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啟生
【摘 要】《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是高校一門實踐性及技術性強的專業課程,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該課程知識點覆蓋面廣、內容多且更新發展較快,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需要對其教學加以創新改革。提出一種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關鍵詞】學做合一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實施策略
21世紀的大學教育已發生了重大變革,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踐教育被廣大教學者重視,日益在教學中占著重要地位。傳感器作為信息科學領域的源頭技術,是否獲得正確的信息直接影響到測量系統的成敗。而《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則是強調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素質。鑒于當前的教學現狀,已不能適應學生發展需求,應加快教學改革步伐。為此,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應用到《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教學中,可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一、《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在辦學機制創新及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已得到社會認可。伴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高校針對社會人才需求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并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與工程實際聯系較緊密,涉及有光學、化學、數學及集電學等內容,大多介紹如何測量電路、敏感元件的原理及其工藝等。而發展至今,傳感器更新速度較快,種類較復雜,加上抽象的理論,教師枯燥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導致教學效果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課程教學可提供的驗證性實驗較多,關于真實或者仿真的實際操作訓練較少;課程中的地位不夠明確,且學生學習目標不突出;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凸顯課程特點,陳述物理原理較多,而一些可操作性技能實驗相對較少,不能夠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大多數學生素養缺失,走入社會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及人生觀。
二、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1. 設計教學項目。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自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且涉及內容較為廣泛。因此,應根據該課程的特點及其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項目,使教學過程及工作過程有效結合起來。只有設計合理的教學項目才能夠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地做起來,采用階梯式的解決方式,促進其進步。如:設計教學項目為“溫濕度見監控報警器”,在設計該項目前,教師應將該項目的驗收要求全都傳給學生,其內容包括驗收的基本要求及進階要求。在基本的項目要求中,應嚴格要求學生合理選擇傳感器型號,且溫濕度應超過一定的閥值,并自主啟動報警功能。此外,在設計項目時,還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不同的驗收要求,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應選擇最為基本的要求,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設計相對有一定高度的題目,能夠使底子深厚的學生得到全面發揮。同時,選擇一些要求相對較高的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項目要求,使學與做相結合起來。對于項目的完成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分組,并采用競爭比賽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應明確小組內學生不同的職責,當各個小組的工作任務完成之后,學生可在小組內開展功效比賽、設計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 優化教學內容。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對教學內容應進行優化,豐富一些動手實驗。可將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及綜合性實驗。其教學內容應層次分明,明確目的,且由簡到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完成教師規定的基本實驗項目,然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并自行設計實驗內容,進行再實驗,并提交實驗報告。對實驗資金及實驗地點進行限制,且可采取課程設計模式對實驗進行設置。由于基礎性實驗往往依賴于課堂理論,且側重于學生對基本傳感器元件概念的理解,應掌握最為基本的實驗方法及實驗技能。對于教學內容可包括熱電偶原理、分度表的引用及霍爾式傳感器的直流激勵性等實驗,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實驗預習報告,并且在實驗完成后全面分析實驗結果,從中總結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尤其是在實驗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避免同類問題再次發生
3. 設計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設計也應符合相教學特點及學生特點,因此,針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特設計以下教學情境。如:條形碼掃描器的學習中,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莫爾條紋,并讓學生熟練掌握光纖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以光纖傳感器對一氧化碳的敏感氣體的監測作為實力,來了解其內容。又如:學習轉速測量儀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小組合作,經過討論來了解及掌握霍爾傳感器的電路設計及其工作原理等。在學生討論后,對其進行客觀評價。且教師應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及記憶。教師可列舉日常出租車計價器中的霍爾傳感器,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
三、保證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的策略
1. 建立學做合一教學管理制度。要想順利實施學做合一教學,首先應有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為此,高校應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其制度應與企業相結合,并建立專業實踐的教學監控制。如:校外頂崗實習監控制、校內生產性實訓制。近幾年來,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學校可利用校內網建立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網絡,教師、學生都可將自己的教學及學習建議留在學校信息反饋網上,可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此外,還應明確學校與實習企業間的責任,雙重管理學生,并共同制定實習任務,做好相應的實習成績考核及評價工作,可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就業信心。
2. 建設一支學做合一教學團隊。學做合一教學的實施除制度保障外,還應有一支專業及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可根據學做合一教學目標,根據課程特點,聘請企業兼教師的人員來授課,讓學生真正接觸實踐知識。尤其是那些具有較高學術水平且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應大力提倡來我校指導,可做教學顧問。針對學校教學現狀,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等。同時,學校也可派遣本校教師到外貿企業學習、培訓,將實踐經驗帶到學校中,指導學生實踐。
3. 建立推動實踐的考試體系。考試也是評價學生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盡管高校教育已在進行改革,但傳統考試手段評價學生能力仍不可缺少。為了適應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學校對專業課程可采用“二卷制”,即理論基礎知識、多種形式的實踐性考核。前者主要涉及一些基本理論知識,考查學生理論掌握情況,多以選擇題、判斷題為主,隨機抽選題型,根據成績,獲得相應的學分。對于多種形式的實踐性考核則是以課程設計、作品展示組成,重點是考查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應用的能力,大多為應用題,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實踐能力。
四、結束語
由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特點,已決定了教學方式不同于其他教學,重點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會靈活運用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強調理論聯系實踐,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正是自身具有的課程特點,使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在其課程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長榮.“任務驅動與學做合一”教學組織模式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12(12):126-128.
[2]朱蓓蓓,龔云登.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動物藥理》“兩結合,一互通”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5):49-52.
[3]裴蓓.“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學做合一教學思路的應用探討[J].湖南農機,2014(3):143-143,145.
[4]劉棣中.“教學做”合一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廣西教育(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3(5):176-177.
[5]姚麗霞.校企共建實訓室“學做合一”育人才[J].華章,2012(9):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