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時代,網絡正悄悄改變著農村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網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農村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心理行為方面引發了巨大的沖擊。
關鍵詞:網絡;心理行為;影響;沖擊
一、網絡對農村中學生心理行為的積極影響
1.作為21世紀全新的信息載體,網絡打破了傳統的地域界限,改變了農村中學生以往的生活方式。網絡,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這就滿足了成長過程中了解世界、了解社會的需要,從而促進了他們成長的需要;網購讓他們享受到了超越地域的便捷;各大名校的遠程教育網,讓他們享受了優秀的教育資源。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QQ號,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級群,個性十足。他們借助這個平臺,利用說說、留言板、日志等形式,立足現實環境,從經驗中學習,確定切合自身實際的生活目標,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我心理狀況,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地得到提升。
2.獨立的探索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建立自主人格,張揚個性,為農村中學生全面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它淡化了現實生活中同學間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更加自由、平等。互聯網交流的廣泛、間接和安全性,符合中學生渴望真情而又懼怕被騙的心理特征。再者,網絡社會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不同信息間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他們不再滿足單一的信息,也不再迷信權威。他們喜歡自己比較、甄別,在異同、優劣、善惡的區分中,深入地探究,為自己的合理選擇找到根據,從而逐步培養起獨立思考、評價、選擇的自主性人格。
3.為不良情緒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來自社會、家庭、學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他們難免會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異常情緒,使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在網絡社會中,在不違背社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順從自己的意愿,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收獲的是現實無法提供的情感體驗,既排解了現實壓力,又宣泄了不良情緒。所以,喜歡吐槽關注熱點,評論時事,激揚文字的學生有著極健康的心態。
二、網絡對農村中學生心理行為的巨大沖擊
1.網絡交往導致農村中學生對現實交往冷漠,妨礙其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據調查顯示,農村中學生90%的利用網絡來交友,聊天是他們主要的交往方式,微信、說說、日志、論壇等形式更是他們交流互動的平臺。網絡是虛擬的,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摸不透對方的心思,只一味通過文字本身感知,因為年齡、人生閱歷的關系,他們很容易掉進陷阱,上當受騙。另外,在網絡交往中,多用文字,一些學生在網上伶牙俐齒,思維敏捷,但在現實生活中羞澀扭捏、笨嘴拙舌。因此,交際口才應該是什么樣,與人交往,在口語交際中該注意哪些方面,學生是忽略的,甚至是糊涂的。再者,網絡交流因為無人監管,所以學生少了相應的約束,在交際行為上缺乏限制與規范。長此以往,學生喜歡在虛擬的空間中尋求安慰和刺激,對身邊人、身邊事則表現為厭煩與漠視。因此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交往方式,容易產生新的人際障礙,從而阻礙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2.網絡使農村中學生道德意識弱化,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上出現障礙。首先,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學生的辨別力不夠,無法進行有效選擇,極易走偏,誤入雷區。其次,網上的有些帖子的觀點語言大膽,一些學生誤以為,網絡就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反正又沒人看得見。因此,是非觀念不強,誤傳誤信,缺乏自我調控力,道德意識弱化,很容易迷失自我,并在人格發展上出現障礙。
3.網絡易引發農村中學生的網絡依賴。(1)網絡的強大,讓學生忽略了自身知識的儲備。只要“百度一下,全世界就在眼前”的迷信,讓他們的書寫能力下降,記憶力衰減。而電子書的迷戀,視力、頸椎、身形變化的代價更讓我們咋舌。(2)很多農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要么爺爺奶奶照管,要么寄宿學校,與父母的聯系只能通過手機,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極其有限,大多停留在衣食起居上。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哪些指引,他們的指引是欠缺的。而對于網絡,他們要么了解不多,要么視若洪水猛獸,態度過激,讓孩子與網絡的關系更加親近。
4.網絡影響農村中學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情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家長與學校則均采用回避的方式。據調查數據顯示,70%的上網中學生訪問過色情網站。而網絡上的性教育包羅萬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中學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因此,如何正確引導農村中學生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便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心,課題的意義也在于此。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517。
參考文獻:
吳思娜.21世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郭勤,女,1974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