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迪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存在不多的文明古國大國。我國的文化和歷史都有著深厚的積淀。不管是人文方面還是哲學方面古中國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隨著時間長河的推移,這些成果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保存了下來。毫無疑問,這些歷史的積淀最多的還是變成了館藏文物,而博物館也就成了一個對各方面的保存環境都有很高要求的場所。本研究就文物在博物館中的保存環境出發,探討現今我國博物館的環境現狀,為我國館藏文物的保存環境展開研究。
[關鍵詞]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發展現狀
前言
我國的文明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時間積淀下,留存下的各種文物數不勝數,它們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還寄托了我們對于先人的追思,更是我們研究并且追求先人歷史腳步的可靠保障。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為歷史悠久,又大部分是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對于儲存的環境非常敏感,而博物館作為儲存這些寶貴文物的主要場所,就需要滿足各種各樣的環境條件。
1.博物館環境概述和預防性保護
1.1博物館環境
所謂的博物館環境一般指除了文物本身之外,對于文物外在的收藏文物和展示文物的可移動的事物以及可移動事物所處的立體的包括空氣、濕度、溫度等環境指標的總和。館藏文物保護環境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博物館環境或者是保存文物的獨立環境。
1.2預防性保護
由于文物都歷經了非常悠久的歷史,而儲存在博物館里能出現的問題一般就是因保存環境不合適而引發的破損、侵蝕、丟失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一般都可以提前預防也就是所謂的預防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就是指有效地對博物館的環境進行監測,并及時做出有效的應對。預防性保護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國際文物保護研討會上。它主要就是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進設備對博物館的環境進行有效的實時測試、及時評估以及適當調控,努力將博物館環境可能對文物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盡量給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有保障的相對穩定的環境,以期盡可能延長文物的壽命,為后世留存更多的珍貴財富。
1.3我國的博物館環境發展現狀
因為我國古代沒有博物館,而博物館在我國的發展起源于我國近代,所以存在發展快卻有諸多不足的問題。而且在建立博物館的初期,大家對于文物的保護意識不足,相對來講對于博物館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我國對于文物的保護和對文物的意義都有了重新的認識,我國博物館的環境也在不斷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國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館設立了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翻開了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新篇章。
2.對于博物館環境的技術研究
在跨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就如何改善博物館環境進行了不懈的研究。有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博物館的主要污染氣體,有的則是分析了這些氣體在博物館中的分布情況,有的則主要是研究如何對博物館的環境進行檢測和調控。
2.1對博物館環境的檢測與分析
近年來,我國對博物館中儲存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概念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因此我國的博物館環境檢測和監測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研工作者對博物館環境的監測技術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進展。我國博物館環境因素的研究對象比以往更為全面,由原本集中于對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監測轉為對溫濕度、光輻射、污染物、生物與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的全方位監測。特別是針對污染氣體的研究工作逐步加強,污染氣體的分類檢測日漸細化,各種污染氣體間協同作用的研究也日漸清晰。而博物館環境檢測技術走出了實驗室正式應用到了現實中。不僅如此,我國博物館的管理者還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文物區別對待,成功地讓各省各地的博物館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特別是國家博物館的環境檢測技術幾乎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博物館現在的檢測技術都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多樣性、準確性和精準性。而且還充分適應現代化技術,博物館實現了各種環境信息的無線傳輸和各種檢測數據的及時儲存并且做到了可以由管理者在線監測。更值得驕傲的是,我國還引進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物聯網技術,并且實現了在珍貴文物展的世博會和奧運會中的應用。
2.2對博物館環境的評估分析
相比對于博物館珍貴文物保存環境研究起步較晚的我國,國外對文物保存環境的研究起步得早得多。很早以前,國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經針對空氣中的不同氣體對不同材質的文物的作用結果展開了研究,被研究的氣體包括易揮發的有機污染物、具有腐蝕作用的有機酸類、易將文物氧化的羰類化合物、甲醛等氣體。有些科研工作者還研究了博物館中空氣的濕度和溫度對羊皮材質的文物的影響,研究了博物館中木制結構揮發出來的乙酸和甲酸對不同種類的文物的作用效果。研究者還發現如果博物館的濕度比較高,工作用的噴墨式的打印機會受到什么影響以及氯化物腐蝕銀板照相機的機理,還有人研究了石灰石遇到顆粒型物質會被硫酸鹽化的作用過程。研究發現,一般的甲醛、羧酸衍生物、含硫物質都對腐蝕銀器使銀器變黑。而金屬材質的文物則比較害怕具有氧化性的氣態物質的侵蝕,而很多現代化型材如人造板等散發出的有機物都會危害博物館中文物的壽命。
2.3博物館環境的調控技術分析
要想有效保護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我們在做好環境監測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做好環境的調控工作。而各種環境因素中我們首先應該控制的就是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只有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合適又平穩的狀態,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為了減少空氣中的顆粒性物質,我們還應該在博物館的窗戶、門等通風口安裝上空氣過濾器以防止灰塵的入侵。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博物館的財力,比較實用的設備則是在珍藏文物的小環境中放上微型的空氣濕度調節裝置以及空氣凈化裝置。某研究機構更是研制出了一種用植物纖維制造的可以自主調節空氣濕度的板材,與傳統的調濕劑相比,具有更低的用量和更高的濕容量,更加經濟實用。
3.結語
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文物對環境的不同要求以及要能完好地保存文物博物館需要滿足的環境條件。從文物的儲存環境出發,對不同的文物需要的儲存環境進行探討,以使我國的文物能夠得到更加完善的保存,可以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黃河,吳來明.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發展與現狀[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Z1).
[2]吳來明,徐方圓,黃河.博物館環境監控及相關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分析[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