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珍
摘 要: 本文試分析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現狀,提出自主導學策略,嘗試運用自主導學改革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搭建導學平臺,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寫作能力。
關鍵詞: 自主導學 寫作教學 高中英語
隨著對新課程標準研究和實踐的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不斷改進,取得一些可喜的變化。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認知特征,“重教法輕學法,重提問輕思維,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發展”等現象依然存在,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和應用能力都無法提高。
一、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要求與現狀分析
書面表達一直是高考的保留題型,該題型是學生應試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一)高中英語寫作要求。
高中英語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英語寫作的教學目的為表達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養規范的寫作習慣。對寫作的要求是高中畢業必須達到7級要求:1.能用文字及圖表提供信息并進行簡單描述;2.能寫出常見體裁的應用文,例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進行簡單的評論;4.能填寫有關個人情況的表格,例如:申請表等;5.能以小組形式根據課文改編短劇。
(二)高中寫作教學現狀。
要達到新課標對中學生“寫”的能力要求,需要經過長期有效的寫作訓練。但在寫作技巧的培養方面,某些老師感到耗時多而收效不大。這是因為老師認為只要學會了語言知識,自然而然就會寫,造成寫作教學模式固化。常見的流程是“給題目,定要求,限時完成,教師批改”,學生普遍對寫作缺乏主動性和熱情。老師們一提起批改作文,就感到非常痛苦,“批”得迅速,改得隨意,有時想好好改,卻發現無從改起,因為錯得太多了,只能打個分數發下去,就算有批改,批改的大多數也是語言形式上的錯誤,學生拿到作文后,瞄一眼分數就往抽屜一塞了事,對老師的評語和修改的部分,很少仔細研究,更不用說重寫。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訓練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寫作水平提高緩慢,形成“學生聽到寫作心煩,教師見到習作頭痛”的現象。
二、運用自主導學,提高寫作教學效率
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的主觀努力,同時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寫作教學的方法,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寫作訓練和指導。筆者從2009年開始運用自主導學于寫作教學中,確實改變課堂教學狀態,提高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契合度,取得一些效果和經驗。
(一)制定預習提綱,符合個性需求。
教科書所編的閱讀課文是寫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體裁的示范本。寫作課要在閱讀課的基礎上進行訓練,通過閱讀輸入使學生熟悉作文任務的內容、信息和負載信息的語言形式,從而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使后面的語言輸出更順利。因此,教師要以課文為基礎,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體現層次性,分解教學目標,制定差異化的預習內容(包括方法、內容、流程、要求等)。例如要求學生背誦一小段或一大段,甚至全篇;找出課文或材料中各個段落的主題句、關鍵詞;把復雜的主題進行分解;把主題用適當的連接詞連起來,形成課文概要。經過學生自主制定——教師參與制定——學生自主制定三個階段,最終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學生以此為依據,以學習目標、重難點為主攻方向,主動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思考分析,帶著預習提綱進入寫作課堂。
(二)搭建導學平臺,提高寫作質量。
一堂導學課,必須循序漸進地完成三個步驟:開渠導源——水到渠成——順水推舟。
1.品讀先行,開渠導源。
品讀是對文本的再理解,通過品讀熟悉句子和篇章結構,認識上下文聯系的規律。同時要重視內容,吸取有用的語言,為下一步的寫作積累素材,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品出語言的“滋味”。然后,教師可引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討論,在交流中自主地獲取寫作的資源:思想、觀點、語言等,這是一個內化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圖片、錄像等創設情境,這種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語言輸入的同時產生一種輸出的欲望。
2.分層導寫,水到渠成。
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諸種心理活動的過程,與寫作關系十分密切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知識體驗等存在個體差異,必然使每個學生的寫作心理活動的形式、水平、內容等蒙上鮮明的個體色彩。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因人制宜,因材導寫,提倡學生開展兩人或數人小組活動,通過討論合作完成寫作。
(1)審題和議題。審題是寫作的第一步,只有審清題意,才能按照題意構思具體內容,首先要理清、明確寫作任務的主旨及要求。
例如: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物介紹,筆者設計了一堂以“My English Teacher”為題的人物寫作課,采用了學生自主導學模式。
根據作文題目,教師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采取頭腦風暴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自由地、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挖掘出各種有用的信息。老師這時的任務就是把學生談到的東西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對這些東西進行取舍,幫助學生編制一張腦海圖,促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與寫作任務相關的知識網絡。通過簡單復習回憶本單元的閱讀課文的框架,學生自主討論,共同明確寫作的三個段落結構:
開始段落:the English teac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正文段落:what qualities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
結尾段落:the writers feelings about the English teacher.
(2)起草初稿。經過前面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要讓學生盡快地將他們腦海中的這張Mind Map草擬成文,也就是實際運用英語進行寫作的過程。對于開始段落所需的教師個人信息,引導學生利用記敘文六要素(who,when,where,what,how,why)向教師進行提問,通過教師的回答,學生輸入教師個人信息,然后小組討論,對所得信息進行梳理。對于正文段落,組織引導學生Brainstorming: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the English teacher has as a good teacher?讓學生羅列教師的許多優秀品質,然后引導學生從中挑出三個品質,展開細節的描寫。對于結尾段落,通過前面兩個段落的寫作,學生對教師了解的深入,自然流露出對教師的好感,所以稍加引導,就能很自然地寫出對教師的感情。
每個段落列出提綱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啟發,把腦海圖的信息形成一個文章的初步框架。將各要點擴展成句,再將主題句擴展成段落,各段落按照邏輯順序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一篇語意基本連貫、有一定層次的初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介紹一些必要的過渡詞語給學生(比如:表先后次序first,second,then,表遞進also,in addition,furthermore,表對比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表總結的in a word,in general等),使得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連貫。在整個起草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及現實存在的個體差異,思想到位而語言能力尚未到位的情況在所難免,教師應鼓勵小組學生多方面合作,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信息差”, 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起草這個環節。寫作的過程符合新課標的 “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的要求。
3.寫后再讀,順水推舟。
首先是小組讀,掌握查錯路徑。完成初稿以后,小組成員仔細地重讀一次初稿,看看哪里需要修正改進,這是個再加工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機會。文章是學生自己寫出來的,不給思路指引,很難保證學生能自己檢查出錯誤。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掌握一份查錯找錯的思路清單,熟悉查錯的路徑,如此才能具備自查糾錯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查錯修改工作:(1)所寫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是否切題; (2)有無開頭、結尾,條理是否清楚,內容是否齊全連貫;(3)主謂是否保持一致;(4)時態和語態是否正確; (5)固定句型、固定詞組搭配是否正確;(6)有無單詞拼寫、名詞單復數的錯誤;(7)連接上下句或段落的關聯詞是否恰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逐步了解、慢慢熟悉,最終掌握這些“查錯路徑”。
其次是集體讀,以評價促提高。這一步驟是平時寫作訓練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各小組派代表上臺用實物投影的方式,將小組完成的文章向全班同學展示,其他小組學生根據上一步驟的“查錯路徑”再提出修改意見,并根據簡單可行的評價標準給予評分。評價標準可以設置成百分制:Content,Planning,Grammar,Fluency,Presentation各占20分。這個步驟十分重要,同伴評價實際上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方法反饋及時,共同參與,學生相互傾聽、互幫互助,不斷認識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再次是教師讀,推升寫作標準。教師在學生的評價討論過程中,細心觀察,歸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小組展示和集體評價后,教師及時給予總結性評價,充分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對典型錯誤及時糾正;教師的評價應該首先講評文章結構、思想內容,其次才是細節的講評(包括語法、詞匯、拼寫等),并介紹合適的高級詞匯和較為復雜的語法結構;最后給每一篇作文打分。通過對比學生和老師的打分標準,可以提高學生評判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
最后是自己讀,再推敲成終稿。定稿是寫作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寫作過程的直接結果。學生根據小組、集體和教師的反饋意見,及時重新把文章修訂一遍,完成作品。
三、結語
自主導學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文源. 英語新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Benson,P & P.Volley.(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Longman,1997.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規劃課題《高中英語“自主導學”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JJKXB13-01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