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崔承德 朱藝嵐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及改革的深入, 我國在外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與世界上外語教學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較之還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的基礎之上,列舉存在的弊端,并探討相關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文化沖突 跨文化交際 文化導入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交際能力的概念最早在1972年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出,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兩種能力。語言能力,從知識角度看,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三方面;從技能角度看,包括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語言能力,包括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即能否較方便地被人理解接受;語境中的適宜性,即是否符合交際情景的要求以及在現實中的實施狀況,即能否進行實際表達。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譯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是影響人們是否能順利地進行交際的最重要環節,只有懂得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能有效減輕交際時可能的文化沖突。
二、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及改革的不斷深入, 我國在外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年來在心理學,語言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上的突破推動了大學外語教學實踐的發展與教學水平的提高, 學生的外語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但客觀地說,與世界上外語教學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 我國在外語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和實驗方面還相對滯后。我國的學生從小學直到大學,英語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查詞典、背單詞、分析語法和句子結構上,英語教學工作者則誤把培養英語口頭交際能力和學習國外文化等同,對學生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卻沒有普遍重視,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方法使得很多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貧乏,即使是懷揣四、六級證書的大學生, 也不敢開口說英語, 在與西方人交流中障礙重重, 這就證明了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存有較大空缺。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 第四條教學原則中規定: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 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流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 同時拓寬其國際視野, 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此看來,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但符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而且與當代國際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趨勢一致。
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案
1. 文化導入
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改變傳統的講授語音、語法、詞匯的教學方式,語言與文化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學習語言而不了解其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語言,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正確導入文化因素,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并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拓寬學生對語言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民俗習慣等方面知識的了解,有效地減輕交際時可能產生的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然而真正進行跨文化教學卻不是易事,具體做法可以首先嘗試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教學的現有課程設置中加入一些專門教授目的語文化的選修課程, 比如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國家概況等課程, 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讓學生站在對方的文化中去理解和運用所學語言。其次,可以在大學英語考試中加入檢測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目的語文化知識的試題,考試成績應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高的相關度,這樣很大程度上是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導向,雖然考試難度較加大了,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在教材中、課堂的語言教學中更多地融入英語文化,不在考試中更多地體現英語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導入永遠是一紙空談。
2. 對英語教學工作者的要求
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英語教學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 教師不但應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歐美文化和漢文化的素養、很強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是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英語文化素質教育,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 還要重視語言運用是否得體,這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 只有自身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度與量,以及教學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穿插介紹有關的文化差異的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展性地學習交際文化的內容,盡量使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因為教學的每個環節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離不開教師的認真組織和精心指導,如果忽視了教師作用的發揮,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 學習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3. 聘用外籍教師授課
我國學生英語的習得主要靠書本中學到的知識, 學習英語的環境主要是課堂,而能夠用英語和他們交流的是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師和同學, 這就使他們無法經歷文化沖突,在單向的語言環境中訓練、應用而獲得, 自然意識不到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性,這樣在長期的學與用的循環之中難免出現所謂的中國式英語( Chinglish) 語言現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積極引進和聘用外籍教師授課,讓學生多與他們接觸和交流,因為外籍教師本身就是其民族文化的縮影,他們的參與可以將活生生的語言與文化帶給學生, 讓他們直觀地感受真正的英語, 與此同時在與外教交往中,可以深切感受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外來文化的細微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