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宇平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國的精神文明支柱,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讓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閃耀,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堂;文化意蘊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國的精神文明支柱,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育人之師所肩負的重任。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許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對此問題有些淺薄的認識。
一、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
1.整體認知
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愛國主義教育這方面的因素,因為優秀人物的高尚品格,總能或多或少地對學生有影響。尤其是古詩文中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等無數人身上閃耀著的淡化個人、強化群體的人文精神,經邦濟世的人生追求,積極進取的奮發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等,是強大的精神磁力。厭惡官場黑暗,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孔子認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終生憂勞不悔;杜甫始終憂勞不輟,寫出了驚警后世的“三吏”“三別”,目的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構成了中華民族向前的動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于是每次我總有意識借助古詩文教學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熏陶,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
2.誦讀積累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高中學生主要背誦《論語十則》《陳情表》《勸學》《師說》《出師表》等。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
二、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文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篇好的古文,必須有上乘的思想內容,缺乏靈魂的文章不會成為優秀的篇章。儒佛道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代都有許多人身上折射出這些思想,要讓學生學習這些優秀的品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頌英雄豪杰,慨功名未就,悵早生華發,嘆人生如夢,《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繪仙境,感慨古來萬事如仙境轉瞬即逝,如東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要訪名山,尋山水之樂,絕不在官場“摧眉折腰”,為什么在一個作品中會有這么復雜、甚至矛盾的內容?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這是因為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志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佛道思想中的求仙隱逸、遠離濁世,可使窮士既暫時忘卻煩惱,又能獨善其身。這些文化知識的滲透,使學生不再覺得作品內容不可捉摸,作者思想不可理解。
2.古詩鑒賞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總結時引用。“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書憤》一詩中寫道:“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痹娙它c明自己早年經歷的辛酸與坎坷,詩人認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雄心勃勃、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形象。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杜甫的《登岳陽樓》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三、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探得寶藏。我們要建立起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不但成為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文化知識的發現者,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所以,除了教學課本內容外,還要將《三字經》《弟子規》《二十四孝》滲透到課堂中來,利用每天早自習的時間講述一段內容。另外,練筆也是很重要的。每學完一篇經典美文,我都會讓學生寫出感悟,這樣學生可以將課堂上的熱情延續,增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感悟。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