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斌
摘 要:由于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政策制度、民族差異等因素影響,德宏州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梯度差異。這種梯度差距因素,也綜合折射到農村土地流轉上,從而不同縣市土地流轉速度、流轉方式、農戶流轉行為存在明顯差異。運用主成分分析,剖析影響農地流轉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非農產業發展、建立農地規范有序流轉機制、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等推動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關鍵詞:農地流轉;區域差異;影響因素;主成分分析;德宏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24-06
由于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政策制度、民族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德宏州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梯度差異。這種梯度差距因素,也綜合折射到農村土地流轉上,從而不同縣市土地流轉規模、流轉速度、流轉方式和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形成明顯差異。基于實地調查數據,剖析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運用主成分與因子分析方法對影響農地流轉主要因素進行定量分析。結合實際,提出加快德宏州農地流轉步伐,促進農地規模經營,提高農地使用效率,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
(一)土地流轉速度日益加快
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數量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規模呈上升趨勢,土地流轉速度日趨加快。2013年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39 808畝,土地流轉率達8.76%,比2006年增長6.05個百分點。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域之間土地流轉速度和規模有差異。總體而言,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力轉移力度較大的縣市,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較快,土地流轉率較高。2011—2013年間,國家級貧困縣梁河,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土地流轉速度較快,土地流轉率從2010年的7.03%上升至2011年的13.70%、2012年的16.29 %、2013年的10.65%;瑞麗市由于城鎮化速度較快,且受瑞麗重點開放開發試驗區建設的推動,2013年土地流轉率達到18.58%;州府所在地芒市2011年、2012年分別達到12.56%和10.63%。而盈江縣受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土地流轉速度趨緩,土地流轉率從2010年的14.64%下降至5.4%,減少了9.24個百分點(見表1)。
(二)土地流轉形式以轉包、出租為主
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方式靈活多樣,以轉包、出租為主,2013年兩種形式的流轉面積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90.14%,比2010年提高了9.54個百分點。從區域范圍看,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形式縣域間有差異。2010年盈江縣、梁河縣土地轉包占土地流轉總量的比重超過40%,而隴川只達到10.76%,芒市只達到13.8%;瑞麗市、芒市出租的比重分別達到75.12%和82.84%。2013年,全州土地轉包占土地流轉總量的比重為17.88%,出租的比重達到72.15%;盈江縣、瑞麗市出租的比重分別達到97.88%和87.9%(見表2)。這充分說明了轉包、出租形式是德宏州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2010年以來,德宏州加強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切實保護農民享受合法土地權益,各縣市創新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探索嘗試土地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轉新模式。2013年末,以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實現13 785畝的農村土地流轉,約占德宏州土地流轉總面積的9.86%。
(三)土地流轉主體漸趨多元化
德宏州農村土地流出方多為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或勞動力較少家庭,因無法保證農地正常生產而流轉;而土地流入方多為有技術、有積蓄的返鄉就業者,有強烈意愿從事農業種植的企業或農技專家。農村土地流轉由初期農戶之間的相互流轉逐步發展到向有實力的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投資主體流轉。統計顯示,農戶自發流轉仍是目前德宏州土地流轉的主流。2013年流轉土地流入農業領域的占86.67%,比2010年增長了2.45個百分點。其中,流入農戶占65.41%,流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占21.26%,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4.41個百分點和增加6.86個百分點(見表3)。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域土地流轉去向有差異。瑞麗市、芒市、隴川縣土地流入專業合作社和企業的速度加快、比重增大,位居第一、二、三位,分別占土地流入總量的31.23%、28.55%、22.41%;而梁河、盈江兩縣土地流入仍以專業農戶為主,分別占土地流入總量的98.52%、84.24%。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的基層農技服務人員,參與種植咖啡、煙草、石斛等經濟作物,或從事蛋禽、水牛等生態養殖產業化經營,對農村大宗土地需求增多,加快了農村土地的流轉速度,提高了土地流轉的集聚程度。
(四)土地流轉規范化程度不高
統計顯示,2013年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簽訂流轉合同18 873份,流轉合同面積96 537畝,占流轉面積的69.05%,比2010年增長7.59個百分點,這說明了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的組織化程度在不斷改進。從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程度看,有相當部分的農戶采取口頭協議進行土地流轉,2010—2013年間,以口頭協議形式實現土地流轉的合同份數,分別為7 270份、7 359份、10 710份、10 703份,分別占當年耕地流轉合同的53.73%、38.41%、59.58%、57.63%。這反映出以親戚、熟人為主的口頭協議,仍是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調查發現,農戶傾向選擇自由流轉形式,這體現了農戶自身的經濟合理性,也反映了農民有較強的自立意識和競爭意識。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域農戶間土地流轉隨意性大,易產生矛盾糾紛。 2013年除隴川縣有組織地實施土地流轉,99.69%的流轉訂立了規范化的書面協議。梁河、瑞麗、芒市、盈江四縣(市),以口頭協議達成的土地流轉,分別占90.72%、51.16%、44.78%、42.7%(見表4)。這也充分反映出,以口頭協議為主的農地流轉模式,在德宏各縣市農村仍占有較大比重。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農民對農地流轉政策了解少,流轉風險意識較低,農戶參與農地流轉行為不規范。而農地自由流轉具有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土地糾紛,最終影響土地流轉整體效益,因此,政府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導是有必要的。endprint
(五)土地流轉用途以種糧為主
德宏州流轉土地用于種植糧食、甘蔗、茶葉、咖啡、堅果、檸檬等作物,土地流轉用途由單一、傳統性種植向多樣、經濟型種植轉變。2013年流轉用于種糧面積63 354畝、用于效益農業生產76 454畝,分別占土地流轉面積的45.32%、54.68%。與2010年相比,流轉用于種糧的面積減少了12 485畝,下降了15.74個百分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市土地流轉用途差異大。縣域間對比看,2013年,盈江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61.38%,梁河縣流轉土地用于效益農業生產達92.31%。時間序列縱向看,2013年,瑞麗市、隴川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40.95%、44.22%,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了53.35%、48.83%(見下頁表5)。
總之,由于受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產業布局、人口流動等諸多因素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小、流轉速度較低。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地流轉也日益活躍。農村土地流轉方式逐漸多樣化,流轉區域和范圍逐漸擴大化,流轉速度和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依據實地調查數據,選取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差異的主要因素,即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戶均勞動力(x5)、勞均耕地占有數量(x6)、勞動力轉移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農民人均純收入(x9)、種植業所得占農戶收益比重(x10)等十大指標。
(二)因子分析
運用SPSS軟件,對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及主成份貢獻率。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五個公因子,五個主成分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86.39%,能夠較好反映10大指標的信息,符合分析要求(見表6)。
為進一步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獲取主成分載荷矩陣(見表7)。
農戶是農地流轉中主要的土地供給者,他們的意愿和行為直接影響農地使用與流轉。根據旋轉因子載荷估計值可知,第1主成分中的變量“農業人口總數(X5)”、“勞均耕地占有(X6)”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民資源稟賦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2主成分中的變量“種植業所得占農林牧所得比重(X10)”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業生產結構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3主成分中的變量“轉移勞動力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4主成分中的變量“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土地流轉形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5主成分中的變量“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效益(X9)”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規模經營效益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
(三)影響因素分析
1.農民資源稟賦
第1主成分的貢獻率最大,達42.58%,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農戶占有土地數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最大,是第一主控因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越高的地區,土地流轉率也相對較高。特別是掌握較高農業技術與經營經驗的農民,在同等生產要素投入下,能夠獲取較高的農業收益,愿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要求土地流轉的愿望較強烈;而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周期長、非農收入穩定,無力兼顧農業生產,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戶希望流出土地,獲取較高的土地效益。
2.農業生產結構
第2主成分的貢獻率達21.517%,農業生產結構尤其是種植業收入比重,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較大,是第二主控因素。農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則農戶對承包地的依賴性越強。尤其是種植業比重越大的地區,土地流轉率相對較低。這說明在種植業比重較大的地區,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戶生產經營的重要載體,是農戶生存發展的“命根子”,是不會輕易流轉的。
3.非農產業發展水平
第3主成分的貢獻率達13.769%,農村二三產業收入占比、農民向外轉移能力等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因素,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是第三主控因素。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越快的地區,農戶家庭收入所得中第一產業收入的比重較低,農民對土地經營的重視程度就較低,土地流轉速度就較快。非農產業發展快,也意味著非農就業機會增多,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速度加快,家庭非農收入比重增加。伴隨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思想觀念、就業意識的轉變,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最終促進農村土地流轉。
4.土地流轉形式和規模經營效應
第4主成分、第5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682%、2.845%,土地流轉規模、專業經營組織個數,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農村土地經濟效益越好的地區,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越高,土地流轉速度就越快。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種養大戶越多,意味著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多元化,土地流轉需求越旺盛,農民獲取的土地經濟效益越高,最終推動地區土地流轉速度。
三、推動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對策
(一)加快非農產業發展
加大發展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通過給予農民新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改變農戶兼業現象,促進農地的使用權流轉。首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立足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和批發銷售等,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序引導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旅游、餐飲、娛樂、商貿、物流等服務行業。其次,完善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機制。積極培育農村勞務中介組織,提供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信息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促進更多農民外出務工。政府要重視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工作,將重點產業發展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吸引當地勞動力就業。制訂農村人力資源生存就業規劃,實施企業興建辦廠與安置農業富余勞動力同步,鼓勵企業下鄉設廠招工,按安置本地農村勞動力指標,給予工商、稅務等相應稅費減免。此外,抓住國家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契機,引導農民到城鎮居住就業,逐步擺脫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系,為農村土地長期持續流轉奠定基礎。
(二)建立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機制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保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利益。首先,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任意侵害。堅持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進一步放開處置權、抵押權和轉讓權,探索建立縣鄉信托土地流轉制度,提升農民承包地流轉率。其次,加強土地流轉管理與服務。設立土地流轉公共交易平臺,保證交易的公開與透明,提升農民土地增值空間。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農民以入股、出租、轉讓、互換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加強農地流轉受讓方的管理。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程序,提供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服務,規范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依法訂立書面流轉合同,明確流轉主體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完善流轉合同要素,監督流轉合同履約兌現。最后,建立土地流轉激勵保障機制。設立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培育和獎勵帶動流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
(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林牧漁業均衡發展,推動農地資源有效配置,實現農村土地由分散經營向連片種植、集約經營發展,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實行連片種植和規范化經營。鼓勵傳統精耕細作與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相輔相成,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民收入結構。首先,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通過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升土地經濟效益,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其次,加強農業科(下轉48頁)(上接28頁)技的應用推廣。緊緊圍繞優勢農產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努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最后,堅持涉農項目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堅持農業綜合開發、扶貧工程、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與農地流轉的緊密結合,形成涉農項目跟著土地流轉走、基礎設施圍繞產業基地建的格局,更好發揮涉農項目效益。此外,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堅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統一規劃,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加專業合作社,集中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經營,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endprint
(五)土地流轉用途以種糧為主
德宏州流轉土地用于種植糧食、甘蔗、茶葉、咖啡、堅果、檸檬等作物,土地流轉用途由單一、傳統性種植向多樣、經濟型種植轉變。2013年流轉用于種糧面積63 354畝、用于效益農業生產76 454畝,分別占土地流轉面積的45.32%、54.68%。與2010年相比,流轉用于種糧的面積減少了12 485畝,下降了15.74個百分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市土地流轉用途差異大。縣域間對比看,2013年,盈江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61.38%,梁河縣流轉土地用于效益農業生產達92.31%。時間序列縱向看,2013年,瑞麗市、隴川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40.95%、44.22%,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了53.35%、48.83%(見下頁表5)。
總之,由于受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產業布局、人口流動等諸多因素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小、流轉速度較低。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地流轉也日益活躍。農村土地流轉方式逐漸多樣化,流轉區域和范圍逐漸擴大化,流轉速度和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依據實地調查數據,選取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差異的主要因素,即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戶均勞動力(x5)、勞均耕地占有數量(x6)、勞動力轉移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農民人均純收入(x9)、種植業所得占農戶收益比重(x10)等十大指標。
(二)因子分析
運用SPSS軟件,對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及主成份貢獻率。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五個公因子,五個主成分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86.39%,能夠較好反映10大指標的信息,符合分析要求(見表6)。
為進一步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獲取主成分載荷矩陣(見表7)。
農戶是農地流轉中主要的土地供給者,他們的意愿和行為直接影響農地使用與流轉。根據旋轉因子載荷估計值可知,第1主成分中的變量“農業人口總數(X5)”、“勞均耕地占有(X6)”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民資源稟賦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2主成分中的變量“種植業所得占農林牧所得比重(X10)”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業生產結構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3主成分中的變量“轉移勞動力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4主成分中的變量“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土地流轉形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5主成分中的變量“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效益(X9)”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規模經營效益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
(三)影響因素分析
1.農民資源稟賦
第1主成分的貢獻率最大,達42.58%,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農戶占有土地數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最大,是第一主控因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越高的地區,土地流轉率也相對較高。特別是掌握較高農業技術與經營經驗的農民,在同等生產要素投入下,能夠獲取較高的農業收益,愿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要求土地流轉的愿望較強烈;而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周期長、非農收入穩定,無力兼顧農業生產,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戶希望流出土地,獲取較高的土地效益。
2.農業生產結構
第2主成分的貢獻率達21.517%,農業生產結構尤其是種植業收入比重,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較大,是第二主控因素。農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則農戶對承包地的依賴性越強。尤其是種植業比重越大的地區,土地流轉率相對較低。這說明在種植業比重較大的地區,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戶生產經營的重要載體,是農戶生存發展的“命根子”,是不會輕易流轉的。
3.非農產業發展水平
第3主成分的貢獻率達13.769%,農村二三產業收入占比、農民向外轉移能力等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因素,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是第三主控因素。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越快的地區,農戶家庭收入所得中第一產業收入的比重較低,農民對土地經營的重視程度就較低,土地流轉速度就較快。非農產業發展快,也意味著非農就業機會增多,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速度加快,家庭非農收入比重增加。伴隨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思想觀念、就業意識的轉變,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最終促進農村土地流轉。
4.土地流轉形式和規模經營效應
第4主成分、第5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682%、2.845%,土地流轉規模、專業經營組織個數,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農村土地經濟效益越好的地區,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越高,土地流轉速度就越快。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種養大戶越多,意味著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多元化,土地流轉需求越旺盛,農民獲取的土地經濟效益越高,最終推動地區土地流轉速度。
三、推動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對策
(一)加快非農產業發展
加大發展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通過給予農民新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改變農戶兼業現象,促進農地的使用權流轉。首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立足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和批發銷售等,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序引導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旅游、餐飲、娛樂、商貿、物流等服務行業。其次,完善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機制。積極培育農村勞務中介組織,提供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信息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促進更多農民外出務工。政府要重視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工作,將重點產業發展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吸引當地勞動力就業。制訂農村人力資源生存就業規劃,實施企業興建辦廠與安置農業富余勞動力同步,鼓勵企業下鄉設廠招工,按安置本地農村勞動力指標,給予工商、稅務等相應稅費減免。此外,抓住國家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契機,引導農民到城鎮居住就業,逐步擺脫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系,為農村土地長期持續流轉奠定基礎。
(二)建立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機制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保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利益。首先,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任意侵害。堅持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進一步放開處置權、抵押權和轉讓權,探索建立縣鄉信托土地流轉制度,提升農民承包地流轉率。其次,加強土地流轉管理與服務。設立土地流轉公共交易平臺,保證交易的公開與透明,提升農民土地增值空間。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農民以入股、出租、轉讓、互換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加強農地流轉受讓方的管理。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程序,提供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服務,規范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依法訂立書面流轉合同,明確流轉主體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完善流轉合同要素,監督流轉合同履約兌現。最后,建立土地流轉激勵保障機制。設立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培育和獎勵帶動流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
(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林牧漁業均衡發展,推動農地資源有效配置,實現農村土地由分散經營向連片種植、集約經營發展,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實行連片種植和規范化經營。鼓勵傳統精耕細作與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相輔相成,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民收入結構。首先,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通過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升土地經濟效益,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其次,加強農業科(下轉48頁)(上接28頁)技的應用推廣。緊緊圍繞優勢農產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努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最后,堅持涉農項目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堅持農業綜合開發、扶貧工程、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與農地流轉的緊密結合,形成涉農項目跟著土地流轉走、基礎設施圍繞產業基地建的格局,更好發揮涉農項目效益。此外,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堅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統一規劃,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加專業合作社,集中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經營,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endprint
(五)土地流轉用途以種糧為主
德宏州流轉土地用于種植糧食、甘蔗、茶葉、咖啡、堅果、檸檬等作物,土地流轉用途由單一、傳統性種植向多樣、經濟型種植轉變。2013年流轉用于種糧面積63 354畝、用于效益農業生產76 454畝,分別占土地流轉面積的45.32%、54.68%。與2010年相比,流轉用于種糧的面積減少了12 485畝,下降了15.74個百分點。區域范圍看,德宏州縣市土地流轉用途差異大。縣域間對比看,2013年,盈江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61.38%,梁河縣流轉土地用于效益農業生產達92.31%。時間序列縱向看,2013年,瑞麗市、隴川縣流轉土地用于種糧達40.95%、44.22%,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了53.35%、48.83%(見下頁表5)。
總之,由于受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產業布局、人口流動等諸多因素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小、流轉速度較低。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地流轉也日益活躍。農村土地流轉方式逐漸多樣化,流轉區域和范圍逐漸擴大化,流轉速度和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依據實地調查數據,選取影響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差異的主要因素,即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戶均勞動力(x5)、勞均耕地占有數量(x6)、勞動力轉移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農民人均純收入(x9)、種植業所得占農戶收益比重(x10)等十大指標。
(二)因子分析
運用SPSS軟件,對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及主成份貢獻率。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五個公因子,五個主成分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86.39%,能夠較好反映10大指標的信息,符合分析要求(見表6)。
為進一步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公因子采取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獲取主成分載荷矩陣(見表7)。
農戶是農地流轉中主要的土地供給者,他們的意愿和行為直接影響農地使用與流轉。根據旋轉因子載荷估計值可知,第1主成分中的變量“農業人口總數(X5)”、“勞均耕地占有(X6)”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民資源稟賦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2主成分中的變量“種植業所得占農林牧所得比重(X10)”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農業生產結構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3主成分中的變量“轉移勞動力數量(X7)”、“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X8)”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4主成分中的變量“土地流轉面積(X1)”、“轉包面積(X2)”、“出租面積(X3)”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土地流轉形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第5主成分中的變量“規模經營組織個數(X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效益(X9)”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規模經營效益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
(三)影響因素分析
1.農民資源稟賦
第1主成分的貢獻率最大,達42.58%,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農戶占有土地數量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最大,是第一主控因素。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越高的地區,土地流轉率也相對較高。特別是掌握較高農業技術與經營經驗的農民,在同等生產要素投入下,能夠獲取較高的農業收益,愿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要求土地流轉的愿望較強烈;而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周期長、非農收入穩定,無力兼顧農業生產,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戶希望流出土地,獲取較高的土地效益。
2.農業生產結構
第2主成分的貢獻率達21.517%,農業生產結構尤其是種植業收入比重,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影響較大,是第二主控因素。農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則農戶對承包地的依賴性越強。尤其是種植業比重越大的地區,土地流轉率相對較低。這說明在種植業比重較大的地區,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戶生產經營的重要載體,是農戶生存發展的“命根子”,是不會輕易流轉的。
3.非農產業發展水平
第3主成分的貢獻率達13.769%,農村二三產業收入占比、農民向外轉移能力等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因素,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是第三主控因素。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越快的地區,農戶家庭收入所得中第一產業收入的比重較低,農民對土地經營的重視程度就較低,土地流轉速度就較快。非農產業發展快,也意味著非農就業機會增多,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速度加快,家庭非農收入比重增加。伴隨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思想觀念、就業意識的轉變,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最終促進農村土地流轉。
4.土地流轉形式和規模經營效應
第4主成分、第5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682%、2.845%,土地流轉規模、專業經營組織個數,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農村土地經濟效益越好的地區,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越高,土地流轉速度就越快。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種養大戶越多,意味著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多元化,土地流轉需求越旺盛,農民獲取的土地經濟效益越高,最終推動地區土地流轉速度。
三、推動德宏州農村土地流轉對策
(一)加快非農產業發展
加大發展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通過給予農民新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改變農戶兼業現象,促進農地的使用權流轉。首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立足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運和批發銷售等,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序引導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旅游、餐飲、娛樂、商貿、物流等服務行業。其次,完善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機制。積極培育農村勞務中介組織,提供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信息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促進更多農民外出務工。政府要重視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工作,將重點產業發展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吸引當地勞動力就業。制訂農村人力資源生存就業規劃,實施企業興建辦廠與安置農業富余勞動力同步,鼓勵企業下鄉設廠招工,按安置本地農村勞動力指標,給予工商、稅務等相應稅費減免。此外,抓住國家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契機,引導農民到城鎮居住就業,逐步擺脫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系,為農村土地長期持續流轉奠定基礎。
(二)建立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機制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保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利益。首先,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任意侵害。堅持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進一步放開處置權、抵押權和轉讓權,探索建立縣鄉信托土地流轉制度,提升農民承包地流轉率。其次,加強土地流轉管理與服務。設立土地流轉公共交易平臺,保證交易的公開與透明,提升農民土地增值空間。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農民以入股、出租、轉讓、互換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加強農地流轉受讓方的管理。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程序,提供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服務,規范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依法訂立書面流轉合同,明確流轉主體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完善流轉合同要素,監督流轉合同履約兌現。最后,建立土地流轉激勵保障機制。設立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培育和獎勵帶動流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
(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林牧漁業均衡發展,推動農地資源有效配置,實現農村土地由分散經營向連片種植、集約經營發展,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實行連片種植和規范化經營。鼓勵傳統精耕細作與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相輔相成,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民收入結構。首先,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通過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升土地經濟效益,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其次,加強農業科(下轉48頁)(上接28頁)技的應用推廣。緊緊圍繞優勢農產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努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最后,堅持涉農項目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堅持農業綜合開發、扶貧工程、新農村建設等項目與農地流轉的緊密結合,形成涉農項目跟著土地流轉走、基礎設施圍繞產業基地建的格局,更好發揮涉農項目效益。此外,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堅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統一規劃,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加專業合作社,集中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經營,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