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靜
摘 要: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
關鍵詞:反思意識;反思能力;自我評價
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示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反思意識的養成是潛移默化,但又不是自然生成的過程,教師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反思示范是指教師不僅展現令人信服的、優美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將反思過程顯性地展示在數學問題的解決全過程中,它包括:問題的起因、目標及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有哪些;此問題與以前解決的哪些問題是類似的;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你是如何想到的;解法是否正確、完整;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解答這道題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等。依次來不斷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數學反思的方法。
二、創造反思機會,讓學生學會反思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在每一次解題以后都能對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評價,探討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再概括,并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理性認識階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必須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過哪些彎路;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進行認真的剖析,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習慣。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為學生創造學習反思的機會。
1.交流總結,學會反思
一個人對解決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的,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經驗就會消退,從而也就會失去寶貴的思想方法的訓練機會,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教學上的一種最大浪費。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這是一個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過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地自我調節,是思維成熟的標志。
2.寫數學日記,學會反思
學生通過數學日記反思自己的學習,對數學學習思維過程進行回顧性的思索,進而獲取學習的經驗和教訓。例如,測試后的反思,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試卷進行反思,了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重新審視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開始認識自我,為繼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三、引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教學要達到不需要教,學生能自我探索、自求解決,就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對此,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要作出適當的指導,對于學生大膽的自我評價要給予發自內心的欣賞,使學生感受到自我評價的喜悅和樂趣,促進自己的學習。
1.創造機會,引起自我評價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使數學課堂呈現出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如,教學應用題的一題多解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考慮問題,尋求最佳、最妙解法,不斷訓練思維的開拓性和創造性,達到自我評價的客觀、公正,自我調節的正確合理。
2.注重指導,掌握自評方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設想時,教師總喜歡立即給予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這樣既會打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散,也使回答問題的學生失去自我評價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往往會依賴老師,就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而實施自我評價,是學生在教學中聽取了其他同學的各種想法,結合教師的要求或提示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題后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解題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基本技能和熟練技巧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解題后要經常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便發現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錯誤及其原因,掃除或糾正學生思維中的盲點,使學生錯中悟理。
如選擇題:在一個底面半徑為5厘米的圓柱形容器中,浸沒一個圓錐,水面上升6厘米,計算這個圓錐體積的算式是( )
在錯解的基礎上,經過提示、反思,學生便會恍然大悟,利用“等積求值”即知應選(1)。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還能促進學生充分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深刻的思維品質得以養成。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已掌握基本解法后,在練習中,我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美術小組做黃花8朵,做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4倍。做了多少朵紅花?”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有的學生做出了8÷4=2(朵)的錯誤解答。教學時,我把其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好材料,組織學生思考、辨析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一個錯解,引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場大討論。學生在主動參與找錯、議錯、辨錯、改錯的思考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提供學習反思的機會,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反思的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對學生來說終身受益。
編輯 薛直艷
摘 要: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
關鍵詞:反思意識;反思能力;自我評價
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示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反思意識的養成是潛移默化,但又不是自然生成的過程,教師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反思示范是指教師不僅展現令人信服的、優美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將反思過程顯性地展示在數學問題的解決全過程中,它包括:問題的起因、目標及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有哪些;此問題與以前解決的哪些問題是類似的;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你是如何想到的;解法是否正確、完整;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解答這道題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等。依次來不斷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數學反思的方法。
二、創造反思機會,讓學生學會反思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在每一次解題以后都能對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評價,探討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再概括,并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理性認識階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必須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過哪些彎路;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進行認真的剖析,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習慣。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為學生創造學習反思的機會。
1.交流總結,學會反思
一個人對解決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的,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經驗就會消退,從而也就會失去寶貴的思想方法的訓練機會,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教學上的一種最大浪費。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這是一個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過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地自我調節,是思維成熟的標志。
2.寫數學日記,學會反思
學生通過數學日記反思自己的學習,對數學學習思維過程進行回顧性的思索,進而獲取學習的經驗和教訓。例如,測試后的反思,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試卷進行反思,了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重新審視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開始認識自我,為繼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三、引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教學要達到不需要教,學生能自我探索、自求解決,就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對此,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要作出適當的指導,對于學生大膽的自我評價要給予發自內心的欣賞,使學生感受到自我評價的喜悅和樂趣,促進自己的學習。
1.創造機會,引起自我評價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使數學課堂呈現出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如,教學應用題的一題多解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考慮問題,尋求最佳、最妙解法,不斷訓練思維的開拓性和創造性,達到自我評價的客觀、公正,自我調節的正確合理。
2.注重指導,掌握自評方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設想時,教師總喜歡立即給予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這樣既會打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散,也使回答問題的學生失去自我評價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往往會依賴老師,就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而實施自我評價,是學生在教學中聽取了其他同學的各種想法,結合教師的要求或提示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題后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解題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基本技能和熟練技巧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解題后要經常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便發現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錯誤及其原因,掃除或糾正學生思維中的盲點,使學生錯中悟理。
如選擇題:在一個底面半徑為5厘米的圓柱形容器中,浸沒一個圓錐,水面上升6厘米,計算這個圓錐體積的算式是( )
在錯解的基礎上,經過提示、反思,學生便會恍然大悟,利用“等積求值”即知應選(1)。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還能促進學生充分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深刻的思維品質得以養成。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已掌握基本解法后,在練習中,我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美術小組做黃花8朵,做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4倍。做了多少朵紅花?”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有的學生做出了8÷4=2(朵)的錯誤解答。教學時,我把其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好材料,組織學生思考、辨析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一個錯解,引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場大討論。學生在主動參與找錯、議錯、辨錯、改錯的思考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提供學習反思的機會,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反思的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對學生來說終身受益。
編輯 薛直艷
摘 要: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
關鍵詞:反思意識;反思能力;自我評價
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快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同樣也是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示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反思意識的養成是潛移默化,但又不是自然生成的過程,教師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反思示范是指教師不僅展現令人信服的、優美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將反思過程顯性地展示在數學問題的解決全過程中,它包括:問題的起因、目標及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有哪些;此問題與以前解決的哪些問題是類似的;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你是如何想到的;解法是否正確、完整;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解答這道題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等。依次來不斷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數學反思的方法。
二、創造反思機會,讓學生學會反思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在每一次解題以后都能對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評價,探討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再概括,并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理性認識階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必須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過哪些彎路;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進行認真的剖析,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習慣。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為學生創造學習反思的機會。
1.交流總結,學會反思
一個人對解決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的,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經驗就會消退,從而也就會失去寶貴的思想方法的訓練機會,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教學上的一種最大浪費。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這是一個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過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地自我調節,是思維成熟的標志。
2.寫數學日記,學會反思
學生通過數學日記反思自己的學習,對數學學習思維過程進行回顧性的思索,進而獲取學習的經驗和教訓。例如,測試后的反思,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試卷進行反思,了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重新審視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開始認識自我,為繼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三、引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教學要達到不需要教,學生能自我探索、自求解決,就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對此,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要作出適當的指導,對于學生大膽的自我評價要給予發自內心的欣賞,使學生感受到自我評價的喜悅和樂趣,促進自己的學習。
1.創造機會,引起自我評價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使數學課堂呈現出靈活性、生成性和豐富性。如,教學應用題的一題多解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考慮問題,尋求最佳、最妙解法,不斷訓練思維的開拓性和創造性,達到自我評價的客觀、公正,自我調節的正確合理。
2.注重指導,掌握自評方法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設想時,教師總喜歡立即給予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這樣既會打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散,也使回答問題的學生失去自我評價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往往會依賴老師,就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而實施自我評價,是學生在教學中聽取了其他同學的各種想法,結合教師的要求或提示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題后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解題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基本技能和熟練技巧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解題后要經常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便發現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錯誤及其原因,掃除或糾正學生思維中的盲點,使學生錯中悟理。
如選擇題:在一個底面半徑為5厘米的圓柱形容器中,浸沒一個圓錐,水面上升6厘米,計算這個圓錐體積的算式是( )
在錯解的基礎上,經過提示、反思,學生便會恍然大悟,利用“等積求值”即知應選(1)。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還能促進學生充分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深刻的思維品質得以養成。
例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已掌握基本解法后,在練習中,我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美術小組做黃花8朵,做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4倍。做了多少朵紅花?”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有的學生做出了8÷4=2(朵)的錯誤解答。教學時,我把其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好材料,組織學生思考、辨析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一個錯解,引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場大討論。學生在主動參與找錯、議錯、辨錯、改錯的思考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提供學習反思的機會,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反思的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對學生來說終身受益。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