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芳
摘要:從保健型園林的相關概念,保健型園林在國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對鄂州以園林五大要素,即地形塑造、植物配置與造景、建筑與小品、道路與廣場以及基礎服務設施等方面開展保健型園林的實踐狀況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今后的探索方向。
關鍵詞:保健型園林;營造;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11402
1引言
園林綠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為城市發展和廣大市民服務的。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進程的加快,推動了城市園林的功能的不斷拓寬。現代園林已從最初的綠化、美化環境為主,發展到景觀、文化、生態和減災避險功能兼顧,也將擔負起改善并維護居民健康的重任。保健型園林既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又可使人民群眾在園林環境中獲得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非常符合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設施缺乏和資金緊張等特殊國情。因此,廣泛開展保健型園林營造將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研究現狀分析
牛澤慧、徐峰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對保健型園林做了如下定義:保健型園林是以維護人民健康和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為目的、醫學和環境心理學為指導。通過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運用來營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園林。保健型園林是人們不斷探索園林新形式,創造更適于人居環境,最大限度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產物。其終極目標是創造景觀優美保健益體功能的人居環境[1]。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陸續出現保健型園林方面的研究報道,歸納起來主要是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了理論和應用研究:一是植物配置。主要是從保健植物釋放的保健物質、根據人類的五覺(視、嗅、觸、聽、味)對保健植物分類、藥用保健操植物應用、養生型保健植物的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對保健型園林植物造景規劃設計提出了指導原則。二是相關園林要素的保健功能及應用。許多專家從地形塑造、植物、建筑小品、道路與廣場、基礎服務設施5個基本園林要素的角度研究園林的保健功效。就保健型園林的指導思想和營造方式提出建議等。三是傳統養生文化、傳統中醫理論在園林中的應用。通過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整體觀、陰陽觀、人與自然觀以及對傳統中醫學強調天人合一、身心一體等分析,從規劃設計角度提出將傳統養生理論和傳統中醫理論用于指導現代療養空間、健康花園的設計之中。四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養生智慧的研究與應用。園林可使人超俗滌凡,居塵而出塵,并引導人的淡泊清心,致虛寧靜,從而養性延伸。中國古典園林就是古人利用環境養生的一個最好例證。無論是園林的選址布局、建筑營造、植物配植、筑山理水,還是在園林品賞中,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體現[2]。五是園藝療法、健康花園等相近研究領域的經驗借鑒,提出創造更多的鍛煉身體和運動的機會,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形成社交向心空間、親近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親和性、安靜、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適性、積極向上的藝術性、探索性、目標點、私密性、全景、易于維護[3]。這些設計理念和基本原則將為保健型園林的營建提供寶貴的經驗指導。
3鄂州市保健型園林建設分析
近年來,湖北省鄂州市在營建保健型園林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并嘗試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的。
3.1注重理論指導
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內營建保健型園林方面的理論,并以此為指導,明確鄂州市營建保健型園林的目標及規劃設計原則。對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使用人群,具體設計目標是不同的,在保健型園林營造之前,應該重點針對保健型園林營造的地理位置與具體使用人群進行調查。注重調查園址周圍所在區域的居民類型與社會結構,如屬于廠礦區、文教區或商業區等居民以某個年齡段或某種身體狀況為主等情況,并分析健康總體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具體目標。保健型園林的營造以現代園林保健功能為指導思想,并依據五項基本原則,一是充分開發利用園林中的保健資源原則;二是科學性、發展性原則;三是舒適安全的原則;四是平等的原則;五是參與性原則。設置多樣性和特色性的保健活動于自然園林之中。
3.2調查本地植物的保健效應
鄂州市在建設保健型園林之前,組織大量專業人員對本地植物的保健效應進行摸底調查,從中篩選出一批有良好應用前景的鄉土園林植物,如天竺葵可防止染上疾病或中毒;桂花、梅花、白蘭花、綠蘿以及其他香味植物可幫助成年人提神醒腦,拓展思維,提高工作效率;樟樹、菊花、金銀花等植物發光的揮發油、香味能幫助老人祛風濕、止痛,使患高血壓病人血壓下降等;如銀杏、楊樹、樸樹、松柏類植物的揮發性氣體可殺滅結核、霍亂、傷寒、白喉等病原體,如喜樹、長春花等植物散發的氣體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如丁香花對牙痛有緩解作用,玫瑰花使人鎮靜,月季花對冠心病的康復非常有利,紫薇的香味可以殺菌;梧桐每公斤葉片可吸收空氣中304mg的含鉛物質;如女貞、杜仲、桂花等植物散發的氣味可使人分泌有益的荷爾蒙等。
3.3注重以人為本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植物配置時必須以人為本,改變只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作為衡量環境質量的標準,擺脫純觀賞、純休憩等傳統而單一的模式。注意綠化景觀與功能結合。在具體工作中,加強對每塊園林綠地特別是醫療衛生,文教區域以及公園綠地、居住綠地等規劃設計方案嚴格把關,突出保健型園林營建的規劃設計指導原則,從源頭上把關。
3.4注重景觀營造
從地形塑造、植物配置與造景、建筑與小品、道路與廣場以及基礎服務設施等五個基本園林要素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保健型園林營造,取得了一定效果。
(1)地形塑造方面。依據節約型園林的要求,在建設鳳凰廣場時利用挖旱噴泉地下水池土方筑了3個小山包,既節約土方外運的成本,又改變了全國當時千篇一律的平面大廣場做法。2000年建成后,廣大市民經常在3個小山包上攀爬、健身。正在建設中的三國吳都風光帶三期工程,由于背景是西山,有兩條自然水溪從西山兩個山谷中流出,我們在具體營建時,通過疏山理水,恢復了歷史在這個區域的八景之一即“寒溪漱玉”,具體營建上是恢復了寒溪塘,讓那兩股自然流水以瀑布、疊溪等形式樣匯入寒溪塘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園林景觀,同時也是依地勢分級營建,控制了土方外運等工程成本,得到了群眾的肯定。endprint
(2)植物配置與造景方面。依據篩選的環保型和保健型植物,區分醫療衛生單位、文教單位、居住區和公園綠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植物配置。如在三國吳都風光帶一、二期建設時設計了銀杏的樹陣、二喬梅苑大量種植了梅花、臘梅等。同時學習和借鑒上海等地經驗在三國吳都風光帶和鳳凰廣場的植物配置上,根據陰陽五行應對人體的五臟來進行配置(如肺屬金,對應銀杏、樸樹、雪松等;腎屬水,對應女貞、杜仲、桂花等;肝屬木,對應烏桕、構樹、梔子花等;心屬火,對應柿、羅漢松、山茶等;脾屬土,對應女貞、棗、火棘等)建成較好的植物保健場所,按五行分區,引導市民按各自需求進行健康活動,增強體質。
(3)建筑小品方面。園林的最高養生功能是令人臻于澄杯觀物、天人諧調,悅志悅神,外適內和的境界。中國古園林是一門全面為養生、純粹為養生的特殊藝術[4]。鄂州市古稱武昌,是三國時期孫權將其都城從南京(古稱建業)遷至鄂州市(時稱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將鄂縣改名為“武昌”。今日鄂州人大力發掘三國吳文化精髓,總結出“以武而昌、龍蟠鳳集”之三國吳文化精神,著力打造三國吳都風光帶,已建成了一、二期對外開放。目前正在建設三期工程與西山風景區聯為一體,形成一條完整的三國吳都風光帶。其中以孫權雕塑、三足鼎立雕塑、以武而昌、龍蟠鳳集等組雕、二喬梅苑、廣燕樓、吳王散花灘、吳王釣魚臺為代表的三國吳文化建筑及小品,配以梅花、叢竹、芭蕉、松柏等。在建筑小品旁靜坐,雨打芭蕉、荷清蟬鳴,蕭瑟之聲也能讓人產生美感和消除煩躁。同時睹物思人,憶古懷今,激發人的正能量。
(4)道路和廣場方面。多采用透水鋪裝等形式建設園路和活動廣場,道路曲徑通幽,廣場上時見人們跳舞健身的風采。人們步行、跳舞等健身方式置于優美大自然中,既愉悅了身心,鍛煉了身體,同時也陶治了性情。在賞心悅目的漫步游賞中養體勞形,從面做到身心共養,動靜互補;作為大自然的縮影,其“綠色空間”特別能滿足人多方面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人祛病謝醫。
(5)基礎服務設施方面。在醫院、學校、公園風景區內大量設置了坐椅、休息廊架、健身器材、趣味坐凳、燈光、音響、配詩詞的景石等基礎服務設施。人們聽著輕音樂,觀賞鮮花、綠樹,欣賞古詩詞,暢快游園時,也能輕松鍛煉身體,放松情緒,休憩養生。
4結語
保健型園林在我國尚屬于新型領域,主要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實踐較少,只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鄂州市在保健型園林上實踐探索也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今后會在保健型園林的規劃設計上要邀請心理學、保健專業人土與園林規劃設計師共同完成,并將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和GIS等運用到規劃設計中去,由定性向定量模型發展,進一步加強對保健型園林的系統研究和實踐探索,滿足人們日益增強的保健需求和身心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立軍.保健型園林營建探索[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報,2004(4).
[2] 許慧,彭重華.養生文化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J].園林,2006(7).
[3] (美)克萊爾·庫珀·馬科斯,羅華,金荷仙.康復花園[J].中國園林,2007(1).
[4] 金學智,陳本游.園林養生功能簡論——藝術養生學系列論文之三[J].文藝研究,1997(4):11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