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何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的理性光芒真正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中收獲成長呢?提出了三條策略:學困生通過預習帶著困惑進入小組合作;學優生帶著
“啟發問題”,進入小組合作;“小組合作”的課后延伸——課后數學日記,獨立思考的載體利用。旨在通過這些策略的應用,促進學生獨立思維,讓思維“立”起來,“活”起來,“優”起來,更好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策略;數學學習
在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中,通過同伴互助和小組集體力量的促動,我們感到學生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確實得到了一定促進。但數學學習成效的評價標準之一,是學生能否獨立正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踐中我們發現,還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小組學習的課堂檢測環節,數學學習薄弱的學生獨立作業的效果不佳。小組合作學習的現象背后的問題也顯現出來:課堂合作交流時有的學生以“校對答案為學習目的”;在問題探討交流時,組內優秀生把解題過程講一遍給數學薄弱學生聽,薄弱學生聽懂以后,再復述一遍給組員聽。作為教師,我們深知:“聽懂”與“會做”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如果沒有個人真正的獨立、透徹的思考,就算小組合作,也未能真正解決問題,有“僅追求答案”之嫌,如此,小組中的個人也未必能真正受益。
因此,充分“獨立思考”前提下的“小組合作”,更能彰顯其作用和價值。如何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的理性光芒真正參與合作學習,才能在合作中收獲成長;如何在小組合作中,促進學生獨立思維,才能幫助學生逐步讓思維“立”起來,“活”起來,“優”起來,值得我們作更多的探索。以下是我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獨立”性而采取一些策略的淺見。
策略一:讓學困生帶著困惑進入小組合作
造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大致可以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認知因素、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所謂的學困生絕大多數智商在正常水平,多數是由認知因素造成,例如不良的學習習慣、學習懶惰缺乏動力等。我們要求學生先預習,但學困生往往走馬觀花地看學習內容,而不是嘗試去理解。對于預習題,他們往往是低層次地模仿例題,生搬硬套,也有抄襲參考書上的,甚至有百度答案的,還有就是根本不預習的。因此,我對學困生采用“多次研讀”的學習策略,不僅要“強制”學困生對預習內容“多看幾眼”,而且要讓他們帶著任務預習,在預習過程中有發現、有思考。因此,我設計了一張表格,以一定的范例,讓他們仿照著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進行預習反思。我要求他們先看書預習,了解要學習的大致內容,然后把那節課的例題抄在練習本上,合上書,自己先做一下,然后打開書本,與例題的解答對照,如果有誤,自己對照著找出錯誤的地方,思考錯誤原因并寫在自己的解答過程旁邊,然后訂正在旁邊。做對了,可以思考:自己的解答方法是否與書上一樣,如果不同,寫寫你的解題方法和體會。無論做對還是做錯,都要寫下個人解題后對這道題的簡單分析,如解題注意點等。通過一學期的試行,發現對學困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能夠讓學困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困惑進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組內其他學生幫他答疑
解惑,在小組深入學習過程中,如果他能緊跟小組步伐,甚至發表見解,就體會到了“小組歸屬感”。
策略二:學優生帶著獨立思考——解題的“啟發問題”,進入小組合作
作為學優生,我們不能只讓他充當小組內“例題講解員”的角色,他對學困生的幫助不能停留在“講一遍給他聽,讓他記住解題過程”,他自身的學習也不能只停留在“會做題”的層次,要讓他真正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那他不僅要呈現思維結果,更要呈現思維過程,也就是他的思考問題的過程必須要“出聲”:講清楚為什么這么想,有時如何想到這樣思考的等等。通過“出聲思維”訓練讓思維“看”得見,讓理由“看”得見。而在小組合作中,每個組員都應該參與討論交流,而不是來被“灌輸”。數學思考是要由“問題驅動”的,而“問題”可以由學優生主導主問,大家在“問題”引領下探討、交流、學習的價值更大。所以,我要求學優生在預習后,要預想課本范例中關鍵步驟的“啟發性”問題,以便在小組合作中追問其他組員,檢測學困生的預習情況,幫助他們理解。例如,對于代數計算題,設計的追問問題有:這一步計算(或變形)依據是什么?說出依據的具體內容。計算(或變形)過程中要注意什么?關鍵是什么?等等。對于幾何題,追問問題常常有:根據這個已知條件,你能想到什么?這一步證明的理由是什么?證明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通常有哪些?你是怎么往這個方面想的?等等。
這樣的“啟發式”問題,是教師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學優生平時“耳濡目染”,但在所提問題的針對性、連貫性、啟發性等方面可能與教師有些差距,我讓各組的一位學優生把預設問題先寫下來交
給我“審核”,適當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培訓他們的提問能力。各組學優生帶著這些問題和這些問題的答案來提問學困生,學優生
在提問他人的過程中,實際上是把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過程這些“隱性思維”和組員一起進行了“提綱挈領”式的“出聲梳理”,共同理解學習內容,清晰地表述思維過程。幫助組員的同時,也獲得了思考力的提升。
策略三:“小組合作”的課后延伸——課后數學日記,獨立思考的載體利用
小組合作有其優勢,但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學生作為個性化的個體,總會有不同的問題涌現出來,小組合作還需要課后延伸。利用數學日記這一載體,可以實現學生獨立思考的個性化表達。學生不僅能在數學日記里表達對數學題的不同解法,還可以把課堂上不愿或者沒能及時暴露的“獨立思考”寫成數學日記,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和糾正。一位女生在學習了不等式第二課后在數學日記中寫道:“有道填空題,算出來是x>1,x<11,我在橫線上寫的是2≤x<11,為什么不能這樣寫呢?為什么要寫1 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前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既然我們的教學已經行走在“小組合作”學習這條大道上,那我們就且行且思。把握好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系,多思考和踐行一些促進真正“合作”“獨立”以及兩者恰當融合的有效策略、方法。這樣,我們的合作學習就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迎合新課程需要,扎實、有效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呂星宇.出聲思考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8(8):54-56. 作者簡介:黃海燕,女,1979年1月出生,本科學歷,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