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要】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成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進步,進步的快與慢都是有效性教學需要研究的重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衡量標準。本文將從新課標背景入手,對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教學方式;傳統模式;氛圍;感官;科學素養
引言:生物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和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與其他學科進行對比后我們發現,生物課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接近自然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人們開始對高中生物課程的有效性問題進行關注。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筆者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對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進行研究。
一、構建全新教學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新課標提倡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一講一節課,坐在下面的同學沒有任何反應;或者有些時候教師喜歡在講課的過程中寫滿一黑板,坐在下面的學生忙著抄筆記,根本無暇聽老師的講解。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典型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基本沒有什么交流,教師不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也不能將不會的知識點及時反應給教師,所以,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全新的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引導學生自己找到問題,還要教會他們自己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進行生物實驗的時候,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收集和處理實驗所得數據,并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想要提高教學質量,需要以良好的課堂氛圍作為基礎。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對生物課程的興趣,從興趣衍生出學習動力,再利用學習動力來提高學習效率。在講課之前通過一些背景資料將學生的興趣提起,然后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通過親切的微笑和鼓勵的眼神來與學生溝通,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精講,盡量把發言的機會給學生,然后再在學生發言過后糾正一些錯誤,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
三、巧用先進教學技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手段逐漸進入了課堂教學,在高中生物課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通過聲音、圖片、視頻等多重感官刺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但是很多實驗會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完成,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現實驗步驟,通過圖片或者模擬實驗來為學生講解,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實驗步驟。
四、深入研究有效備課,方便學生深入理解
備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個基礎性的環節,教師只有備課充足,才能應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為他們解釋的更加充分,也讓他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備課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對課程的性質,課堂需要完成的任務,需要用到的工具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深刻鉆研教學大綱,這樣才能弄清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難點。比如在學習孟德爾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時,同學也許會對兩個重要概念——“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理解不清,加之出于人類記憶曲線的考慮,教師應該在備課的時候考慮到哪些課程中適當地提起這一重要概念,從而讓學生的記憶更深,理解更加透徹。
五、處理發展與應試關系,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這些年人們一直在抨擊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惡果,但是不得不承認,就目前的國情來看,應試教育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所以為了讓學生既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又能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就必須處理好發展與應試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從這些年的高考內容來看,實驗設計與分析,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類型的試題居多,這都是在考察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在平時的生物課堂上,教師就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通過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驗,獨立完成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來進行鍛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親自動手,只需要充當一個引領者,在學生需要幫助、需要指導的時候適時出現就可以,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第一手資料,提高科學水平。
結語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教師只有關注學生本身,注重以學生為本,反復鉆研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大綱,突出重點和難點,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來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孫立祥.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教材處理的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l,(2).
[2]劉德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教學有效性初探[J].考試周刊,201l(88).
[3]陳秀斌.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旬.2013(4).
(作者單位:海門市三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