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電子支付與金融業相結合的一種新生服務模式創新,改變了傳統的消費習慣和支付方式,對金融創新乃至經濟運行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進行界定,分析互聯網金融的利弊以及對傳統金融業務的沖擊,進而提出商業銀行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風險;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115-02
2013 年,互聯網大鱷百度、京東、蘇寧電商紛紛進軍互聯網金融,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分別成立互聯網金融中心,互聯網金融發展進入熱潮化。截至2013年底,全國范圍內活躍的 P2P 網絡借貸平臺已超過350家,累計交易額超過600億元。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背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投資陷阱與詐騙等亂象叢生,嚴重擾亂了中國金融市場秩序。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和業務創新要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界定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生事物,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認識,國內外學者和金融界人士的認識也各有不同,較為集中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二個方面。
(一)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的數字化延伸
謝平和鄒傳偉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科技,將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1]。隨后,謝平在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互聯網金融就是金融數據化[2]。其實,當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實質上表現為金融的互聯網和互聯網的金融兩個層面。金融的互聯網是傳統的金融機構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空間和物理網點的限制,實現業務全面升級,通過網絡提供多種金融服務;互聯網的金融則指原本與金融毫無關系的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外部力量正不可逆轉地開始通過互聯網作用于金融業,并導致金融業的生態發生巨大的變化[3]。由此也導致金融互聯網是否是新生業態之爭。
(二)互聯網金融是否是金融新生業態
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互聯網僅是工具和渠道,因此,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形成一種新的金融形態[4]。相反的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一種金融業務創新,是一種金融新生業態[5]。這種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具有融資、支付和交易中介等金融功能。這種金融新模式包括P2P(Peer-to-Peer)模式、互聯網支付模式(包括移動支付)、大眾籌資模式、金融產品互聯網銷售模式、互聯網貨幣與其他模式(互聯網金融還創造出金融搜索、網上 OTC 業務、基于交易歷史信用記錄的網上貸款等新模式)。
因此,本文比較認同網絡上流傳比較廣的解釋,即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來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是信息化、電子商務和金融創新發展的結果。它也是金融供需存在缺口以及渠道創新下的必然產物,它在支付渠道、理財渠道、投融資渠道、金融營銷渠道以及征信渠道實現了創新[6]。互聯網金融已成為傳統金融之外非常重要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是金融,是以創新的渠道發展金融業務,提供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沖擊和影響
由于互聯網金融還是一種新生業態,在對傳統金融業沖擊的同時,其發展還面臨著法律風險、信息風險、資金風險和監管風險,其影響程度需要高度關注。
(一)對傳統金融理念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將部分替代傳統金融機構物理網點的營銷方式和功能,引發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商業銀行進行基于互聯網的業務升級和轉型,推行“零售金融”、“網絡金融”、“民間金融”、“移動金融”等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克服原來只側重網上、手機銀行等業務,轉向提供集信息處理、金融服務與客戶體驗一體的綜合服務。這種通過移動支付、供應鏈金融和大數據服務營造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新生業態更多是對傳統金融服務理念的沖擊,并推動金融行業加快變革。
(二)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
在傳統金融模式下,經濟資源高度集中,信息處于封閉狀態,總的交易邊界是確定的。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市場的供求主體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樣化,交易標的無限放大,總的市場規模急劇擴大,創新活動的頻繁加速了市場邊界的外延擴張與內涵拓展。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革命性影響,將對傳統金融機構現行盈利模式、營銷模式、風控模式和組織模式帶來很大影響。互聯網金融動搖了金融中介存在的兩大基礎——信息不對稱與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通過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而達到市場主體直接交易的目的,交易成本的降低為金融“去中介化”提供了可能。這勢必壓縮傳統金融機構的生存空間和存在基礎,加速金融交易“脫媒”趨勢。
(三)加快金融服務創新和利率市場化進程
互聯網金融顛覆了傳統金融的“貴族”特性,催生了“自下而上”的金融內生化與平民化力量,成為推進普惠金融的最佳途徑之一。普惠金融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倡導的金融服務模式,中國政府也明確表示將推行普惠金融作為經濟改革的重要目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契合了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的大趨勢,從而能夠客觀地反映資本市場供求雙方的價格與風險偏好,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借貸雙方可以實現在資金額度、利率、期限、風險、還款方式以及擔保措施等方面的動態匹配,交易完全市場化、平民化,催生利率市場化改革。
(四)傳統金融風險更加暴露endprint
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6]:一是法律風險。目前對互聯網金融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一旦出現法律糾紛,交易雙方的權利都難以得到有效保護。二是信息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時代,各種信息在信息主體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已經被收集并作為一種默認的信息來源被使用。而一些互聯網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并不注重對客戶信息安全的保護,現有法律未對信息的合法合規流轉和使用進行規范。信息被泄漏、盜用和濫用的風險隱患增加,傳統信息風險被加大。三是資金風險。主要體現在資金收益受損的風險、期限錯配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以及擔保機制不健全引發的信用風險。四是信用違約、非法集資等傳統金融風險。據不完全統計,出現問題的P2P平臺,不少借款期限不到一周,甚至出現一天內還款的“秒標”,如“網贏天下”年化收益率最高達65%,并做了大量期限拆標業務,僅運營4個月就因資金鏈斷裂停業;號稱最大最安全網絡借貸平臺的“淘金貸”,上線僅一周就關閉,卷走80名投資者100萬元資金。
三、促進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在給金融交易服務帶來創新的同時,其所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必須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體系和應對之策。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立法
國家立法機關應加快修改目前的《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刑法》、《公司法》等法規中的部分法律條款,并出臺有關司法解釋,依法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行為,為互聯網金融創造寬松的法律環境。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新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互聯網金融中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為交易糾紛仲裁提供法律依據。
(二)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機制
從市場的準入、信息披露、風險評估三個層面入手。一是嚴把準入環節,要求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企業提出申報,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后方可正式營業。二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建立對資本充足率、流動性、交易系統的安全性、客戶資料的保密與隱私權的保護、電子交易記錄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信息資料進行獨立評估報告的備案制度。三是建立風險評估系統,建立能夠全面動態評價互聯網金融風險、實現分類監管的風險評估系統。設定預警評價指標,建立風險評價模型進行實時監管防控。
(三)健全信用體系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應建立多層次的信用評級體系,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逐步推出信用評級機制。在征信機構與網貸平臺之間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共享數據庫,建立起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統和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同時加快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打造互聯網金融生態鏈,保證地方金融發展的良好金融生態。
(四)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性建設
發揮各金融行業協會、小額信貸行業自律組織等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形成自律規范,明確業務性質、準入門檻、禁止性行為、信息披露要求等。英國在這方面要求比較嚴格,如P2P金融協會推行了十條行業自律條約,涉及最低資本金、儲戶與平臺資金賬戶分離、網絡安全等內容。
(五)加強金融同業和跨業合作
商業銀行應加強同業合作[7],推廣“柜面通”合作模式,利用客戶和系統的優勢,建設和共享同一聯盟電子商務平臺,彌補信息盲點;與此同時,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中發揮比較優勢。比如開發 P2P 平臺、電子小貸、銷售理財產品等,不斷提升業務創新能力和服務范圍,實現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
[2] 謝平.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和影響[R].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主題演講稿,2013.
[3] 李海峰.網絡融資——互聯網經濟下的新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4] 王念,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基礎與模式之辨[J].南方金融,2014,(4):2-9.
[5] 劉興.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運行邏輯及對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和挑戰[J].海南金融,2014,(5):57-60.
[6] 李東衛.互聯網金融:國際經驗、風險分析及監管[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4,(3):36-40.
[7] 宗良.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的策略選擇[J].國際金融,2014,(6):9-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