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偉
摘 要: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在短時間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并對化學感興趣非常重要;貼近生活創設學習情境,激發興趣并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實踐實驗教學,讓學生體驗動手快樂;適時進行方法引導和觀念提升,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
關鍵詞:啟蒙;興趣培養;實驗;方法指導
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盡管只有一年的學習時間,但是它集宏觀、微觀與化學用語于一體,面廣量大,所涉較多。這樣一來,如何在短時間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并對化學感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貼近生活創設學習情境,激發興趣并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
遵循“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思路,精心選擇那些學生熟悉和蘊含多種知識生長點的物質或現象作為“生活原型”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這一原型出發,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換言之,就是將化學知識的學習融進相關的生活現象和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之中。這樣一來,因為貼近學生的認知區間,學生進入學習環節也就自然和積極主動了。
例如,在學習《溶液的形成》一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學習情境:課前將十塊手巾放在有硫酸銅溶液(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清洗手巾時可通過水顏色的變化判斷是否能用水沖洗掉硫酸銅。)和油污的水中浸泡,然后拿到課堂上,分給各小組,請同學們幫忙清洗污漬。在清洗污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質及乳化作用。
又如,在復習實驗基本操作時,為了避免學生在識記儀器和練習操作中感到枯燥,我用“配制果汁”這一生動的主題將實驗技能結合起來。上課開始,我拿出一杯自己配制的飲料請同學們品嘗,一下就把學生的興趣激發了起來。打鐵趁熱,當聽到這是老師配制的飲料時,學生更加好奇,甚至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說自己也想親自制作。在學生求知欲最強烈的時刻,我拿出配料,出示配制過程,演示基本操作,最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活動過程中,因為有了興奮點,學生操作認真主動,并且都配制出了自己喜歡口味的飲料。這樣一來,枯燥的實驗技能訓練復習課就生機盎然了。
從化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讓他們深深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責任感。
二、實踐實驗教學,讓學生體驗動手快樂
動手、奇妙的化學現象對初中生有天生的吸引力,而實踐化學實驗正是產生這一吸引力的最佳方式。
開學第一課,我便設計了幾個實驗,如,用酒精、酒精燈、火藥、玩具劍設計了“裝神弄鬼”;用酚酞和氫氧化鈉、玩具劍設計了“借刀殺人”,使學生領略了化學的奇妙之處。第一炮打響之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更加注重實驗在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方面的激發。
1.嚴格按時開展學生必做的“學生實驗”
新教材規定了8個學生必做實驗,它們都有明確的教學功能和技能培訓功能,代表不同類型化學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目標上具有其他教學內容和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且不可因為準備實驗、開展實驗、收拾儀器等額外工作頭緒繁多,勞心勞力而能省則省。
開學第一周,我便帶領學生參觀了化學儀器室、實驗室。雖然我一再強調要安靜,但從學生欷覷的口氣中,我還是聽出了難以抑制的興奮。
實驗課的第一個環節是練習藥品的取用,學生兩人一組,因為第一次操作,學生都顯得毛手毛腳的不大像樣,但都很努力。往試管中裝塊狀固體、往試管中裝粉末狀固體、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加液體……不長時間后,都有模有樣了。
第二個環節是給物質加熱。因為用到了較有危險性的酒精燈,我便強調了一遍注意事項,在我說的過程中,就有學生迫不及待地偷偷動手,弄出了響聲,我嚇唬他們說:在我還沒說讓你做之前誰再動手咱就不讓他做了,學生竟出乎意料的聽話,他們多害怕失去動手的機會呀,一節課下來,學生的藥品取用和物質加熱都操作得很好。感興趣的事,愿意做的事誰都會不遺余力的。
2.及時發掘實驗素材
為了能讓使用者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教材的設計中很多地方都“留有余地”。在教學中,教師要完善、拓寬這些學習內容,使之更貼近實際問題的解決。
如,《燃燒與滅火》一節課,內容認知難度不大,在學生明確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后,我設計加入了“燒不壞的手絹”的實驗。讓三個學生分別用三種液體(純酒精、酒精和水按1∶1的混合物、水)浸濕棉手絹,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在學生驚奇、疑惑的氣氛中,我趁熱打鐵,積極引導,使學生更好地鞏固了燃燒的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的含義,使學生在興奮、驚奇中完成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適時進行方法引導和觀念提升,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馮·勞厄曾說過:“教育所給予人的無非是當一切記憶學過的東西都忘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幫助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形成從化學的視角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觀點,同時提升其化學學習能力。
如,魯教版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一個單元學習結束時,我們便可引導學生思考:一杯水,你會從哪些角度去認識它?通過學生思考、交流及教師的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我們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等基本觀念。
又如,在復習《凈化天然水》一節后,我們可引導學生歸納并作如下板書:
分離 混合
天然水 → 蒸餾水 → 溶 液
海 水 → 鹽 → 加碘鹽
礦 石 → 金 屬 → 合 金
這樣一來,學生便會意識到化學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制造有用的物質,而分離和混合便是常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的分類觀和化學價值觀。
教無定法,多一次思考,就多一次機會;多一次嘗試,就多一分收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