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摘 要: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是在市場機制自發對資源實施配置基礎上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FDI對受資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研究發現,FDI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可概括為三條:一是由投資結構提升而產生的直接作用機制;二是由技術進步產生的動力作用機制;三是由其他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的經濟效應而產生的間接作用機制。
關鍵詞:FDI;產業結構升級;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039-04
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動因主要包括需求因素、供給因素和技術因素,外在動因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產業轉移。FDI作為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外在動因變量之一,必然通過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動因變量的影響而發生作用。基于這種邏輯,FDI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可概括為三條:一是由投資結構提升而產生的直接作用機制;二是由技術進步產生的動力作用機制;三是由其他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的經濟效應而產生的間接作用機制。
一、FDI促進東道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作用機制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起點是投資結構
從實體系統和生產供給的角度考察,產業結構可以被視作一個資源轉換器,即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通過產業結構的有效運轉,不斷地生產出產品和勞務,來滿足社會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結構就是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結構、生產能力結構和產出結構的總和(見圖1)。資源配置結構是各產業生產能力形成的起點和基礎,生產能力結構作為資源配置的結構存量,只是反映了這種配置的結果,而產出結構作為產業結構的生產結果形式,取決于資源配置結構和生產能力結構。因此,產業結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其演進的實質就在于其轉換方式的改進和轉換能力的提高。
由此,調控產業結構必須把資源配置作為首要作用點。所謂產業間資源配置結構是從投入形態來看的產業結構,即勞動力、資金、技術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間的配置關系,這是生產過程的第一步。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以貨幣投向為導向,貨幣流代表著資源流,因此,投資結構反映著動態的資源配置結構。特定產業結構中的資源配置情況,是由前一時期投資結構所決定的。因此,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一般表現為投資的結果。從投資結構入手改變產業間的資源配置,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龍頭。
投資結構決定了資源向不同產業部門的分配量與再分配量,因而對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產生影響:不同方向的投資可以創造新的投資需求、形成新的產業以及改造現有的產業結構;對部分產業以不同比例投資,可以推動這些產業以更快的速度擴張,從而影響現有的產業結構;對全部產業以不同比例投資,可以對產業發展程度產生影響,導致現有產業結構的變化。
(二)FDI通過投資結構的提高和改善,促進了東道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FDI對東道國投資結構的提高和改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東道國資產質量的改善。首先,跨國投資更高的技術含量、對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的大規模投向以及跨國投資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較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嚴格的資金預算約束使得FDI可以新設企業的方式形成高質量的新增資產。其次,包含資金、觀念、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絡的“一攬子創造性投資”使得FDI可通過對東道國企業的兼并收購將低質量的資產存量變成高質量的資產存量。最后,跨國公司在向東道國企業購買零部件和原材料時可能提供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援助,使得FDI還可以提升東道國關聯產業存量資本和新形成資本的質量。
二、FDI促進東道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
(一)科學技術是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動力
庫茲涅茨在其著作中指出,“雖然某些時代創新在很大程度屬于技術性的,但利用創新帶來的增長潛力常常需要許多社會創造——改變組織方式以誘導人們在經濟活動方面合作與參與”。在科學發展基礎上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轉換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演進的主要動力,產業結構的轉變是技術進步的外在表現。
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影響機制在于:
第一,使產業結構推陳出新。技術進步促進社會分工深化,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又加速了老產業的衰退過程。隨著新老產業交替的完成,就導致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第二,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提高了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投入的質量,從而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顯著降低。由于各產業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在產業部門間出現了“生產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長”的現象。正是這種生產率上升率的差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動及其高級化。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工業比農業、重工業比輕工業、加工工業比原材料工業,在生產率上升率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因而后者也都比前者獲得了更快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過程。
第三,對整個結構的波及影響。技術進步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它的作用是從個別或一組產業入手,進而波及到整個產業結構。其波及效應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技術進步的產業間轉移。新興技術的橫向轉移和各產業內部技術縱向進步相結合,就能使產業結構在整體上實現全方位的技術進步。(2)產業間投入產出關聯的變化。任何一個產業的技術變化,都會改變產業間技術關聯,使某些產業的中間需求和中間投入率發生變化,從而改變產業間供求關聯。(3)通過需求結構的變化影響產業結構的演進。一個產業(或一組產業)的技術進步及在此基礎上規模經濟性的提高,常常可以使該產業產品成本大大下降,從而降低其市場售價,這樣實際上便提高了一定時期特定貨幣量的社會購買力,從而造成對其他產業的新需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FDI技術轉移與溢出效應是促進東道國技術進步的重要渠道endprint
1.FDI是東道國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
一國實現技術進步有兩種基本途徑:內源性技術進步和外源性技術進步。前者是指國內自主創新、自主開發技術,后者是指通過技術轉移實現的技術進步(如圖2所示)。由于技術發展的不平衡性,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很難完全采用某一單獨的路徑來實現技術進步。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更多以第二條路徑為主來實現技術進步。從先進國家直接引進技術和經驗不僅可以大大縮短研發時間、節約資源投入、避免重復研發,而且可以縮短甚至跳躍性地縮小與先進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獲得技術的超常規發展。此外,從世界技術發展的現實來看,技術創新周期日益加快,進一步推動國際技術轉移速度加快,這也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積極利用外部資源。
一般而論,FDI和非FDI(主要是國際貿易)都是國際技術轉移的重要渠道。由于技術資產具有“共用品”的外部經濟特征,其追加服務并不因此增加成本,這類資產的市場相當不完全。這種不完全既是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致,更是由于市場不可能像處理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品的生產和交易那樣,有效處理具有不確定性、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特征的技術、知識和組織技能等資產的生產和交易。技術知識交易的困難性源自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一方面,技術潛在的購買方不可能在交易過程中擁有潛在技術賣方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潛在的技術賣方也無法準確預測技術購買方在擁有一定技術后能否對技術進行有效的保護。因而FDI可以通過內部市場機制而繞過外部市場的不完全,從而成為國際技術轉移眾多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
2.FDI影響東道國技術進步的主要渠道:技術外溢
所謂技術溢出,是一種外部性,指由跨國公司的FDI資本自身所包含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人力資本和R&D投入等因素通過各種渠道形成了技術的非自愿擴散,帶來東道國技術進步和生產力增長,而跨國公司的子公司無法獲取全部受益的情形。技術外溢是跨國公司在非自愿或無意識狀態下出現的向東道國轉移技術的現象。一般而言,FDI技術外溢的基本途徑包括示范-模仿效應、競爭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人力資本流動效應。
(1)示范—模仿效應(Demonstration—Imitation Effect)
示范—模仿效應,又稱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Kokko,1990)。由于外資企業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這不僅包括外企帶來的新設備、新產品或新的加工方法,也包括科學的產品選擇模式、銷售策略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術,通過學習,模仿進而改造創新,本地企業得以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Findlay,1978;Das,1987)。
(2)競爭效應(Competition Effect)
競爭效應是指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在市場上的相互競爭對東道國技術水平的影響。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勢必對當地企業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對此,當地企業以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取得技術優勢,提高技術水平來積極反應。除了引起產業內競爭結構的變化,跨國公司的進入還會引入相關產業的企業競爭,特別是加劇當地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的相互競爭。此外,FDI還有助于促使東道國低效率乃至無效率的當地企業的破產或轉型,釋放部分資源用于更有效的渠道,如將資源轉向擁有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或有效的新市場進入者(國內和國外),或用于經濟的其他產業。
(3) 產業關聯效應(Industry Linkage Effect)
產業關聯效應是通過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與當地供應商和客戶等之間的聯系所產生的,一般可分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東道國的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前后向關聯的過程中,通過技術、管理與信息等要素的流動,獲得跨國公司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
(4)人力資本流動效應(Human Capital Flowing Effect)
人力資本流動效應是指在跨國公司就職并受過培訓的雇員向本地企業流動,或者建立自己的企業獨立經營時而產生的技術和知識的溢出效應。
3.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建立研發機構成為FDI技術轉移與溢出的新渠道
與單純的直接投資方式相比較,跨國公司R&D活動的國際化布局,不僅可以為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東道國)帶來了更廣泛、更迅速的技術輸入效應,還可能形成更多的技術外溢效應,進而對東道國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首先,跨國公司的R&D活動會直接帶來科技資源、R&D 技能和科技人員等國外技術資源的流入;其次,跨國公司海外R&D分支機構通過對相關產品進行調整性研發或者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所進行的應用技術研究可以使跨國公司的產品和內部轉移的技術更適合東道國的條件;第三,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研發機構通過雇傭并培訓當地人員,可能產生人力資本外溢效應;第四,跨國公司與東道國大學以及科研機構廣泛的研發合作,將促進先進科研技術、信息、“訣竅”(know—how)的擴散;第五,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對本土企業和科研機構具有示范作用;最后,跨國公司中央實驗室和其海外R&D分支機構間,技術和知識是相互流動的,這種相互作用將使東道國研究與開發活動長期受益。
(三)FDI促進東道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間接作用機制
1.FDI對東道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
(1)資本形成效應
首先,FDI可以增加東道國的資本存量。以新建方式注入的FDI既可以增加東道國的儲蓄,又可增加其投資;以并購方式進入的FDI通常能提高被并購企業的生產能力,使東道國的資本存量獲益。其次,無論是綠地投資還是并購投資,由于東道國投資條件的改善和投資政策的自由化、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變化或海外投資中所必須的中間產品在當地無法得到滿意供給時,將會引起跨國公司或其合作伙伴的后續性追加投資,這將有助于增加東道國的資本存量。再次,由于外國資本的注入通常需要一定的東道國資金配套,因此跨國企業可通過為東道國當地資本市場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而動員當地儲蓄,成為引發國內投資的催化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