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信息論觀點看,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在愉快的教學情景下學習,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它首先要求教師研究學生。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觀,教師需要優化數學教學信息傳輸,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環境、學習心理和個性特點,引導學生在舊知中構建新知,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知識,推動學生不斷超越,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情景;信息傳輸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鮮活的學生。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為本,讓每一名學生獲得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要讓數學課堂教學充滿師生和諧快樂的氣氛,就得創造一個愉快的教學情景,就需要進一步研究學生,包括要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要營造和維持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要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要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發展方向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愉快學習的期望值,才能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信息的傳輸效率。
一、增加課堂活力,激蕩數學課堂教學信息傳輸的現實價值
從信息論觀點看,數學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信息傳輸過程。關注學生,能夠使教師的主觀認識更接近客觀現實,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學生獲得數學課堂教學信息的過程,就是一個數學課堂信息的編碼貯存的過程,編碼越有序,貯存越暢通和有效;另外,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層次和結構時,則很難遺忘,并且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體現傳輸信息的有序性,在教學時,層層展開,層層遞進,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也從易到難,由淺入深,認知過程實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深化,這樣的教學也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例如,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否為矩形?指出你所采用的工具和根據。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用三角板或量角器判斷四邊形的三個角是否為直角?用圓規比較兩組對邊和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是否相等?用刻度尺比較兩條對角線是否互相平分……基礎差者可找出一兩種方法,優等生可找出五、六種方法。教學時,可先讓“中下生”作答,再由“中等生”補充,最后讓“優等生”完成。這樣,全體學生各盡所能,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僅體現在“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體現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師是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師是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是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證明,要做到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信息的傳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出發,多角度、全方位地去了解和研究學生,營造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與研究環境。
例如,針對本市14歲學生最喜歡看的電影,一家報紙開展調查活動。為什么以下的樣本不能較好地代表全體14歲學生的意見?
(1)全市合唱團中所有14歲成員。
(2)某一學校全體14歲學生。
(3)周末14:00~15:00到某家影院訪問所有遇到的14歲兒童。
可以用下列一些問題來促使學生投入數據統計的全過程。例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收集數據嗎?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抽樣嗎?如何選擇合適的圖表來展示數據?從這些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你能證實和反駁這個結論嗎等等。
二、研究學生特點,構建數學課堂教學信息傳輸的應用策略
上海市特級校長、建青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說:“多少年來,把學生僅僅當作傳授知識的載體的概念,讓我們的教育脫離了教育對象,沒有活力?!爆F在,把研究學生當作學校一切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這不是一種教育策略的應對,而是教育戰略的回歸。
1.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在舊知中構建新知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爆F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我們就必須把握教學的真實起點。
在維果茨基看來,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新的發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尊重學生的起點,實際上是要求教師在確定學生期望值時,包括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時,既要做到對學生未來的科學預測,更要做到對學生過去學習的全面回顧,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為學生設定出一個可學又可教的區域。
眾所周知,數學課堂知識是以螺旋形上升方式呈現的。因此,在每一項新知識的背后,往往有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或者生活經驗作為基礎,挖掘這些舊知和生活經驗并予以重現,不僅可以喚醒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降低學習難度,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并幫助學生理解、內化新知,從而構建高一層次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不少老師都是照本宣科,然后強化學生記住定理“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n-2)·180°”,過一段時間不少學生對定理內容就遺忘了(因它與前后知識聯系少并且運用少),就是能記住定理內容的學生,對定理的形成和證明過程也不知道。如果采用下面的教學,效果會顯然不同。
師:三角形內角和等于多少度?(老師畫出三角形圖)
如果有兩個三角形(最好不含互補的角,以免這兩個角拼在一起成為平角),它們有一條邊相等,把相等的一邊重合,在一個平面內能拼成一個幾邊形?請學生用紙剪兩個這樣的三角形拼證一下你的結論。(教師再畫出示意圖)
為什么能拼成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度?怎樣由邊數推算出它的內角和?(下面提問方法相同)
如果有3個三角形,仿照上述方法拼成一個多邊形提問。最后問:你能猜想出n邊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度嗎?在前面圖形的啟發下,你能探索出幾種方法論證你的猜想?
2.研究學生的生活環境,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知識
門捷列夫說:“生活便是尋求新知識?!睂W生來說,他們的周圍也布滿著各種各樣有趣的值得探索的新鮮事物,而他們缺少的,僅僅是一句鼓舞的話,或者一根指點方向的手指。作為教師,我在研究教材內容,進行學習設計時最多思考的是這些:這個知識源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嗎?他們可以從身邊什么地方找到這些內容?然后,我從來不吝惜給出一句話或者一個指點,讓學生帶著神秘和好奇前往觀察、體驗。
例如,日歷中的規律問題:(1)觀察日歷中的數字,找出相鄰數之間的關系,即一行中的前后兩個數,一列中的上下兩個數,左下右上和左上右下兩數各有什么關系?(2)如果你在日歷的某一天設定為a,你能由a表示相鄰的日期嗎?(3)在日歷中隨便圈出一個3×3的方框,這九個數的和與中間的一個數字有何關系?(4)你認為這個關系對其他這樣的方框都成立嗎?(5)你還能發現這樣的方框中的九個數之間的其他關系嗎?用代數式表示。
學生觀察日歷后,對于問題(1),發現了一行中的后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多1,一列中的下一個數比上一個數多7,左下比右上大2,右下比左上大8,從而設定某一天的日期為a;這樣問題(2)就能正確地表達出來。對于問題(3),引導學生觀察表中3×3的方框的數字規律。而問題(4),則需用代數式的有關運算說理,使人看后相信這個規律對任一個3×3的方框都成立,即(a-8)+(a-7)+(a-6)+(a-1)+a+(a+1)+(a+6)+(a+7)+(a+8)=a-8+a-7+a-6+a-1+a+a+1+a+6+a+7+a+8=9a。對于問題(5),引導學生自由探索,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生自由發言,探索得越全越好,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索的積極性。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為一名有生活意識的數學老師,應該時刻想著讓數學充滿學生的生活,使他們的生活更富有情趣。
3.研究學生的情感需求,激發學生不斷超越的學習心理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表明了在教學設計時,我們還需要多考慮學生的心理,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在他們沾沾自喜的時候,不忘來一下激疑生趣;在他們探索成功的時候,不忘來一次表揚獎勵;在他們迷茫無助的時候,不忘進行鼓舞指導。
用愉快的情景,讓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例如,字母能表示什么?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
(1)搭2個正方形需要__根火柴,搭3個正方形需要__根火柴棒。
(2)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樣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的正方形的個數,那么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與同伴進行交流。
問題入口寬、難度小,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能獲得一定的成功體驗;后續問題難度漸次增大,部分學生可以解決,多數學生需要合作交流或操作方可解決。合作學習能豐富每個個體的經驗,大大增強對同伴的尊重,利用集體的力量能解決一些較難的問題或完成一些大型課題的研究,使他們的觀點發生碰撞,造就開闊的視野與坦蕩的胸懷。
數學學習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要能從中獲得發展。作為有情感的學生,他們都有被關注、被愛、被關心、被依賴、被注意、被尊重、被信任、被同情的需要。他們都需要滿足感、成就感、充實感、重要感、榮譽感、親近感、合作感。因此,教師應研究學生的情感需求,激發學生不斷超越的學習心理。
4.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主動性
不同的家庭能培養出不同個性的孩子,有的張揚,有的內向,有的勤奮,有的懶散,當他們組合成一個班集體的時候,作為任課老師,我們需要去了解每位學生的優點與缺點,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我也嘗試著利用學生的個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力爭揚其長避其短。
教學中,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現狀,四人一組,每組優、良、中、差各一名,分類編組,分類指導。分層設計教學過程:一節課中,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合”,即統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也有分組教學,“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把自學、合作學習以及個別的指導相結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困生采取鼓勵性評價,肯定他們身上的點滴進步。對中等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指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對優等生采取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在測試中,學困生做基本達標題,中等生加試綜合題,優等生做綜合拓展題。分層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質疑,思維互補,這樣,每個人都有收獲,能真正實現不同學生在數學上的不同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睂W生是生活中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個性不同的人。愉快和諧的情景是教學設計的依據,是順利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深入研究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并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找到一條最適合自身學習的路,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吳子健.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N].新聞晨報:上海,2010(1026).
[2]鄒琴.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3]李志專.中學教師課堂情感教學技能的實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周曉瑜,女,1981年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課堂信息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