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開展問卷調查,并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國際貿易學專業進行課程教學實際調研,揭示目前高校中《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如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國際現狀脫節、雙語教學力度不夠等問題,并針對上述弊端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社會調研;職業需求;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更偏向于宏觀理論,缺乏實踐性和實用性,難以引發學習興趣。21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摩擦呈現出多、雜、深的特點,這就要求《國際貿易》教學內容要緊密順應國際形勢變化,教學理念和手段應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本文以遼寧省主要外貿企業為樣本實施調研,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考察《國際貿易》課程內容及教學狀況,通過校企兩方面的調查,探尋《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教改建議。
一、國際貿易企業人才需求調查
本次調研樣本主要選取了2009年貿易營業額占省外貿總額前48位的國貿企業。包括遼寧成大國貿有限公司、鞍山鋼鐵集團國際經濟貿易公司、大連恒承國貿公司、美立吉(大連)國貿公司、沈陽博林特電梯有限公司等。產品涉及工業制成品、農產品、紡織品等,公司類型涵蓋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及中外合資企業,以期從全產業角度了解人才的需求狀況,確定人才需求梯次。
調查采用問卷形式,主要圍繞《國際貿易》課程培養的三種能力,包括商務英語、貿易理論和獨立能力。問卷采用E-MAIL郵寄調查法,共發出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36份,回收有效率75%。下表顯示企業對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表 專業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從上表可知企業的需求梯次為:商務英語-貿易理論-獨立能力。首先要求員工具有優異的聽說讀寫能力,便于繕制單證審核合同,順利、與外商溝通。其次要求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及獨立工作。溝通對處理公司內部人員協作關系,建立貿易往來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是專業知識需求。扎實的專業知識可幫助認知復雜的經濟現象,提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多數企業認為新員工進入企業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至少表明其良好的學習和吸納知識能力。
二、《國際貿易》教學中的問題
本文選擇沈陽工業大學和遼寧大學兩所高校作為調查對象,對《國際貿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際狀況深入調查。發現如下問題:
1.雙語教學力度不夠
調研發現,沈陽工業大學最早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上實施雙語教學。遼寧大學則首先在亞澳商學院采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但作為國貿專業主干課程的《國際貿易》并未實施雙語教學。該課程雙語教學難以開展原因有三:(1)國外原版教材難度較大,中文教材適用雙語教學切合度低。(2)中國教師擔任雙語教學,口語能力欠佳,客觀影響了雙語教學實施。(3)對“雙語教學”理解有偏差。有些學校認為現有英語課程已能滿足學生的語言需要。其實專業課設置中創造雙語環境更容易提高學生商務英語能力。
2.重內容,輕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加之教學配套條件不足,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機會,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3.知識滯后,與實際脫節
《國際貿易》課程由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兩部分構成,目前教學以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為主,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只作一般性介紹,而新近崛起的新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理論并未體現在教材中,單純掌握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現實經濟現象。
三、《國際貿易》課程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三方面校企存在的供需問題,《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該嚴格按照企業需求進行,從而克服上述弊端,培養更多合格的國際貿易人才。
1.增加教師培訓機會
為解決教師英語能力薄弱,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建議教師走出去學習,如去專業機構進行英語培訓,到高等院校交流學習等。到企業掛職學習、組織企業考察也可彌補實踐經驗的不足。
2.豐富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堂教學中,可以按照教學內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貿易理論部分,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實踐環節教學中,學校可以投資購買與外貿流程相關的軟件組建專業實驗室,利用物理沙盤和電子沙盤幫助學生參與到模擬的外貿業務流程中去。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作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捷徑。
3.更新教學內容
對于教材內容滯后問題,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編教材或者擴充新知識。比如增加產業集聚、二元邊際增長模式等內容,用來解釋21世紀新經濟現象。而在區域一體化部分,加入如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歐盟東擴的機制等,使教材內容更適應國際貿易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社會需求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與時俱進,培養國際貿易企業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余紅娟.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J].現代農業科學,2008(4):130-131.
[2]李萍.對《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統計教育,2008(2):24-26.
[3]任曉娜.《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改革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1(7):60-64.
[4]馮偉.改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有特色的專業人才[J].吉林教育,2008(8):35.
[5]劉英.國際貿易教育四法[J].當代教育論壇,2005(5):30-31.
作者簡介:姚娜(1982- ),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過對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開展問卷調查,并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國際貿易學專業進行課程教學實際調研,揭示目前高校中《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如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國際現狀脫節、雙語教學力度不夠等問題,并針對上述弊端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社會調研;職業需求;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更偏向于宏觀理論,缺乏實踐性和實用性,難以引發學習興趣。21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摩擦呈現出多、雜、深的特點,這就要求《國際貿易》教學內容要緊密順應國際形勢變化,教學理念和手段應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本文以遼寧省主要外貿企業為樣本實施調研,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考察《國際貿易》課程內容及教學狀況,通過校企兩方面的調查,探尋《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教改建議。
一、國際貿易企業人才需求調查
本次調研樣本主要選取了2009年貿易營業額占省外貿總額前48位的國貿企業。包括遼寧成大國貿有限公司、鞍山鋼鐵集團國際經濟貿易公司、大連恒承國貿公司、美立吉(大連)國貿公司、沈陽博林特電梯有限公司等。產品涉及工業制成品、農產品、紡織品等,公司類型涵蓋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及中外合資企業,以期從全產業角度了解人才的需求狀況,確定人才需求梯次。
調查采用問卷形式,主要圍繞《國際貿易》課程培養的三種能力,包括商務英語、貿易理論和獨立能力。問卷采用E-MAIL郵寄調查法,共發出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36份,回收有效率75%。下表顯示企業對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表 專業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從上表可知企業的需求梯次為:商務英語-貿易理論-獨立能力。首先要求員工具有優異的聽說讀寫能力,便于繕制單證審核合同,順利、與外商溝通。其次要求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及獨立工作。溝通對處理公司內部人員協作關系,建立貿易往來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是專業知識需求。扎實的專業知識可幫助認知復雜的經濟現象,提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多數企業認為新員工進入企業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至少表明其良好的學習和吸納知識能力。
二、《國際貿易》教學中的問題
本文選擇沈陽工業大學和遼寧大學兩所高校作為調查對象,對《國際貿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際狀況深入調查。發現如下問題:
1.雙語教學力度不夠
調研發現,沈陽工業大學最早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上實施雙語教學。遼寧大學則首先在亞澳商學院采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但作為國貿專業主干課程的《國際貿易》并未實施雙語教學。該課程雙語教學難以開展原因有三:(1)國外原版教材難度較大,中文教材適用雙語教學切合度低。(2)中國教師擔任雙語教學,口語能力欠佳,客觀影響了雙語教學實施。(3)對“雙語教學”理解有偏差。有些學校認為現有英語課程已能滿足學生的語言需要。其實專業課設置中創造雙語環境更容易提高學生商務英語能力。
2.重內容,輕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加之教學配套條件不足,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機會,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3.知識滯后,與實際脫節
《國際貿易》課程由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兩部分構成,目前教學以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為主,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只作一般性介紹,而新近崛起的新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理論并未體現在教材中,單純掌握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現實經濟現象。
三、《國際貿易》課程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三方面校企存在的供需問題,《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該嚴格按照企業需求進行,從而克服上述弊端,培養更多合格的國際貿易人才。
1.增加教師培訓機會
為解決教師英語能力薄弱,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建議教師走出去學習,如去專業機構進行英語培訓,到高等院校交流學習等。到企業掛職學習、組織企業考察也可彌補實踐經驗的不足。
2.豐富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堂教學中,可以按照教學內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貿易理論部分,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實踐環節教學中,學校可以投資購買與外貿流程相關的軟件組建專業實驗室,利用物理沙盤和電子沙盤幫助學生參與到模擬的外貿業務流程中去。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作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捷徑。
3.更新教學內容
對于教材內容滯后問題,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編教材或者擴充新知識。比如增加產業集聚、二元邊際增長模式等內容,用來解釋21世紀新經濟現象。而在區域一體化部分,加入如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歐盟東擴的機制等,使教材內容更適應國際貿易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社會需求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與時俱進,培養國際貿易企業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余紅娟.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J].現代農業科學,2008(4):130-131.
[2]李萍.對《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統計教育,2008(2):24-26.
[3]任曉娜.《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改革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1(7):60-64.
[4]馮偉.改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有特色的專業人才[J].吉林教育,2008(8):35.
[5]劉英.國際貿易教育四法[J].當代教育論壇,2005(5):30-31.
作者簡介:姚娜(1982- ),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過對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開展問卷調查,并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國際貿易學專業進行課程教學實際調研,揭示目前高校中《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如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國際現狀脫節、雙語教學力度不夠等問題,并針對上述弊端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社會調研;職業需求;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更偏向于宏觀理論,缺乏實踐性和實用性,難以引發學習興趣。21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摩擦呈現出多、雜、深的特點,這就要求《國際貿易》教學內容要緊密順應國際形勢變化,教學理念和手段應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本文以遼寧省主要外貿企業為樣本實施調研,深入沈陽市主要高校考察《國際貿易》課程內容及教學狀況,通過校企兩方面的調查,探尋《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教改建議。
一、國際貿易企業人才需求調查
本次調研樣本主要選取了2009年貿易營業額占省外貿總額前48位的國貿企業。包括遼寧成大國貿有限公司、鞍山鋼鐵集團國際經濟貿易公司、大連恒承國貿公司、美立吉(大連)國貿公司、沈陽博林特電梯有限公司等。產品涉及工業制成品、農產品、紡織品等,公司類型涵蓋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及中外合資企業,以期從全產業角度了解人才的需求狀況,確定人才需求梯次。
調查采用問卷形式,主要圍繞《國際貿易》課程培養的三種能力,包括商務英語、貿易理論和獨立能力。問卷采用E-MAIL郵寄調查法,共發出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36份,回收有效率75%。下表顯示企業對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表 專業人才需求項目平均值
從上表可知企業的需求梯次為:商務英語-貿易理論-獨立能力。首先要求員工具有優異的聽說讀寫能力,便于繕制單證審核合同,順利、與外商溝通。其次要求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及獨立工作。溝通對處理公司內部人員協作關系,建立貿易往來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是專業知識需求。扎實的專業知識可幫助認知復雜的經濟現象,提升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多數企業認為新員工進入企業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至少表明其良好的學習和吸納知識能力。
二、《國際貿易》教學中的問題
本文選擇沈陽工業大學和遼寧大學兩所高校作為調查對象,對《國際貿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際狀況深入調查。發現如下問題:
1.雙語教學力度不夠
調研發現,沈陽工業大學最早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上實施雙語教學。遼寧大學則首先在亞澳商學院采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但作為國貿專業主干課程的《國際貿易》并未實施雙語教學。該課程雙語教學難以開展原因有三:(1)國外原版教材難度較大,中文教材適用雙語教學切合度低。(2)中國教師擔任雙語教學,口語能力欠佳,客觀影響了雙語教學實施。(3)對“雙語教學”理解有偏差。有些學校認為現有英語課程已能滿足學生的語言需要。其實專業課設置中創造雙語環境更容易提高學生商務英語能力。
2.重內容,輕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加之教學配套條件不足,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機會,從而喪失學習興趣。
3.知識滯后,與實際脫節
《國際貿易》課程由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兩部分構成,目前教學以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為主,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只作一般性介紹,而新近崛起的新經濟地理學、產業組織理論并未體現在教材中,單純掌握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現實經濟現象。
三、《國際貿易》課程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三方面校企存在的供需問題,《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該嚴格按照企業需求進行,從而克服上述弊端,培養更多合格的國際貿易人才。
1.增加教師培訓機會
為解決教師英語能力薄弱,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建議教師走出去學習,如去專業機構進行英語培訓,到高等院校交流學習等。到企業掛職學習、組織企業考察也可彌補實踐經驗的不足。
2.豐富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堂教學中,可以按照教學內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貿易理論部分,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實踐環節教學中,學校可以投資購買與外貿流程相關的軟件組建專業實驗室,利用物理沙盤和電子沙盤幫助學生參與到模擬的外貿業務流程中去。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作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捷徑。
3.更新教學內容
對于教材內容滯后問題,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編教材或者擴充新知識。比如增加產業集聚、二元邊際增長模式等內容,用來解釋21世紀新經濟現象。而在區域一體化部分,加入如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歐盟東擴的機制等,使教材內容更適應國際貿易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社會需求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與時俱進,培養國際貿易企業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余紅娟.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J].現代農業科學,2008(4):130-131.
[2]李萍.對《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統計教育,2008(2):24-26.
[3]任曉娜.《國際貿易》課堂教學改革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1(7):60-64.
[4]馮偉.改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培養有特色的專業人才[J].吉林教育,2008(8):35.
[5]劉英.國際貿易教育四法[J].當代教育論壇,2005(5):30-31.
作者簡介:姚娜(1982- ),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