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君華
摘 要:檔案館作為公共空間是由其屬性所決定,它具有促進社會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公共文化發展、促進社會信息公平利用等方面的社會價值。為了使這些社會價值盡可能得到發揮,應該盡量重視對檔案館標志性存在意義的塑造、公共文化空間理念的培育、信息技術的采用、檔案主題文化活動的開展等。
關鍵詞:檔案館;社會價值;公共空間;公共服務
檔案館已發展成為保存人類歷史記憶并提供利用的責任承擔者,其社會性屬性決定了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公共資源,承擔著人際交往、思想交流的重任,同時它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更是公共產品的重要載體以及服務于社會公眾的文化陣地,肩負著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熏陶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斷強化以及文化強國戰略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必須充分地認識到檔案館在社會文化服務中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并且充分發揮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存在價值,體現其社會性、公共性、文化性與開放性,為我國社會文化的全方位發展貢獻其應有的文化力量。
1 檔案館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
檔案館作為一種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或者說作為一種公共性制度安排,[1]其社會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會需要來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檔案館會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巨大成就的取得,社會文化發展已成為當前社會焦點。因此,檔案館作為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日益成為關注的重心所在,那么,其作為公共空間具備哪些層面的價值呢?
1.1 促進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價值。隨著檔案館公共屬性的不斷凸顯,檔案館已成為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的標志之一,它在民主社會的社會公眾領域話語和社會公眾領域決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與社會公眾的政治權利及個人權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檔案館已成為社會公眾參與民主政治的不二選擇,尤其是在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實現方面,極大地體現了檔案館促進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價值。因為檔案館是社會公眾獲取政府相關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夠使社會公眾知曉政府決策的程序、進程以及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這一方面為社會公眾自己的決策提供了依據,更好地實現了其對自身的規劃,另一方面消除了由于信息不暢而帶來的誤解,避免了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對立矛盾的產生,并且,社會公眾還可以在了解事情真相后通過正常渠道為政府相關決策建言獻策。這樣一來,不但促進了社會問題的科學解決,極大地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政府的決策之中來,發揮了社會公眾的力量,更是促進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真正體現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檔案館作為公共空間通過引導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以及化解社會矛盾來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價值。
1.2 促進社會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價值。文化已成為一個單位、一個行業以及一個國家的社會軟實力的象征。因此,如何來塑造自身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魅力,以及如何來融入社會文化并促進社會文化建設,并在這種雙贏互動戰略中實現其社會文化價值,已成為各種社會文化主體不得不著重考慮的問題。檔案館作為一個文化事業機構在促進社會公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底蘊,有著其他文化主體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首先,“檔案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存在”,[2]它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新文化的產生,它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應該說,檔案館與其他文化主體相比,在文化的沉淀、傳承、傳播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與價值。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源的豐富,在物質層面滿足之后,社會公眾的社會需求必然就會向精神文化層面發展。人們走進檔案館已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查閱檔案而來,也有可能是為了尋求心靈的片刻安寧或是試圖為漂泊的心靈尋找可以根植的家園。從中可以看到,檔案館就不只是特定文化環境下的文化產物了,它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社會展示著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即休閑文化。最后,我國當前正在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希望為社會公眾建成一個科學且合理的文化環境,并且,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這些有利的環境為檔案館促進社會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價值實現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1.3 促進社會信息公平利用的社會價值。信息已成為當今社會里人們工作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然而由于信息的獲取渠道、獲取成本,以及對信息資源的掌握等社會元素的存在,導致社會公眾在得到與發出信息時有很大的差異,信息利用中的各種不公平現象時常出現,特別是那些“時效性”強的信息資源更是時常發生。這一方面有來自作為信息接收方的社會公眾的原因,如其對信息索取方法、渠道、能力及需求的表述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無法順利獲得其想要的信息,如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村居民以及有身體缺陷的弱勢群體。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來自信息的掌控者、發布者或傳播者的原因導致信息利用中出現不公平現象,如其未提供適合的信息獲取途徑、方式,以及未能針對不同的社會公眾群體進行差異化服務或者未能提供必要的幫助手段。面對這些不公平與不公正的現象,作為社會公共空間并且掌控著最多政府信息資源的檔案館,必須發揮其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并主動地承擔起其相應的社會責任,使信息能夠得到公平與公正傳遞。[3]因為,如果檔案館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地面向社會開展檔案信息資源服務,那么必將極大地起到促進社會信息公平利用的示范效應,實現促進社會信息公平利用的目的,使檔案館在承擔其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發揮其相應的社會價值。
2 檔案館公共空間社會價值的實現策略
檔案館作為一個“自明性”公共空間,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公眾素質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檔案館作為公共空間的這些價值力量并不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需要我們為其提供相應的推動力。
2.1 重視檔案館標志性存在意義的塑造。檔案館作為一個沉淀文化、傳承文明的社會元素,其厚重的歷史感向社會傳遞的應該是一種自信、一種榮耀。它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的結構、總體的布局以及對其自身內涵的定位應該能夠反映其所在區域的文化模式、文化品位、文化水準以及文化的地域特色。重視檔案館的標志性存在意義,一方面,它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歷史以及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與道德風尚。另一方面,它也能更好地吸引社會注意力,引起社會媒體、社會公眾的關注,使其作為公共空間的意義得到不斷強化與認同,并在這種強化與認同中使其社會價值得到不斷實現。因此,為了實現檔案館的標志性存在意義,在對檔案館的設計、裝修及外形的選擇中,一方面,盡量把一些檔案元素嵌入其中,如把“檔案袋”、“檔案盒”等以“放大”的形態在檔案館設計與裝修中加以體現,另一方面,把當地的一些地域性文化、地域性人物甚至地域性傳說等文化元素反映在建筑物中,從而充分體現檔案館建筑的“唯一”性、文化性的標志性存在意義。圖書館界在體現其建筑獨特性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國家圖書館大樓就是以“書”、“書架”、“書桌”為元素的建構體,使其很好地與其他建筑有了明顯的區分與識別。應該說重視對檔案館的標志性存在意義的塑造,必將對檔案館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2 重視檔案館公共文化空間理念的培育。如果說重視檔案館標志性存在意義的塑造是對公共空間的審美與視覺景觀創造,那么,重視檔案館公共文化空間理念的培育則是對檔案館公共空間作為有意義的文化場域的塑造,更是“作為人們活動和交往平臺,作為維系社會文化意識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空間媒介的意義”。[4]現代檔案館正在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它已不僅僅是一個獲取檔案信息資源的物理空間概念,它正在向一個集查閱、休閑、娛樂、交流為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發展。通過這個空間使檔案館的歷史得以“復活”,使“死文化”變成“活力量”,成為社會“文化化人”的動力源泉。而且,不同文化背景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在這里得到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接受著塑造人心靈的、規范人價值取向的、提升人素質的文化的熏陶”。[5]因此,檔案館要改變過去以“資源”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樹立起以“利用者”為中心的文化服務理念,拓展檔案館的文化表現力,充分培育起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存在意義。首先,舉辦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如“定期邀請一些檔案專家或文化學者,為公眾舉辦各類知識講座,宣傳、普及檔案文化知識。也可組織用戶論壇、用戶講演比賽、名家講壇、文化沙龍、學術研討會,引導公眾利用檔案、閱讀檔案作品”。[6]北京檔案館舉辦的“京城講壇”系列文化講座“檔案見證北京”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其次,舉辦一些藝術文化氛圍的展覽活動,如檔案館歷史文化檔案珍品展、名人檔案展、名人書畫展與攝影展以及社會公眾收藏展等,這些活動不但豐富了檔案館的文化種類,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檔案館的文化內涵。最后,開辟一定的休閑、娛樂的文化空間,使檔案館文化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多樣性,真正體現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海納百川般的氣度與胸懷。
2.3 重視檔案館公共服務中信息技術的采用。創造了具有吸引力的視覺效果以及培育了以“人與文化”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間理念后,服務手段的創新以及服務能力的提升就是檔案館公共空間社會價值實現還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在當前環境中,信息技術已觸及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隨著終端用戶技術、即時通訊技術的運用,檔案館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互動與接觸已變得如此容易。首先,充分發揮與社會公眾日常接觸最為頻繁的信息技術的運用。隨著Web2.0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社會公眾對公共信息的獲取已變得方便與快捷,如微信技術、微博技術、QQ軟件等,為檔案利用者隨時隨地利用檔案提供了便利與可能。其次,檔案館應該充分運用數據庫技術。根據社會公眾的需求以及其自身館藏的特點,做到大力開發各種形式的數字信息資源,并制作成相應的資源庫,如目錄數據庫、索引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專題數據庫等,使社會公眾足不出戶就能夠領略到歷史文化資源的魅力。再次,檔案館還可以運用相關多媒體技術,把檔案數字資源制作成不同格式多媒體資源,如“文本型”、“圖像型”、“圖表型”、“動畫型”、“音頻型”及“視頻型”等,這不僅可以適應不同的社會群體需要,也可以讓社會公眾更加形象且直觀地了解檔案所隱含的文化。最后,檔案館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通過檔案網站開展一些“在線講座”、“在線論壇”與“在線沙龍”、“在線研討”等網上公共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服務由于時間或空間受到限制而無法到檔案館去參加相關活動的社會公眾,使他們也能夠領略到檔案歷史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可以提升檔案館的服務能力與服務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檔案館文化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惠及更多的社會公眾,使其公共空間的場域意義得到更大的延伸。
2.4 重視檔案館檔案主題文化活動的開展。檔案館作為公共空間的社會價值實現不僅僅是通過“引進來”,還可以其他形式的文化創新服務,通過主動地“走出去”的方式拓展檔案館的公共空間范疇,使其社會價值的多樣化實現。如檔案館可以通過舉辦“檔案館開放日”、“國際檔案日”、“檔案在你身邊”、“檔案走進校園”、“檔案走進社區”等以檔案展覽為載體的主題文化活動,通過向社會公眾發放活動宣傳冊、活動手冊、環保袋等,懸掛宣傳橫幅等來進行宣傳。另外,檔案館也可以借助于電視節目覆蓋面廣的優勢,開展一些專題電視節目的拍攝,把一些珍貴的檔案或歷史事件通過錄制或拍攝一些歷史劇、愛國主義影視以及以專家訪談的形式,提供給社會公眾利用,如北京衛視開辦的《檔案》欄目。當然,檔案館也可以通過報刊等傳統媒體開展一些具有文藝性、文學性的專欄節目,如江蘇省檔案館與南京市《揚子晚報》合辦的《檔案穿越》專版;南昌市檔案館與《江西晨報》合辦的《檔案解密》專欄,都屬于這種主題文化活動的類型,應該來講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通過這些檔案主題文化活動使檔案館公共空間社會價值延伸到社會公眾的身邊??梢哉f,正是因為借助于這些檔案主題文化活動,極大地促進檔案館文化向社會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延伸了檔案館公共空間的范疇,激發了檔案館的活力,實現了檔案館社會價值由“引進來”的實現方式到“引進來”和“走出去”雙管齊下的實現方式轉變。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公共檔案館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2CTQ035)
參考文獻:
[1] 周林興,羅輝. 公共檔案館服務的制度分析及政策啟示[J].山西檔案,2006(5):22~24.
[2] 周林興.論檔案館的文化自覺[J].山西檔案,2010(6):14~17.
[3] 韓振英.基于信息公平的檔案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J].檔案學研究,2009(4):24~27.
[4] 陳竹,葉珉.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理論——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間理念[J].城市規劃,2009(6):59~65.
[5] 王麗珺,李雪琴.論圖書館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理性回歸[J]. 晉圖學刊,2014(1):1~4.
[6] 王培三.檔案館構建公共文化空間的有效方式[J].北京檔案,2013(1):36~37.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來稿日期:20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