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新課程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力求創設生動鮮活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歷史教學
在新課改理念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們的歷史教學如何可
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呢?
一、信息技術是歷史教學天然的伙伴
很多歷史知識對現在的學生來說顯得難以理解、無法想象。他們不理解長征時紅軍怎么會吃樹皮、吃野菜,他們不理解西安事變中為何是“捉放曹”……當這些情緒擺放在我們面前時,學生怎么能學好歷史呢?
1.信息技術充分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興趣,才能品味歷史、把握歷史。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教學,就是教師利用電腦輔助手段,利用影視資料等,營造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幫助學生樹立起具體的歷史概念:原始部落人們是怎么生活的、秦始皇是怎樣的“揮鞭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絲綢之路都要經過哪些國家……當這些形象的資源
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才會被點燃,原有的生疏感才會消失。
2.信息技術有效地進行了主動性的學習
人機互動的交互性,是信息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利用這一
點,學習的內容、進程都可以由學生自己把握。例如,我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就提供了一個網頁課件,將它分成原因篇、過程篇、戰役篇、影響篇等幾大塊,每一塊中又分為若干小塊。
3.信息技術極大地拓展了知識的層面
歷史是時空之縮影,有著無可想象的巨大的信息含量。而課本中選擇的歷史資料則非常有限。網絡走進課堂,學生能夠在網絡上直接閱讀原始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
4.信息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知道一些
表面現象,而在于通過資料、史料和推理,形成綜合、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的有效應用在于整合
下面我就《三國鼎立》的教學過程為例,談談我的整合思路:
1.重視氛圍的營造,注意學生情感的調動
開課伊始,我播放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曲,隨著雄壯的音樂的結束,屏幕上又出現了京劇臉譜,《三國演義》主題曲與京劇。學生好奇了,這與我們本節課的學習又有什么聯系呢?接著課件突出展現了曹操的京劇臉譜:白臉細眉長目。“在臉譜中,白色象征陰險疑詐,歷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個陰險疑詐的奸臣嗎?”同時語言導入:“那么,曹操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一生的活動對當時的社會有何影響?”通過問題懸念與課題自然銜接,從而在引發學生復雜情感過程中導入課題。
2.重視問題的引領,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網絡條件下,如何讓自主學習不流于形式呢?問題引領就成了關鍵。明確學生自主學習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學習有方向、有目的、有任務,避免盲目性和散漫性。《三國鼎立》一課我創建了“走進三國”的主題網頁,提供了大量圖片、文字、音像視頻資源,以三個主要問題進行引領:曹操為何能一統北方?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在這交互的學習行為中,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是經過自我加工、建構完成的,這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增長。
3.重視師生互動,把握好組織者的角色
課堂上,我告訴學生可以隨時利用聯想傳奇客戶端的在線討
論功能,提出問題相互交流。我也適時跟進,及時反饋,糾正偏差,組織學生對初步結論開展交流、補充和完善。孟凱同學研讀了網頁資料后對赤壁之戰的勝利有了困惑:怎么那么巧就會刮東風呢?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武帝紀)那是主動撤軍還是被擊敗呢?我將他的問題通過屏幕展示出
來,引導學生思考。
4.重視情感滲透,感受人類歷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歌頌誰的何等胸懷?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頌揚了誰的何等精神?
結課時我呈現這樣的一段文字。這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多媒體課件以優美的詩句展現出來,教室里一下子火爆了。在學生的閱讀、討論聲中,知識的脈絡得以梳理,德育的熏染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張娥,黃清濤.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作者簡介:秦宏飛,男,1974年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米脂縣米脂中學,研究方向:歷史課堂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