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如
摘 要:改變傳統外國建筑史教學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互動模式的教學,使教師成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索、發現性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啟發;互動;教學
外國建筑史是建筑學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理論課程,它包含的內容龐雜、涵蓋古今、跨越東西。它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學生對于傳統、僵化的被動式教學的接受度越來越低。因此,筆者近幾年在教學中采取啟發互動模式,運用一系列方法使外國建筑史教學做到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1 教學理念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反應,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啟發他們的發現、探究、研究等思維。筆者將傳統與現代的教學理念相結合,使教學成為在教師把握方向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具有啟發性的活動。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前引導、課堂教學、課后輔導都與學生形成積極互動。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理解知識的情況,及時做出反應,調整教學形式與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2 教學方法
如何將上述理念貫徹于具體的教學行為當中?針對《外國建筑史》課程,筆者使用了以下方法:
圖示法。在黑板上手繪建筑簡圖或利用PPT、投影儀、幻燈機等現代化工具向學生展示建筑圖片和照片,加深學生對建筑的直觀感受。外國建筑史教學中有大量實例是學生未曾親身經歷的,圖片和照片是最為直觀的介紹,以此為基礎進行講解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更生動。精美的照片也常常給學生帶來視覺震撼,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習興趣。
演繹法。對于建筑的講解猶如導游的描述,力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學生對建筑空間、環境的體會。建筑實例的解釋如果脫離了趣味性,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所以專業知識的教授還要結合有吸引力的語言表達。將每一個經典建筑的特征融入導游式的解說中,學生能從想象中去領悟建筑的魅力。以古希臘雅典衛城為例,講解按古希臘時期祭祀隊伍游行的路線進行,從身體經歷中依次經過衛城臺地臺階、衛城山門、雅典娜女神塑像、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以此順序講解建筑和周邊環境特征,結合圖示照片讓學生猶如置身古希臘游行隊伍,感受衛城建筑特色和環境氛圍,彌補課堂教學不能實地考察的不足。
比較法。將前后知識點、建筑實例進行聯系比較,啟發學生找出異同點,從而加深理解,并塑造思考問題的宏觀眼光。外國建筑史中有許多相關聯的建筑現象,將它們梳理串聯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建筑史觀。例如,西方古典建筑的發展線索貫穿了整個西歐建筑歷史,其中可以聯系、比較的建筑非常多。將古希臘與古羅馬建筑相比較,發現兩者的精神氣質截然不同。將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相比較,則能深刻領會時代變遷和哲學發展對建筑思想的影響,更清晰認識新古典之“新”為何解。這些比較都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建筑現象和形成原因,避免學習中的片面認識。
聯想法。當學生對所講內容有陌生感時,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進行聯系,讓學生產生聯想,從而認識陌生事物。例如,當講到古埃及建筑的巨大尺度時,書本上的數據是空洞的,這時可以采取聯想的方式,以生活中常見的建筑物作為參照。例如,教學樓的高度和寬度、操場的長度都正好與金字塔的高度、寬度仿佛,而古埃及神廟內巨柱的直徑也可以和教室課桌的長度聯系,其他如建筑的色彩、質感等特點都可以同生活中的事物相聯系,由此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感官認識。
討論法。對教學中各個環節均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答案,也可以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問互答、討論分析,使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啟發、發現式學習。例如,在外國建筑史授課中講到穆斯林建筑,先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件著手,向學生提問:生活中見過哪些穆斯林?哪些穆斯林建筑?如果有學生來自于穆斯林家庭,就請他講講穆斯林的歷史、習俗、傳統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全體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隨后,筆者提出一些穆斯林建筑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講課的核心或是關鍵問題。另外,在每次講課時也可以留幾個問題作為思考題,待下一次課討論解答,起到銜接課程、承前啟后的作用。
實踐法。布置課外實踐任務,讓學生聯系課堂理論,加強感性認識,形成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課堂教學前后,筆者會布置調研任務,要求學生總結,成果為PPT文件或圖文并茂的JPG文件。調研任務與實地調查結合,選擇本省本市或家鄉的歷史建筑,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實踐中檢驗課堂理論的正確與否,在實踐中體會建筑,并通過PPT或JPG文件制作培養一些建筑表達和評論的能力。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演示PPT或展示JPG,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解心得體會,筆者會提問或評價,形成師生間的討論和啟發,如此教學相長。
3 教學過程
整個外國建筑史的教學過程貫徹啟發互動的原則,分為課前引導、課堂教學、課后輔導三部分,按時間順序分為以下步驟:
3.1 課前引導
將全體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課前會布置相關的簡單思考題或調研、資料收集任務,上課時再由每個小組分別講解、展示自己的答案或成果。調研任務往往與授課內容是承前啟后的關系,這樣學生會自主、自發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2 課堂教學
啟發:將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他們講解自己的調研成果,表達自己對建筑的看法、觀點。筆者再提問,引發思考和討論。通過這種形式,筆者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便于做出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調整,為后面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而學生也在討論中了解了自己優勢和不足,在后面的學習中會更有主動性和針對性。
導入:教學內容的導入主要運用圖示、比較、聯想、討論幾種方法,將學生的興趣集中到要講的課題上來。例如,講古典復興,首先展示幾張大家熟悉的租界時期的歷史建筑照片,提出一些問題,如這些建筑屬于什么風格?它們帶有哪些過去講過的建筑特征?與之前的古典主義建筑是否有相似?又是否與古典建筑有明顯不同?讓學生討論、聯想,最后引導到要講解的內容上來。
正文:正文的講述要將前面的幾種教學方法融入講課過程。演繹法重點講述建筑實例的特征,講述中運用比較與聯想法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并且橫向、縱向聯系其他建筑史內容。充分運用多種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講課過程中多提問、討論、啟發,實現師生雙向互動。
小結:課堂教學小結幫助學生回顧、梳理、概括講課內容,加深學習印象。這一環節盡量簡短,可以進行比較、提出問題。最后布置課后調研任務,使課堂學習延續至課外。
3.3 課后輔導
針對調研任務,對學生實踐進行指導。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實地調研,或者利用網絡、通訊工具對學生在調研中遇到的問題做出解釋和幫助,注意關注學生調研進展,并適當指導學生的PPT和JPG成果制作。
4 結語
通過以上教學模式的開展和教學方法的運用,通過啟發互動式教學,學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內容與目標。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增強了,調查、研究和實踐的能力也提高了。同時,筆者在與學生的交流當中也不斷地獲得新鮮的思想、靈感的火花,真正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