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超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問題情境”“故事情境”及“生活情境”三個方面入手,就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靈活運用展開了細致的分析、探究與歸納。旨在于以此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實質性的理論與實踐幫助。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情景教學;問題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
所謂情景教學法,即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其創設與具體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景,以此最大限度地誘發學生情感共鳴,集中其注意力,調動其學習興趣、熱情與積極性,幫助他們實現對于所學知識點更深刻認識與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在確保教與學和諧統一的同時,真正構建起高效率、高質量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呢?對此,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的實踐與探索。
一、巧妙提問,創設問題教學情景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明代學者陳獻章的此番言論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道理:疑問能有效集中學習者的學習注意力,誘發其產生認知沖突,促使他們在強烈求知欲望與探究興趣的推動下積極圍繞疑難問題展開探索與學習活動,進而切實收獲最高效的學習效果。
鑒于此,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會依據初中階段學生的主觀心理學習特點,靈活而恰當地向他們設置一些與具體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探索性問題,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情景,此舉收到了預期中的理想效果。例如,在教學“學會遵守規則”這節內容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依次播放了人們遵守社會規則以及違背社會規則的種種行為圖片。這種強烈的對比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與認知沖突,在此基礎上,我向他們拋出了如下的問題:
1.什么是社會規則?
2.為什么社會生活需要規則?
3.如果沒有社會規則,我們的社會生活將會發生什么變化?
4.作為一名初中生,你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應當嚴格遵循哪些社會規則?嘗試舉例說明。
鼓勵學生自由結合為討論小組,對上述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思考,并由小組代表集中進行發言。
如此一來,就借助這些問題,巧妙地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性與啟發性兼具的問題教學情景,不僅有效地緩和了課堂氛圍,而且更是使學生處在了一個“口欲言而弗能,心欲求而未通”的積極探索狀態,而這顯然為他們快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學習思維,從而真正投入到具體內容的學習之中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有利于當節課堂教學效率的切實提高。
二、巧借故事,創設故事教學情景
相較于其他學習科目,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抽象性特征,教師若只是單純死板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進行空洞式的說教教育,就會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枯燥、乏味之感,不利于良好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獲得,更談不上確保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了。
因此,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利用初中生熱衷聽故事的獨特心理,在課堂上適當引用一些既耐人尋味又與所學具體內容有關的故事,以期讓學生得以在富含哲理的故事中深化自身的情感認識、提升道德素質水平,最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這方為故事情境“寓教于樂”“寓教于故事”的本質所在。
如,在學習“自尊自立”這部分內容時,我向學生講解了如下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沒有沮喪和沉淪,反而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她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與此同時還自學了針灸等醫術,無償為群眾進行治療。張海迪以自己的言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鄧小平更是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故事二:南宋文天祥被元兵俘獲,元軍承諾只要他愿意為元軍效力便可以保全其身家性命,以此誘使文天祥投降。但是文天祥不為元軍的條件所打動,并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傳世名句,以此表明自己立志效國、寧死不屈的壯志豪情,最終英勇就義。
這兩個真實的故事曲折生動,富含感染力,一方面打破了以往死板說教、單純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更是以生動形象的故事描繪與渲染,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實現了對于“自尊自立”這一知識點的深刻認識與獨特領悟,真正達到了以故事誘發感情共鳴、從故事中感悟人生道理的教學目的。
三、巧妙聯系實際,創設生活教學情景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新課標的這一指示向我們表明了創設生活教學情景的可實施性與可操作性,可切實收獲預期中的理想教學效果。對此,我有深刻的印象與體會。如,在教學“維護友誼”這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提高學習效率,我結合初中生實際生活中耳聞目染、甚至是親身經歷的生活實例向他們創設了如下的情景:
情景一:
李雷(化名)性格內向,上下學通常都是獨來獨往,可是,卻在一次放學時被學校的兩個壞學生攔截住了,聲稱要搶走他身上的零花錢。恰巧社會青年王偉(化名)在此經過巧妙幫李雷化解了困難。李雷對王偉感激不盡,視其為自己的救命恩人與偶像,并逐漸與其走到了一起,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一天,王偉與另一個無所事事的社會青年——劉華(化名)發生了矛盾與沖突,王偉氣洶洶地找到了李雷要求他放學后拿著棍子、道具等工具一起去“收拾”劉華。假設,你是李雷,你會跟王偉一起去嗎?為什么?
情景二:
歡歡是班長,晶晶是班上的一名普通學生,兩人同在一個班級形影不離,關系非常好。班主任發起了“不在班級吃零食”的號召,身為班長的歡歡帶領班上的學生積極、認真地貫徹了這項規定,可是,晶晶卻認為自己是歡歡的好朋友,即使自己在班上偷吃零食歡歡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予追究。因此,經常在班上吃些小零食。假設你是歡歡,既是晶晶的好友,同時又是一班之長,你會如何做呢?為什么?
情景三:
同班同學陳鋒(化名)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你學習成績較為優異,因此他前來向你這個好朋友請教。此時,你正要同其他同學一起外出。你會認真幫陳鋒解答問題?還是譏笑他“這么簡單都不懂,真笨”?
上述三個情景貼近初中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有利于他們有感而發,在自身已有生活實際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與思考。如此,不僅有利于學生實現對于“維護友誼”這一知識點的更好認識與理解,切實幫助其解決社會生活中在交友問題上存在的疑問與困惑,而且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更是確保學生認識到了所學思想品德知識與自身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實現了思想品德理論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良好結合,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體提升與進步。
總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地為學生創設契合其主觀學習要求的教學情景,這樣方能誘發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同時為其提供更豐富、更多姿多彩的學習素材,也才能真正改善課堂教學模式,切實為高效率、高質量的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構建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凌忠.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J].教育科學論壇,2009(03):10.
[2]李寶玉.情境創設協作探討.實踐運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范式化研究[J].中小學德育,2011(04):15.
[3]鄭致珍.試論情境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2(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