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做具體工作時要認真分析問題的根源,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開展教育引導工作,真正實現問題學生的矯正與轉化。
關鍵詞:問題學生;原因分析;合理引導
當前各學校均有迷戀上網、不想學習、任性蠻橫、性格怪僻甚至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學生存在,這就是問題學生的表現。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如何合理引導轉化問題學生成了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也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應該引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足夠重視和廣泛關注。
一、問題學生的概念及特點
1.問題學生的概念
所謂“問題學生”并不是指身體有健康問題或有犯罪經歷的學生,而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影響而造成的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自身行為要求不嚴、違犯學校紀律、缺乏對是非的判斷、法律意識淡薄,在學業、行為和心理表現上存在不足和偏差的學生。問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上不獨立、缺乏堅定的信念、遇到挫折不敢面對而是逃避、缺乏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不能實現自己的預期目的等現象,因此在心理上不平衡、郁悶、做事消極,甚至會走向犯罪的道路。
2.問題學生的特點
在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學得不扎實,學習跟不上,學習吃力,成績較差;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缺乏耐心和信心;與學生處理的關系不好甚至發生沖突;在心理上主要表現為心理上有障礙,有自卑感,情緒不高,自暴自棄,沒有堅強的意志和獨立意識,性格孤僻易沖動、依賴性強。
二、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分析
問題學生的產生與家庭條件和背景、學校教育方式、社會風氣和環境以及學生自身的個性和特點等有很大關系,而且大多不是單方面的原因,是受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所致。
1.家庭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階段,想法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如選擇重點學校、參加各種輔導班、請家教補習等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和家庭氣氛對學生的性格形成至關重要,家庭是否和諧、美滿、幸福關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如果父母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緊張或是單親家庭,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導致性格扭曲、行為偏激等不良行為。另外,對孩子的溺愛也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為中心甚至驕橫跋扈的行為。
2.學校因素
(1)傳統教育模式影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育位居首位。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看重的是升學率的高低和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學生的評價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忽視對學生生活能力、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夠,甚至缺失。學校和教師關注成績好的學生并進行重點教育和培養,而對差等生則抱著不惹是生非就行的態度。這種不公平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過度重視使他們產生虛榮心,一旦遇到挫折或環境發生改變無法達到期望值時,強烈的心理落差會使他們走向極端,從平時的心高氣傲立刻轉為自卑、沉默寡言或自我封閉等。對差等生來說則產生自暴自棄的感覺,容易產生破壞性心理。另外,由于平時教師只是注重學生的學習,因此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學生工作缺乏有效性,缺乏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對問題學生忽視早期預防,也沒有針對性的事后補救措施,使問題學生得以存在和發展。
(2)學校評價機制問題。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觀念在各地學校普遍存在,容易產生問題學生,給社會及學生的發展會帶來很大危害。學校在評價機制上注重智育教育的評價而忽視品德教育的參考,如教師在職稱評審、年度考核以及評模評優時,所教科目的成績會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如果成績不優秀,則各種評優機會會大大減少,而教師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便能夠理所當然地職稱晉升或在年度考核中評定為優秀等級,這個過程中很少把品德教育質量作為考核標準進行量化評價。這就使教師對學校的品德教育不能引起足夠重視,甚至忽略。另外,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成績優異的學生會被“內定”為三好學生或學習標兵。學校評價機制的這種“一俊遮百丑”現象,直接導致了教師忽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容易使學習較差的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導致問題的發生。還由于平時忽略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沒有及時疏導,容易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尤其是升學使學生的精神壓力增大,使得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3.社會因素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越來越多。網絡信息是一把雙刃劍,積極有利的消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消極有害的消息則侵蝕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誤入歧途。由于學生的年齡尚小,對事物的分辨能力還不太強,因此容易受到網絡的侵害。另外,社會上英雄哥們主義、個人自由主義和貪圖享樂的價值觀等沖擊學生的道德觀念,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容易模仿進而產生問題。
4.個人因素
(1)學生的逆反心理所致。青春期的學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只是問題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明顯。主要表現在對教師非常淡漠,甚至對教師的嚴格管理產生仇視,而與同學的關系也非常疏遠,不團結,不在一起活動,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是積極應對或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而是自暴自棄、心灰意冷。(2)缺乏自信心和參與意識。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卑感,對學習沒有信心,認為自己學不好,因此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不配合,不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更有甚者,與教師形成對抗,不但自己厭學,還故意影響其他學生。
三、“問題學生”的引導轉化策略
針對問題學生,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必要對問題學生進行合理的教育引導,使他們科學轉化并健康快樂地成長。
1.更新教育觀念
(1)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注重品德教育在學校的作用,重視對學生理想信念、法制觀念、心理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改革教育管理模式,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發展規律的育人方法。教師要深刻領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但要教書,使學生學到豐富的知識,更要育人,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2)把品德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使問題學生自覺克服缺點,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問題學生的產生。(3)學校通過建立適合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積極宣傳校園里和社會上的好人好事,使學生感受到積極向上的文化氣息,感受到正能量所發揮的作用,增加對教師和學校的信任。加強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社會負面信息和事情對學生的影響。(4)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滿足問題學生的合理要求,對問題學生要給予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問題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愛,加強與他們的情感交流,逐漸消除問題學生的失落感。(5)可以適當增加品德教育課堂量,使學生接受更多的品德教育,讓問題學生通過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使問題得到解決。
2.找準問題癥結,制訂解決策略
問題學生是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所致,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從根本上找準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問題的策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在學校什么問題也不發生也就不正常了,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問題,關鍵是要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合理教育、因勢利導,讓問題學生在教師、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走出困境,確保以后不再出現同樣的問題和錯誤。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問題學生,教師要掌握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認真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了解并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增強問題學生的自信心。
3.善于利用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認同學生間存在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對問題學生要寬容,不能過于苛求,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有很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使他們認識到自己還被關注,自己也不是人們眼中的“壞學生”,自己也有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問題學生往往思維敏捷,反應較快,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布置腦筋急轉彎環節,讓他們能夠率先回答,使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成功的體驗能有效克服問題學生的自卑心理。教師要對問題學生的成功及時給予鼓勵和賞識的評語,使他們的心態得以調整,重新拾回自信心,在賞識中繼續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這樣就能促使他們自覺克服不良行為,從而實現合理轉化。實踐證明,賞識教育對“問題學生”的有效轉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家長要更新家庭教育觀念,避免教育孩子的盲目性
(1)在平時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要更多地去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尤其對已經存在問題的孩子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要和孩子一起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源,糾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幫助孩子從誤區中走出來,使問題得到合理解決。(2)家長對孩子的愛要適可而止,過分溺愛和愛的缺乏對孩子的成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好多是因為家長的過分溺愛,平時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需求卻忽視對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忽視了對孩子“做人的道理”的教育,沒有對孩子平時的問題進行及時疏導,最后由問題學生變成了少年犯。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反思。(3)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水平,不要總是拿其他孩子的優點和自己的孩子相比,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違背孩子的正常發展規律,否則會產生負面影響,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四、轉化“問題學生”的意義
轉化問題學生如同培養優秀學生一樣,其價值和意義同樣重要。問題學生能否有效轉化是對一個班甚至一所學校學生工作的檢驗和考證,對良好班風、學風和校風的形成影響很大。合理引導、有效轉化問題學生符合素質教育關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問題學生的轉化事關素質教育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為他們以后更好地走上社會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引導、教育問題學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使他們得到有效轉化并健康成長,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楊文鳳,馬維振.中學“問題學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6).
作者簡介:余仕玉,女,1974年12月出生,英語教育研究生,就職學校:福建省建甌市教育局,研究方向:中小學英語教育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