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洪娟
摘要: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素質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賦有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教育學的角度認為教師素質是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的統一。通過對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素質培養的現狀進行梳理,吸取其中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高職教師和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機制;高職教育;教師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238-01
一、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實施職業教育既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又要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從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更要具備符合職業教育要求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符合生產、管理和服務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因此其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既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清楚地了解學科與專業的發展方向,懂得高職教育規律,并熟知生產、管理、服務工作實際且具有參與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在專業上具有專家的水平。因此,高職院校具有一支職業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成功辦學的保證。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全力以赴地上規模、上水平,力求從硬軟件上發展和完善自身,以爭取搶得先機,占領高職教育的制高點,從而確立自己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諸多的要素中,擁有一支教學素質高、技術業務精、學術水平優的師資隊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
二、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培養的特色
(一)德國——教育法規保障
德國的職業教育,對戰后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后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楷模。1969年,德聯邦政府通過了關于職業教育的最基本法令——《職業教育法》,加強和穩固了職業技術教育在德國的地位。它要求德國職教教師既要有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又有具備扎實寬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通常按照在學校學習、企業實習、專業科學的培訓、教育科學及方法的培訓四個模塊分成二種模式進行:一種是專業與師范教育混合模式,稱為“化學型”培養模式;另一種是普遍采用的專業與師范教育疊加的模式,稱為“物理型”培養模式。德國政府還制訂了繼續教育法規,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進修,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二)美國——教師繼續教育機制
美國的很多高校通過設立教師培訓中心為職業教育教師提供廣泛幫助。校本培訓一般指的是教師專業化思想和終身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教師以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中心,以所在的學校為其專業廣泛發展的重要基地,強調在教、學、研一體化中,教師能夠主動參與并進行反思和探究,通過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這種繼續教育形式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
(三)英國——青年教師崗前培養
英國政府通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障高職院校教師職前培養的順利進行。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培養模式,一般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標準,選擇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業務水平,較強事業心和責任感,豐富教學經驗、較高職稱的職業教育教師,給新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分配專門導師進行指導,幫助新教師迅速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另外,英國“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養模式要求各高職院校委員會要求新教師必須通過三年的試用期,邊工作邊參加各種有關教師培訓課程的學習。
(四)日本——教師多渠道選聘
日本高職院校通常有三種教師聘任方法,即從本校教師中提拔、晉升,全面社會公開招聘,從其他高職院校招聘。實行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及技術的創造型教師人才隊伍。在日本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講授專業知識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實習活動,再由學校聘用企業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除了出臺各種法律來支持產學研合作外,日本各級政府還積極推進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實現教育工程的共同開發,真正實現了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如下圖1所示,產學研合作項目模型中給出了各個合作主體間的資源流向和關系分析。
國外產學研合作培養教師的先進經驗說明產學研合作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創新型的教師。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及校內科技產業等方面有效的合作,需要通過對接效應實現教師培養的創新,發揮教師在教學工程建設中的作用,強化教師質量工程建設,促進高職教師的素質培養。高職教育應以“產學研”為導向,從進行專業實踐、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實訓基地、開發實訓項目、面向企業參與技術開發等方面探索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成功做法。
參考文獻:
[1]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6
[2] 張亞美.產學研合作機制下山西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楊莎莎.國外“雙師型”師資培養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7(6): 95-96.
[4] 王銀芬.高校青年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透析[M]. 科技信息,2013(23):158-193.
[5] 項亞光.美國學區新教師的入門培訓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51-53.
[責任編輯:胡 冰]
摘要: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素質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賦有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教育學的角度認為教師素質是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的統一。通過對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素質培養的現狀進行梳理,吸取其中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高職教師和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機制;高職教育;教師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238-01
一、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實施職業教育既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又要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從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更要具備符合職業教育要求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符合生產、管理和服務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因此其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既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清楚地了解學科與專業的發展方向,懂得高職教育規律,并熟知生產、管理、服務工作實際且具有參與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在專業上具有專家的水平。因此,高職院校具有一支職業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成功辦學的保證。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全力以赴地上規模、上水平,力求從硬軟件上發展和完善自身,以爭取搶得先機,占領高職教育的制高點,從而確立自己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諸多的要素中,擁有一支教學素質高、技術業務精、學術水平優的師資隊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
二、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培養的特色
(一)德國——教育法規保障
德國的職業教育,對戰后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后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楷模。1969年,德聯邦政府通過了關于職業教育的最基本法令——《職業教育法》,加強和穩固了職業技術教育在德國的地位。它要求德國職教教師既要有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又有具備扎實寬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通常按照在學校學習、企業實習、專業科學的培訓、教育科學及方法的培訓四個模塊分成二種模式進行:一種是專業與師范教育混合模式,稱為“化學型”培養模式;另一種是普遍采用的專業與師范教育疊加的模式,稱為“物理型”培養模式。德國政府還制訂了繼續教育法規,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進修,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二)美國——教師繼續教育機制
美國的很多高校通過設立教師培訓中心為職業教育教師提供廣泛幫助。校本培訓一般指的是教師專業化思想和終身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教師以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中心,以所在的學校為其專業廣泛發展的重要基地,強調在教、學、研一體化中,教師能夠主動參與并進行反思和探究,通過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這種繼續教育形式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
(三)英國——青年教師崗前培養
英國政府通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障高職院校教師職前培養的順利進行。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培養模式,一般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標準,選擇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業務水平,較強事業心和責任感,豐富教學經驗、較高職稱的職業教育教師,給新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分配專門導師進行指導,幫助新教師迅速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另外,英國“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養模式要求各高職院校委員會要求新教師必須通過三年的試用期,邊工作邊參加各種有關教師培訓課程的學習。
(四)日本——教師多渠道選聘
日本高職院校通常有三種教師聘任方法,即從本校教師中提拔、晉升,全面社會公開招聘,從其他高職院校招聘。實行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及技術的創造型教師人才隊伍。在日本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講授專業知識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實習活動,再由學校聘用企業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除了出臺各種法律來支持產學研合作外,日本各級政府還積極推進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實現教育工程的共同開發,真正實現了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如下圖1所示,產學研合作項目模型中給出了各個合作主體間的資源流向和關系分析。
國外產學研合作培養教師的先進經驗說明產學研合作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創新型的教師。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及校內科技產業等方面有效的合作,需要通過對接效應實現教師培養的創新,發揮教師在教學工程建設中的作用,強化教師質量工程建設,促進高職教師的素質培養。高職教育應以“產學研”為導向,從進行專業實踐、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實訓基地、開發實訓項目、面向企業參與技術開發等方面探索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成功做法。
參考文獻:
[1]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6
[2] 張亞美.產學研合作機制下山西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楊莎莎.國外“雙師型”師資培養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7(6): 95-96.
[4] 王銀芬.高校青年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透析[M]. 科技信息,2013(23):158-193.
[5] 項亞光.美國學區新教師的入門培訓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51-53.
[責任編輯:胡 冰]
摘要: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素質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賦有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教育學的角度認為教師素質是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的統一。通過對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素質培養的現狀進行梳理,吸取其中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高職教師和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機制;高職教育;教師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9-0238-01
一、高職教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實施職業教育既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又要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從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更要具備符合職業教育要求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符合生產、管理和服務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因此其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既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清楚地了解學科與專業的發展方向,懂得高職教育規律,并熟知生產、管理、服務工作實際且具有參與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在專業上具有專家的水平。因此,高職院校具有一支職業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成功辦學的保證。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全力以赴地上規模、上水平,力求從硬軟件上發展和完善自身,以爭取搶得先機,占領高職教育的制高點,從而確立自己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諸多的要素中,擁有一支教學素質高、技術業務精、學術水平優的師資隊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
二、國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培養的特色
(一)德國——教育法規保障
德國的職業教育,對戰后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后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楷模。1969年,德聯邦政府通過了關于職業教育的最基本法令——《職業教育法》,加強和穩固了職業技術教育在德國的地位。它要求德國職教教師既要有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又有具備扎實寬厚的專業理論功底。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通常按照在學校學習、企業實習、專業科學的培訓、教育科學及方法的培訓四個模塊分成二種模式進行:一種是專業與師范教育混合模式,稱為“化學型”培養模式;另一種是普遍采用的專業與師范教育疊加的模式,稱為“物理型”培養模式。德國政府還制訂了繼續教育法規,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進修,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二)美國——教師繼續教育機制
美國的很多高校通過設立教師培訓中心為職業教育教師提供廣泛幫助。校本培訓一般指的是教師專業化思想和終身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教師以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中心,以所在的學校為其專業廣泛發展的重要基地,強調在教、學、研一體化中,教師能夠主動參與并進行反思和探究,通過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這種繼續教育形式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
(三)英國——青年教師崗前培養
英國政府通過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障高職院校教師職前培養的順利進行。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培養模式,一般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標準,選擇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業務水平,較強事業心和責任感,豐富教學經驗、較高職稱的職業教育教師,給新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分配專門導師進行指導,幫助新教師迅速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另外,英國“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養模式要求各高職院校委員會要求新教師必須通過三年的試用期,邊工作邊參加各種有關教師培訓課程的學習。
(四)日本——教師多渠道選聘
日本高職院校通常有三種教師聘任方法,即從本校教師中提拔、晉升,全面社會公開招聘,從其他高職院校招聘。實行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及技術的創造型教師人才隊伍。在日本的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講授專業知識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實習活動,再由學校聘用企業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除了出臺各種法律來支持產學研合作外,日本各級政府還積極推進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實現教育工程的共同開發,真正實現了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教師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如下圖1所示,產學研合作項目模型中給出了各個合作主體間的資源流向和關系分析。
國外產學研合作培養教師的先進經驗說明產學研合作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創新型的教師。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及校內科技產業等方面有效的合作,需要通過對接效應實現教師培養的創新,發揮教師在教學工程建設中的作用,強化教師質量工程建設,促進高職教師的素質培養。高職教育應以“產學研”為導向,從進行專業實踐、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實訓基地、開發實訓項目、面向企業參與技術開發等方面探索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成功做法。
參考文獻:
[1]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6
[2] 張亞美.產學研合作機制下山西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楊莎莎.國外“雙師型”師資培養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7(6): 95-96.
[4] 王銀芬.高校青年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透析[M]. 科技信息,2013(23):158-193.
[5] 項亞光.美國學區新教師的入門培訓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51-53.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