盡量減少觸及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歷史事件的對錯等方面的話題,一旦涉及這些話題,不管對方持什么樣的態度,均應選擇尊重對方,且不可任意批評,更不應將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對方。有些學校不容許開設與《圣經故事》《古希臘神話》等相關的課程,這些也應認真考慮,只要這些課程沒有影響到學校正常的教學、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就沒有必要將之視為敵對活動。相反,更多地讓學生接觸西方文學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西方的傳統節日與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復活節(Easter)、萬圣節(Halloween)、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圣誕節(Christmas Day)等對他們來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很多節日的來由與《圣經》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情人節,也是為了紀念宗教人物圣·華倫泰而以“Saint Valentines Day”命名,圣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的生日等。這就讓我們想起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也是為了祭奠先人、緬懷先人而設立的。
2.改變認識,有效教學——開展以交際語言教學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教學
“交際語言教學”的理論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際,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交流。因此,我們在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時候,角色扮演、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語言的準確度在本門課程中不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只要達到有效的交際就是成功的交際。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文化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交際,教師則起到主導的作用即可。
3.主動溝通,共建橋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校際交流
課外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內所學應用到實際,也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例如,跨文化交際表演賽,模擬情景表演大賽,英美電影賞析及評論大賽,歐美文化介紹大賽等,都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另外,與國外大學的交際交流也是至關重要的。我校的交流項目很多,與國外多所大學都有合作,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進行短期交流,也可以選擇一個學期或一年的交換生項目,這種短期的交流和交換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目標語言環境中,體驗并掌握目標文化,有效交流。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對目標文化的理解和透徹掌握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學生應該加強對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知識積累和習俗理解,利用身邊的有利環境和因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俊森,樊葳葳,鐘華.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0.
[2]胡超.跨文化交際:E時代的范式與能力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大津,謝朝群.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41.
[4]魯子問.“試論跨文化教育的實踐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GJXHC11058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