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妹 郭領燕 常淑鳳
摘 要:城鄉統籌發展下,農民工的定義與性質發生了一定變化,以往所采取的填鴨式、教授式教育已經無法滿足農民工教育需求,必須探尋新的、有效的教育培訓方法,提高農民工工作能力,解決其就業問題。本文從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入手,對該類農民工教育應該采取的教育新模式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職業教育 教育培訓 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a)-0233-01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是一個大問題,是農民工就業的阻礙,也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城鄉統籌政策實施以后,農民工性質隨之發生了改變,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明顯不同于傳統農民工,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也必然面臨改革。為了成功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保障其基本生活,筆者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新模式與新方法作詳細探析。內容如下。
1 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實際是指年齡在16~30歲,初中或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農村戶籍人群。他們多數都只接受過初中、高中教育,來自農村但又不愿意呆在農村工作,更愿意在城里務工,存在著典型的“三高一低”特點。“三高一低”指高教育、高期望值、高享受要求和低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一畢業就直接上崗工作,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崗位培訓,加之農民工現有的技能知、職業素質無法滿足崗位需求,往往導致農民工無法勝任工作,造成農民工就業率低,就業困難。新生代農民工是現代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若利用得好,將是城市建設、規劃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但由于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素質偏低,專業能力不強,導致其無法滿足市場人才需求,找不到工作,生活也失去了基本保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根本上促進城市發展,必須從農民工教育入手,利用職業教育培訓的方式,結合農民工特點,又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培訓,以提升其職業能力,解決其就業問題。
但要提及的是,以往所采取的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過于死板,無法發揮真正的效用,如果新教育模式要克服死板問題,必須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探尋多元化的、科學且適用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2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探討
2.1 校企合作培訓模式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就業問題,所以在探討教育培訓新模式時,培訓內容務必要以滿足市場人才需求為主,結合服務業、加工制造業等行業的用工要求,采取教育和培訓方式,切實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該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學校按照企業用工要求,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學生,將企業生產實際與學校教育內容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共享、雙贏互利。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具體實施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1)聯合開發教育培訓教材。
以企業用人要求為培訓目標,聯系企業生產實際,合理選擇或開發新教材。學校與企業在開展合作教育培訓時,需在教育前期對市場、對企業崗位需求做深入調查,明確好企業工作崗位的用人需求,然后依據用人需求來制定教育培訓知識點,并以此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教材。除了職業技能教育教材以外,學校還要結合農民工心理、生理特點,聯系農民工的生活實際,適當開發法律、衛生心理、社會交際等相關課程,選擇合適教材開展農民工公共知識教育,使其職業教育培訓課程變得更加豐富,為農民工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2)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
校企合作教育培訓模式在具體實施時要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要利用制度、隊伍、教育方法等方式切實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解決其就業難題。校企合作師資力量培養可采取以下三種措施:①建立一套實踐鍛煉制度,利用該制度來管理農民工,使其在實踐鍛煉中增強技能;②建設一支兼職教師隊伍,并利用兼職教師來開展教育,壯大學校的師資隊伍;③建立一套有關職業教育的理論制度,并利用該制度來管理教師,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升農民工的技能學習能力。
2.2 “3+1”綜合培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工工作形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業環境,職業教育培訓就成為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訴求的一種途徑。然而,什么形式的職業培訓更適合新生代農民工,更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值得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出“3+1”的培訓方式,即“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素質能力+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的綜合培訓方式。
基礎知識:以各崗位通用的理論課程為主,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禮儀溝通知識等。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崗位群開設本崗位的專業基本知識。專業基礎知識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
技術技能:根據不同崗位群的特點,以企業真實的生產流程制定不同的基本技能課程,采用現場指導和情景模擬的方式,突出崗位技能;也可采用實用技能培訓、短期技能培訓和崗前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同時應該重視在崗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技能的培訓。
2.3 分段式教學培訓
分段式教學培訓,實際是指利用農民工空閑時間對其進行教育培訓。這種教育培訓方式更能滿足農民工需求,既不影響農民工現有工作,又不會增加農民工壓力,能獲得很好的教育培訓效果。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有采用分段式教學模式來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
市場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其現在的生存狀況,非常愿意接受培訓,然而真正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民工甚少,出現了“高積極性低報名率”的現象,其中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尤其是已經上崗的農民工不愿意放棄工作來參加職業培訓,主要原因是培訓時間與工作時間沖突,其次是部分農民工在長時間從事一種崗位的工作以后,操作熟練漸生惰性,不愿參加培訓。因此,為了適應和配合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特點,提高他們對培訓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學培訓。
3 結語
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目的是為了面對市場,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使其具備與市場對口的專業技能,并提升其職業道德,更好的滿足市場和企業用人要求。在本篇文章中,筆者著重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新模式作了探析,提出了幾種實際、可行的新教育培訓方法,旨在促進農民工職業教育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有效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踔.近年來我國農民工繼續教育研究綜述[J].繼續教育研究,2011(8).
[2] 張佳,趙寶柱.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研究綜述[J].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3] 姜勝洪.當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學刊,2011(3).
[4] 一凡.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J].廣西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