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中
摘 要:從社會控制的視角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至今尚較為少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控制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自身的社會控制理論和因素所帶來的網絡社會控制,它的主要命題是意識形態的網絡控制。當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控制主要是通過正確的網絡教育理念、完善的網絡工作制度、貼切的網絡倫理道德和強有力的網絡監管這四個方面來實現。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控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0-0287-02
近年來網絡化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為重要的表征,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選擇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網絡化時代,有著許多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這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的豐富資源、快捷的傳遞速度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達成提供了諸多的可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也就成了傳統課堂、報紙、電視和廣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甚至成了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的意識形態教育,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一種針對網絡本身和網絡空間所流傳的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思想的疏解、批判和引導,與整體的社會控制是密不可分的,是屬于社會控制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控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7日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今后一段時間,黨和國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將中國從網絡大國的處境建設成為網絡強國地位。我們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強國,不僅包括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強有力的網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網絡意識形態的核心要素,就是屬于網絡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何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我們認為就其內涵和外延來說,三個層面的界定皆可統合在一起:“第一,是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是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是網絡自身的思想批判與引導。”“網絡環境”的限定詞,旨在說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在網絡空間中所進行的教育形式;“基于網絡”這個限定詞,則旨在說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塊,是一個特殊的新問題、新工具、新方法和新內容、新理念的相對獨立的教育對象;“網絡自身”意欲指出網絡本身也蘊含這意識形態特性,網絡技術這個事件本身是又自身的政治屬性、觀念形態和思想性,也就是說,網絡技術本身并不具備獨立于思想形態的“中立性”,因此,對網絡技術自身的特性所帶來沖擊應展的思想政治批判。我們認為,以上三種理解方式可以統合起來,綜合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社會控制就是通過某些特定的力量對社會成員和社會結構進行約束和調節的行為,依據美國學者羅斯的分法,運用于社會控制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運用社會輿論、個人理想和道德、宗教、藝術等社會評價手段進行的內在的倫理道德控制;第二種是信仰、法律、利益和教育等方式,以外在的力量進行的社會控制。這種分類的方法對社會控制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簡單社會分工的農業社會進入復雜社會分工的現代社會,從單純的現代工業文明社會進入到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社會控制都是廣泛存在社會現象,作為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管理手段,它是維系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機制。但是,網絡化時代,社會控制卻面臨著種種的挑戰:首先,傳統的強制性挑戰面臨著社會活力的風險。網絡是光速化時空的信息傳播方式,過去以政權組織的方式進行的運用國家暴力機構進行強制性的社會控制,不適用于網絡時代的特征,強制性的社會控制不利于社會活力的建設,比如今天的朝鮮采用的強制性的信息控制。其次,政府施行社會控制也面臨著時空變換的限制。網絡化時代,國家、民族的各種界限都被突破,信息化時代就是全球化時代,政府的社會控制很難全方位的進行。最后,傳統的社會組織面對網絡化時代,處在外于網絡空間的境地,而且傳統的社會控制具有自上而下或至外而內的方式,網絡空間則完全不具有這樣的特征,任何一個點都有可能成為中心,信息控制變得異常困難。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控制的路徑
網絡社會的健康、有序是網絡信息技術與運用處于成熟階段的標志。美國學者羅斯社會控制得以實現主要是依靠兩個方面:倫理的和政治的,倫理是基于情感維系,而政治則是基于特定目的實現社會維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運用羅斯所說的既是內在的,又是外在的兩種核心的社會控制手段。我們認為,要實現這兩種社會控制手段來達到對社會秩序的良好管理,需要細化為以下五個控制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網絡教育理念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網絡控制的方式之一,它首先是一種教育方式,因此,要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首先是要樹立正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我們認為,要適應網絡化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學會主動出擊,以我為主。互聯網是一個各種思想觀念、政治主張的集散地,主流的價值觀念、政治主張不去占領這個集散地,非主流的、甚至錯誤的、敵對的思想觀念就會去占領。在開放的、多元的網絡空間,我們不主動地去批判錯誤的、敵對的思想,我們的網絡空間就無法真正地“清朗起來”。黃賭毒不去禁止它、假大空不去戳破它,顏色革命不去批判它,我們的網絡社會就將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和擴散地。我們只有一面批判錯誤的思潮和行為、另一面宣揚社會的正能量,闡述社會的主流價值,才能真正地站穩網絡社會,引導網絡社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本身具有“去中心化”[1]的思想屬性,而且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也同樣具有開放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對的是固化在某個特定文本中的知識系統,具有封閉靜態的特點,網絡化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教育的內容會隨時更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日益多樣化和民主化,進而促進了教育主體思維日益地走向平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固有的“灌輸”方式,在網絡空間中就需要更多朝向平等討論,以理服人的方向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獲得各類網民的認同和接受,無疑需要在平等的地位和處境中展開,讓網民覺得教育的親切、體貼和充滿人道的情懷,以情感的豐富感染人,以道德的通透引導人,如此才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具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網絡教育的工作制度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今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缺乏較好的效果、還不能深入人心地開展工作,與工作制度缺乏規范性、統一性和持續性密切相關。要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引領性,就需要有完善、可行的工作制度。
統籌領導責任制度是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是中央一級領導的責任制度和領導制度的確立。各級各類機關,尤其是宣傳部門、公安系統和高校系統,建立完善的領導統籌責任制度是當務之急。同時,建立科學的、完善的、可行的工作制度,使之權責明確,進而能夠黨政領導、齊抓共管地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和檢查。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事項的落實是工作制度的核心。比如,就高校而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就指出,要主動地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加強網絡建設。首先要使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途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其次,要將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融入服務學生學習和生活之中,以生動活潑的網絡建設吸引學生;再次,要關注網絡動態,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問題;最后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一面要對網絡有害信息進行管理,另一面也能積極主動的宣揚正確有益的網絡信息。通過這些工作的開展,才能有保障地應對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三)加強網絡倫理道德的教育
倫理道德是社會控制的內在手段,孔子曾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倫理道德的方式對人進行思想的引導,是能夠達到社會控制的最高形式之一。網絡倫理道德作為一種實踐性的精神形式,是人們對待互聯網的態度、意識和網絡行為規范和評價的價值系統,是人們恰當地處理和調整互聯網社會關系、秩序的原則和準繩。倫理道德是依據善之法則與精神創設出的對待社會關系和人自身的一套良好的思想行為方式。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法則使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變化,也對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已有的倫理道德不能完全適應網絡社會、網絡文化的發展。比如,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對真實性、真誠性的倫理道德要求形成了挑戰,網絡技術的普遍運用,對泄漏個人隱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些名人的隱私被曝光,大量網民聚集觀看,而網絡監管力量又相對滯后,無法及時、徹底和全面地消除不良信息的傳播,在這種情況之下,網絡倫理道德的內在力量就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控制作用,就需要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對公民提出的具體的、明確的道德要求落實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之中,使網民能夠漸次地樹立起恰當的、正確的和高尚的網絡倫理道德觀念,能夠辨別網絡行為中的“榮”與“辱”。我們要通過有力的領導、有序的工作,積極倡導文明上網,大力建設有益的網站和嚴格監管不良網站,引導網名自覺地抵制錯誤的、不健康的網絡垃圾,自覺維護網絡秩序。我們還應該樹立網絡行為的“道德模范”,積極宣傳正能量,給網絡社會注入正確、高尚價值觀,為網民樹立榜樣。
(四)提高網絡監管的工作力度
互聯網是一個自由、開放和快速傳遞信息的通道,也正是由于這樣突出的特點,也導致自由度的泛散、控制力的式微,進而有可能走向自由的反面。正是基于這樣的發展態勢,我國的網絡管理部門自2000年以來開始了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極大地控制了網絡空間失控的風險,但是,從當前的形態看,法律法規的出臺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新興出現的網絡不能都是訴諸法律的途徑,因此,行政方式的網絡監管還不失為一種當前補充的形式。
網絡監管就是一方面要發揮監管的“耳目”功能,收集網民的思想動態,分析思想發展的脈絡,了解網民的多元合理訴求,研判網絡風險的可能性等等。如果說網絡監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監管的“喉舌”,其功能是要將網名中的實際情況把握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做好堅實的基礎工作。同時,網絡監管也是要發揮其“喉舌”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發揮的內容在網絡空間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擴散,將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理念通過網絡傳播,引導網民走向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選擇,網絡監管的“喉舌”功能的實現才是最高的的社會控制手段。如果說“耳目”是下情上傳,“喉舌”則是上情下達,這兩個功能互相補充,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了網絡監管的兩架“天線”,只有確保這兩架“天線”的正確、高效地運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控制就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程同順.互聯網技術的政治屬性與意識形態——互聯網與意識形態研究的批判魚反思[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