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瑞
摘 要:《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編撰的一部工藝官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手工藝技術專著,書中保留了先秦大量的手工藝設計思想、工藝規范及完備的生產管理制度,和諧是貫穿其中的重要思想,文章主要從和諧的造物美學思想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和諧;設計思想;造物思想
《考工記》是對先秦時期許多重大科學成就的記錄、總結。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內容涉及先秦時代的制車、兵器、禮器、鐘馨、練染、建筑、水利等手工業技術,還涉及天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考工記》在總結前人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和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先進的設計理論,在我國的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濃厚的地域色彩、設計分工與規范、鮮明的官書特征、五行之說、尚“六”意識、遵“禮”定制、“和合”思想等等。
1 《考工記》中的“和諧”造物思想
“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諧化,序,故群物皆別。……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記·樂論》
以上貫穿于我國古代社會發展中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道家思想與“禮樂相濟”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內容及終極指向皆為“和諧”:即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輔相成,和諧共生。
《考工記》蘊含“和諧”的造物思想不僅表現在造物的總原則上,也落實到了具體的工藝規程和器物的象征意義上。開篇即提出了器物制造的總體標準:“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這段述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技術傳統中一個深刻的造物原則或價值標準。其關鍵在于“和”,“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它們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強調工藝創造不是純主觀的、孤立的活動,而是必須首先合乎“天時”、“地氣”,做到遵循、順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規律;在此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最終實現“天工”與“人工”的水乳交融,從而體現出和諧、天人合一、的理想審美境界以及人與自然親近友好、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這是一個“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和諧工藝思想,是一種極為深刻的工藝造物理論。它將天、地、材、人諸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手工業生產的綜合要素思想體系,是對中國傳統造物思想之精髓的扼要表述。這種造物思想的提出,不僅成為當時工藝設計和制作的原則,同時也成為中國最早的系統工藝設計思想、造物思想。這種造物觀的核心,就是從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把人所創造的各種工藝品看作是整個自然這個大系統的產物。這種哲學觀產生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設計思想、造物觀。《考工記》主張人與自然的溝通融合,這正是“天人合一”的和諧造物思想的初衷所在;強調工藝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并認為自然規律制約、影響著工藝制品的優劣。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能工巧匠就認識到,器物的生產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自然界這個大系統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1.1 “天時”、“地氣”造物思想
所謂“天時”、“地氣”,是來自大自然方面客觀因素的制約;而“材美”、“工巧”,則是來自主體方面主觀因素的作用。這兩方面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直接體現在器物制作過程中。
《考工記》認為天時氣候、地理因素的變化會影響器物的質量。何謂“天時”?《考工記》指出:“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即說,天有時助萬物生長,有時使萬物凋零;草木有時欣欣向榮,有時枯萎敗落;石有時順其脈理而解裂;水有時凝固,有時化為雨露,這些都是天時。這里清楚地表明了對不依賴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認識。何謂“地氣”?《考工記》指出:“橘逾淮而北為枳,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地氣”包括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等多種客觀因素。地理環境不同會影響動、植物的變異、生存。各地礦物成分不盡相同,水所含的微量元素有別,皆會造成金屬制品的組織等的差異。這也正是造成精良的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的內在原因。
1.2 《考工記》“工巧”、“材美”造物思想
在順應“天時”、“地氣”,也即人適應、協調于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考工記》強調“材美”與“工巧”。所謂“材美”,是肯定人對材料質地品性的選擇,要求工匠根據實際需要去主動地認知材料的美,具體到某一器物制作,又涉及合理地選材和用材。“材美”的原則多少還包含一些適應于自然的要求,而“工巧”則更多的是對人的創造性的肯定。“材有美”是指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材料是工藝設計的物質基礎,是構成設計器物的基本內容,是設計藝術物品藝術審美的表現載體。材質之美是決定設計藝術物品審美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器物藝術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工記》十分強調設計藝術物品的材質之美,至于什么是“材美”,《考工記》原則上認為:“美材”首先要符合器物的功能和技術要求,即依物選材:其次,要注重材料質感與功能性統一。“工巧”,是對人的創造才能的贊美與肯定,但工巧的實現是建立在協調“天時、地氣、材美”的基礎上。巧工應尊重大自然,其設計行為應遵循自然規律。例如,“弓人為弓”,強調“取六材必以其時”,即“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冬析干則易,春液角則和,夏治筋則不煩,秋合三材則合,寒奠體則張不流。”巧工能主動認知材質之美,并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合理地選材及用材。例如,“輿人為車”,其用材講究“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凡居材,大與小無并,大倚小則摧,引之則絕”。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術也是造物成功的關鍵,《考工記》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觀念。在《輪人》與《廬人》等篇中亦多次對技藝高超的工匠譽以“國工”(即國家級名匠)的稱號。
2 《考工記》中“和諧”思想的其他體現
“和諧”的技術思想不僅體現于《考工記》制作器物的精良上,也體現于器物有效配合的要求上。例如,論述車與駕馬的配合,《考工記》強調:制作合度的“欲弧而無折,經而無絕。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日馳騁,左不楗;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終歲御,衣衽不敝,此為之和也。”即說,要彎曲適度而無斷紋,順木理而無裂紋,配合人馬進退自如,一天到晚馳騁不息,左邊的驂馬不會感到疲倦。即使行了數千里路,馬不會傷蹄怯行。御者一年到頭駕車馳驅,也不會磨破衣裳。
貫穿在《考工記》里的“和諧”思想,不僅僅反映在傳統設計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上,還反映在人與器物的和諧統一上。例如,“車舟人為車舟”篇強調制作合度的車舟的要求:“欲弧而無折,經而不絕。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日馳騁,左不楗,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終歲御,衣衽不敝,為車舟之和也。”意思是說:車舟的設計應順木理彎曲適度而無折痕,這樣才能配合人、馬進退自如,馬兒行駛數千里,也不會傷蹄怯行,御者終年駕車馳騁,也不會磨破衣裳。這則二千多年前的造物、設計標準己體現出現代社會“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主張,反映出我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性化”設計風格。
3 總結
《考工記》中提出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重要觀點,是其造物思想的靈魂。這四條原則不僅使用于設計制作優質工藝美術產品,而且對一般物品的工藝制作、也是必須遵循的重要美學法則。我國數千年的工藝美術傳統、造物思想完全體現了這些原則。中國傳統造物觀的許多精華,是我們今天應該認真借鑒的。但從另一方面講,它畢竟是在封建時代美學和哲學條件下產生的,同時反映的也只是手工藝生產時代的工藝觀,所以有許多內容已經不完全適合今天的時代。因而我們必須在繼承的同時加以分析和揚棄,才能更好地促進工藝設計,以及整個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吾三,高宣.《考工記》的文化內涵[J].清華大學學報,1997,12(2):7-11.
[2] 肖屏.《考工記》設計思想探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5,18(7):41-44.
[3] 李艷.《考工記》工藝美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
2005.
[4] 王琦.《考工記》中的和諧設計思想與現代產品設計[J].科技咨詢導報,2007(16):128-130.
[5] 殷大龍.《考工記》的“材美”、“工巧”設計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07.
[6] 長北.中國古代藝術論注集著與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 朱志榮,田軍.論《考工記》的美學思想[J].西北大學學報,2009,39(5):84-87.
[8] 聞人軍.考工記譯注(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M].中國古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