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錫征
摘要:社會轉型時期,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基于學生主體地位把握其鮮明而又不斷變化的群體特征,著力弘揚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當代高職大學生重要的精神財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是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時代所需,雷鋒精神促進高職大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發展,對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雷鋒精神;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020-03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特征表現為大變革、大發展,與之相伴隨,高職大學生群體特征也表現得更加鮮明且不斷變化。這一現實狀況給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尋找一劑切實有效的良方來應對挑戰,成了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亟需解決的任務。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是當前新形勢下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和基礎。事實上,現實層面的這種挑戰也恰恰同時暗合了對雷鋒精神的需求。把握好這個切入點和基礎則既可使得對高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有的放矢,又能促進高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一、當代高職大學生群體特征及成因暗合了對雷鋒精神的需求
當代高職大學生多是屬于“90后”,其群體特征在德育視域下表現為:一是道德知識與道德意識相脫節。大多高職生承認社會公德標準,但在具體情況下一些學生可能會違反社會公德,時有不文明現象出現,道德知識沒有真正內化為道德意識。二是功利傾向明顯,長遠規劃不足。相當一部分高職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以自我為主,功利意識明顯,學業規劃只看重當下,而無長遠目標。三是人生觀較為模糊,常感生活壓力大,人際關系不和諧。大多數高職生對于其大學生活雖然有基本的理解,但是在具體決策行為中卻經常表現出徘徊和猶豫,難以獨自應對困難和壓力;一些學生花了很多時間用于人際交往,但對于復雜人際關系的處理依然顯得焦灼和困惑;在人生意義這個問題上一些高職大學生少有理性層面上的探析和追問,顯得較為盲目,隨波逐流。梳理這些情況的成因,固然有自身因素,也存在外在客觀因素:
首先,在成為高職大學生之前的不同年齡階段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存在斷層導致道德意識薄弱。現階段,我國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的德育教育尚未形成上下銜接的統一的工作體系。在學前、小學和大學階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較為重視,而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智力、情感、個性等越是處于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卻越是對于其思想道德教育讓位于升學主題。中學階段恰恰是學生從幼稚向成熟過渡、思想道德觀念逐漸成型的重要節點,在此階段學校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無疑給進入大學階段的德育遺留問題。
其次,對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社會合力未能真正形成,大德育觀環境尚未真正營造起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從橫向上“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個方面”,從縱向上“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教育規劃綱要》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對學校德育的資源予以整合與吸納,使其系統化,目的就在于營造一個“三位一體”的德育環境,樹立大德育觀。但是在現實層面,社會上普遍認為的一種觀念就是大學生教育是高校的職責,與社會和家庭關系不大。高職院校開設“兩課”教學雖然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我們應看到,如果社會和家庭一旦在建設大學生德育育人環境上缺位勢必將會給大學生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帶來重大影響。社會化是高職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沒有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和適應,沒有對社會各種復雜變化的的接觸和交流,沒有受到良好家風的感染,大學生就難以形成和完善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德育研究·論雷鋒精神對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時代價值
再次,對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重視程度不足也是導致大學生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當前高職院校雖然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是課程講授方式普遍較為單一,理論講授與學生的現實環境結合得不太緊密。說教式或灌輸式的德育范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德育發展需要,《教育規劃綱要》對生活實踐的強調,就是呼吁讓德育走進生活、回歸生活的本質,實現“讓德育走進學生”到“讓學生走進德育”的轉變。只有將道德教育內容融入高職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增強他們對真善美的感知和體驗,助其內化為行為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職大學生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相脫節的問題。鑒于這些原因,為提高大學生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高職院校開展學雷鋒常態化、具體化活動,不斷營造學雷鋒的濃厚氛圍,讓雷鋒精神浸滿校園,這樣就可蕩滌那些浮散于校園內的慵懶之氣,褪去大學生身上的不良特質。實際上這是塑造大學生嶄新形象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二、雷鋒精神對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時代價值體現
(一)雷鋒精神是當代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財富
當前,社會上“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這一狀況所凸顯出來的精神價值彰顯與精神缺失的矛盾是一個突出的社會現實問題。精神缺失這一社會問題沖擊和影響著高職大學生對道德教育的認同和接受,使得大學生德育工作較之過去變得空前復雜。精神缺失所造成的直接后果,集中表現在:一些學生產生心躁情緒,個人名利思想嚴重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有的甚至產生心理疾病;一些學生價值追求失衡,只注重個人現實與眼前利益,片面重視物質與金錢占有,忽視政治與道德價值;一些學生忽視理性思考與理想信念,沒有更大的追求目標。面對此種情況,究竟尋找怎樣的途徑來走出困境,從而造成一種生動活潑的德育局面,對民辦高職院校而言,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就是堅持開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大力弘揚雷鋒精神。雷鋒精神作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強有力的載體,從內涵來看,它是對雷鋒事跡展現出來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和崇高品質的理論概括和總結。它所包含的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精神,在扎實工作中所彰顯的強烈的職業精神,所有這些豐富的精神因子凝練成“奉獻”“理想”“敬業”“創新”“創業”的精神品質。從思想來看,雷鋒精神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又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已經成為雷鋒式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優秀品德的結晶。雷鋒精神經過了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和檢驗,它體現出來的高尚純潔的人身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激勵了一代代人追求完美、完善自我、崇尚卓越。雷鋒精神既是對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揚,又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反映了時代要求。實踐證明,雷鋒精神能夠滿足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能夠充實中國夢的精神內涵,是當代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財富。
(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是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時代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對于這一重大現實要求的落實,高職院校最直接有力的做法就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倡導雷鋒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能否做到“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已經成為人生面向意義與負面意義的分水嶺,成為個人道德素質的坐標,成為檢驗個人道德良知的試金石。在新形勢下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倡導為人民服務,有助于激發高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熱情,引導大學生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實踐者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創造者;有助于凝聚高職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助于引導學生黨員自覺加強黨性和鍛煉黨性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有助于凝聚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和意志,推動校風學風建設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本質的一致性,可以說,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規范。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踐行雷鋒精神,學以致用,身體力行,在高職大學生中扎實推進“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格局的形成,使學雷鋒蔚然成風。
我們還應看到,在當前社會轉型這樣的大環境下,隨時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可避免地對高職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我國高職大學生群體中具有鮮明個性的自由自主空間日趨擴展,但同時,一些學生因其人生觀選擇的不確定性又或多或少給他們帶來焦慮,導致其思想上感到困惑和彷徨。對此現狀,在高職大學生中該以何種的手段和方式開展道德教育,成了德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重視的問題。為此,必須要對高職大學生貫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以此為抓手來廓清他們的頭緒,提升他們的精氣神。總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依然是我們時代的需要,培育和踐行雷鋒精神成為了當前開展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高職大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發展需要雷鋒精神
在當今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下,高職大學生個體對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的期望日益給高職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要求,既要求在高職院校所接受的教育要能大量有效地傳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不斷適應發展與變革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求大學教育能滿足大學生在追求個人發展和生命體驗的同時,不致于脫離個人和集體發展同步的軌道和方向之所需。教育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才兼備。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高職大學生道德教育旨在鍛煉大學生的道德品質,使之得以實現“成人”之道,解決好道德問題這個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早在1996年,“國際全民教育論壇”秘書處曾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共處。學會求知旨在獲取理解;學會做事以便能使自己適應所處環境并能對其產生影響;學會生存和共處即是要求學會與人、與環境的協調共存,在與他人的共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團結合作,保持世界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這四大支柱互相支撐、水乳交融,既是高職大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既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目標,也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題。而雷鋒精神恰恰體現了這四大支柱的有機結合和完美鼎力。比如,雷鋒的“釘子精神”要求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腳踏實地,默默奉獻,這是愛崗敬業的典型寫照,是學會做事的必然要求。學習雷鋒的“釘子精神”就是需要像雷鋒那樣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再如,學習雷鋒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就是要求要像雷鋒那樣保持持久的動力,愛鉆研,愛動腦,不斷出新、出彩。目前,我國雖然對高職大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技能型層面,但是依然有眾多的全面發展的個體需求。在當今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物質文明豐富的時代,雷鋒精神依然是我們應有的精神追求,是人的自我完善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載體。人的全面發展,內含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等方面的發展,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對諸如情商、智商、德商等能力和素養的全面發展需求上,越發需要具有雷鋒精神,這是提高自身素質涵養的必需品質,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動力源,而這恰恰也是中國夢的精神和價值要素。如此,雷鋒精神的發揮必將對促進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程顥,程頤.二程集·書十七[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
[5]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一·威烈王二十三年[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
[6]李冬堅,彭莉.思想道德修養[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