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而精選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選取案例時,應遵循整體性、真實性、典型性、啟發性、時代性、適度性、專業性、動態性等原則。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正確處理理論與案例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案例教學與專題式教學相結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案例教學;選取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202-02
前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下文簡稱《原理》)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一樣,是大學本科生必修的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它通過系統的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原理》課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重要的理論組成部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整體性的講授,存在著政治性強、理論性強、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等特點,這對于追求實用、時尚、個性、新穎的90后甚至95后大學生來說,難免難以接受。如何提高《原理》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其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1],就成為《原理》課教師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具體實踐和自身的一些體會,認為在《原理》課教學中融入案例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倡導,起初被應用于工商管理、法學、醫學等教學領域,因其目的明確、真實可信、客觀生動、啟發性、參與性、針對性強等優勢,很快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教學領域。案例教學法又叫情景教學法或實例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引用已經發生的具體事例,組織學生對事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原理或思想觀點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情景,把真實的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案例,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否選取了恰當的案例,不僅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還影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本文結合《原理》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案例教學中案例選取的基本原則以及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原理》課程案例教學中案例選取的基本原則
《原理》課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不但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要緊緊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心理健康等,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對所選案例進行反復的推敲和打磨,檢驗其是否真實可信、邏輯是否嚴謹等等。總的說來,在選擇案例時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猶如一整塊“鋼鐵”,不是一個拼盤。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各自也是一個整體。因而,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要突顯整體性的原則,運用綜合案例讓學生分析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
2.真實性原則
教學中案例的選擇要來源于現實生活,它可以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一首詩、一句名人名言等,最好是大學生所關注的事情,這樣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反,一個虛構或杜撰的案例,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知。
3.典型性原則
典型性是指教師要緊密結合所講授的知識和教學目標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從而使案例很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選擇有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單單流于教學形式而隨意引入案例,反而會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學生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例如,在講授“聯系的普遍性”時,引入“唇亡齒寒”的故事,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聯系著”;在講授“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時,引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通過這個典型案例,學生很容易理解火和水、水和魚之間的聯系是直接聯系,而火和魚之間的聯系則是間接聯系;在講授“質量互變規律”時引入“舍罕王賞麥”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事物質的起點和前提,沒有定量分析就沒有對事物的精確把握”。在教學中引入這些典型案例,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也產生了學習興趣。
4.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是指教師選取的案例要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考、想象空間,學生通過此案例不僅能較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在講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時,可以引入“賭餅破家”的故事,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在這個故事中,“盜賊進屋”是主要矛盾,而“夫妻賭餅”是次要矛盾。進而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大學學習階段,學習仍然是第一要務,要正確處理學習、戀愛和兼職的關系。
5.時代性原則
恩格斯曾經明確地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2]。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做出的科學判斷,同時,馬克思主義又是發展著的理論,隨著時代和實踐不斷地向前發展,從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選取案例時,既要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斷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認識,又要讓大學生從當今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例如,在講授“黨的群眾路線”時,可以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除了向同學們簡要介紹黨的群眾路線的典范焦裕祿、任長霞、楊善洲等同志之外,可以引導同學們聯系我們身邊的典型人物,像好校長張偉同志、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霍清廉同志等等。
6.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是指教師選取的案例既要體現學科內涵,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時又不能過于抽象、枯燥,要做到難易適當、簡繁適宜。一方面,《原理》課程所選用的教學案例,如若理論含量不足,案例教學就難以達到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案例也不能過于抽象、復雜,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領域,否則學生無法對之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從而導致案例教學活動失敗。總之,選取的案例既要符合培養大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功能,又不能使《原理》課變得玄妙高深、枯燥乏味;既要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相關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7.專業性原則
專業性是指教師選取的案例要盡量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具體的專業之中,使案例具有專業特色。對于理工科背景的學生,要多選取自然科學方面的案例,而對于文科背景的學生,則要多選取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案例。例如,在講授“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順序上的變化引起量變”時,對于理工科同學,可以選用“甲醚和乙醇”、“金剛石和石墨”的案例;而對于文科同學,可以選用“田忌賽馬”、“音符的排列組合”等案例。《原理》課程教學中案例與專業相結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的學生的思維能力。
8.動態性原則
動態性是指教師可以運用視聽資料將案例表現出來,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視聽資料可以使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影像,平面的視角轉變成立體的界面,無聲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從而使教學內容更為直觀、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相關內容。例如,在講授“緒論”部分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視頻,使學生通過視頻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巨大魅力。
二、《原理》課程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
通過近幾年《原理》課程案例教學的具體實踐,筆者認為,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整個教學中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1.要正確處理理論與案例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時,為了使抽象的理論更易于讓學生接受,融入了案例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因為案例而忽視了理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必要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案例教學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具體運用。教師應該根據理論教學的具體內容精選合適的案例,使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中心,教師起到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做好選取案例、課前準備、組織學生圍繞案例進行討論、課堂總結這四個案例教學的環節。切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把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學生視覺上的震撼,與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實施案例教學時,為了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4.案例教學和專題式教學相結合
因專題化教學有助于化解《原理》課程教學中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教師知識結構單一與教學要求高的矛盾、專任教師少與教學班級多的矛盾,所以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得以實行。筆者認為,在《原理》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可以結合專題化教學,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濟.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增刊):2-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