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雙
摘 要:作為產學研合作發源地的北美地區,產學研合作模式呈現多樣化,但是最具代表性和有廣泛影響力的主要為科技工業園和企業孵化器模式。各國國家對產學研合作政策不斷完善,具體表現在立法、基金項目、中介服務和產學研集群區等方面。筆者選取北美地區代表性國家對其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政策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北美;產學研;模式
一、北美地區產學研合作科技工業園和企業孵化器模式
(1)美國。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經濟第一強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起步也最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正在從最初的單一模式,逐步像多元模式發展。以下為美國主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①政府與大學的合作。美國政府下屬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給有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注入資金,同時鼓勵學研和科研機構申請基金項目并實施重點資助。②企業資助大學科研。一些國際性的大企業通過對大學提供資金,和轉讓科研設備,使大學按照企業需要進行研究和研發,從而研究出具有企業因素的產品,保持企業的競爭力。③契約合作研究。產學研各參與方通過合約以及利益聯系起來,共擔風險,共享利潤。④企業與大學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成立,由科研機構提供知識創造力,企業提供資金和生產設備。比如微軟美國研究院,谷歌舊金山中心等等均為此模式。⑤科技園和創新中心。這也是如今最高效高具有高科技競爭力的合作模式,在美國代表的科技園有硅谷科技園、北卡羅來納科技園以及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新技術開發區。
(2)加拿大,①大學和企業的合作研究。加拿大高校重視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研究,能夠促進科技創新,并且使雙方能得到各自的利益。②高校、學生、企業三方的合作模式。這也是定向培養人才的一種,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后,會進入相關的公司進行實習工作,從而能更快的掌握專業技能以及知識的應用。③企業資助大學科研。一些企業給高校機構提供資金,以獲得更加專業化的知識服務,以提高知識的獲取、共享、增值能力。④科技園和創新中心。代表性有舍瑞頓科技園和渥太華科技園。
美國與加拿大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匯總表如表1所示。
表1 美國和加拿大產學研合作模式匯總表
二、北美地區產學研合作協同知識創新的政策措施分析
北美地區主要以基金項目計劃為紐帶,促進高校機構、產業機構和科研院所組成新的研究實體,通過形成專業的產學研合作機構—科技工業園區,提高知識獲取、共享、增值能力,且與其他地區相比,其政府的干預較少,傾向于自由競爭,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下,成功的走向獨立自主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發展道路。
(1)政策法規的制定—產學研合作的保障。關于產學研合作的立法,美國的法律如《斯蒂文斯—韋德勒技術創新法案》、《貝赫—多爾法案》、《經濟復蘇法》、《國家合作研究法》等法律都對產學研合作創新都有積極作用。加拿大關于產學研合作的相關法律如《保險公司法》、《版權法》等,都規定了研究合作中風險應對措施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2)設立專門的基金項目計劃。美國為了給產學研合作機構提供啟動資金制定了先進技術的制定(ATP)。加拿大每年給大學研究機構的撥款占整個大學研究經費支出的1/4,目前其主要的基金項目計劃有知識產權管理計劃、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的概念—創新計劃等直接支持科研成果的商業化。
(3)中介服務與研究機構。早在上世紀末期,美國就建立了小企業發展中心,陸續在大學建立了“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UICRC)”、工程研究中心(ERC)”和“科學技術中心(STC)”, 通過各種理論和應用研究,全程跟蹤合作中的創新過程。加拿大在1998年成立自然資源部和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和金屬環境網,合作伙伴包括高校機構、漁業、環境部等合作伙伴,實現了不同行業、崗位、地域的工作人員能夠在一起進行研究合作的可能。
(4)建立產學研合作的產學研集群區。美國的科技園區由興建主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大學組建,如1951年興建“斯坦福研究園”,其拉開了教育模式的革新,并由此帶來了“硅谷”的崛起;二類是由企業組建,如19世紀50年代出現的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技術園區,其是世界著名的電子工業園區;三由州政府主持組建,如北卡羅來納大學和杜克大學于60年代共同組建了三角研究園,其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園,是美國高科技的研發中心。
結束語:通過分析了北美地區主要國家產學研發展模式和政府政策,得出了主要的模式為大學生科技園,主要的政策為立法、基金項目、中介服務和產學研集群區等方面。北美地區成功的走向獨立自主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Clark J. The Rol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 in Multi-scalar Innovation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J].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