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七帖》既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也是其書信合集。信中流露出王羲之最真實的情感、想法和追求,與正史相比有所不同。故通過探析帖中內容有助于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王羲之形象。
關鍵詞:《十七帖》;王羲之;周撫;形象
1 《十七帖》、王羲之和周撫三者之關系
唐張彥遠《右軍書記》云:“《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二王書,后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標為帖名,大約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1]《十七帖》得名據此而來,它由二十九帖合成。清包世臣云:“全帖前人皆以為與益州刺史周撫道和者?!盵2]此論大體正確,可知周撫與王羲之的關系非比尋常。據《晉書》記載,周撫曾任王敦、王導從事中郎,出任過寧遠將軍、江夏縣,后任益州刺史,鎮守蜀地三十多年。王羲之與周撫成為朋友,大概是在周撫任王敦、王導從事中郎期間。兩人分別后,唯靠書信獲知彼此消息,故羲之感慨道:“記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有書問,不解闊懷?!盵3]
2 《十七帖》內容所展現的王羲之形象
《十七帖》內容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王羲之形象,他既鮮活又真實,多面而立體,并非人們想象中的圣人。
(1)多愁善感寓于一身。首先,對朋友不解的無奈。當郗愔對他的“逸民之懷”表示質疑時,他感慨到:“足下何以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盵3]郗愔的不理解使他感到無奈,“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盵5]其次,對年老的憂慮。尤其在他晚年,這種感覺更加強烈,其信中寫到:“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盵3]按“年垂耳順”算,此時王羲之將近六十歲,對他而言已經知足,但之于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依然感到憂慮。再次,對無緣會友的惆悵?;刿瓙中艑懙剑骸罢敖鼰o緣省苦,但有悲嘆?!盵3]回周撫信寫到:“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盵3]郗愔與周撫各自在外為官,王羲之無緣與之會面以互說愁苦,故而惆悵。最后,對親友逝世的悲痛。給周撫回信說:“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3]又“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3]司州即王胡之,原本要代謝尚督管司州諸軍事,結果未赴任而病逝;仁祖即謝尚,因病而逝世。兩人皆為王羲之親友,其離世令人悲痛。從上述所知,王羲之和平常人一樣多愁善感。
(2)關愛親友情真意切。他關愛家人,為其健康與婚姻操心。例如,“老婦傾疾篤救命,恒憂慮?!盵3]老婦即王羲之妻子郗璿,近來病重,令人憂心。又“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槿⒁援?,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盵3]小者即王獻之,年齡最小且為羲之疼愛,此時還未婚,使人操心。他關心朋友,表現在:1)關心朋友健康。例如,“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勤加頤養?!盵3]周撫年紀比王羲之大,故王羲之希望他“勤加頤養”,以身體為重。2)關心朋友去向。例如,“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盵3]王羲之向周撫詢問好友朱處仁的下落,并有意寄信給他。3)關心朋友仕途。例如,“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3]虞安吉為王羲之朋友,羲之知其有管理郡縣的能力,故向周撫舉薦。王羲之對親人及朋友之關愛由此可見。
(3)好奇心強每疑必問。蜀地既神秘又令人向往,那里的物產、遺跡和歷史名人引起了王羲之濃厚的興趣。例如,“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盵3]蜀地多鹽井及天然氣井,王羲之問周撫有無見過,并求回信告知,以“廣異聞”。又如“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盵3]講堂即漢時所建孔廟,成都存有,故王羲之問其所立時間,知其有壁畫且相當完備,希望周撫找人幫他摹取,以供學習。再如,“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云皆有后不?”[3]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云皆為蜀地名人,王羲之向周撫詢問其后人。由上所見,王羲之確實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
(4)逸民情懷為其真性。逸民即避世隱居之人。王羲之在《逸民帖》中提到:“吾為逸民之懷久矣!”[3]按《晉書·王羲之傳》云:“(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4]當時會稽山水秀美,名士多隱居于此,王羲之尤為向往。據此看,王羲之早有做逸民的想法。以《十七帖》所見內容為例,其表現在兩個方面:1)辭官歸隱后,以種果木為事。例如,“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為致子,當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惟以此為事,故遠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盵3]可見,王羲之很喜歡種植果樹。他曾在《與謝萬書》中提到:“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4]此信可看出王羲之對逸民的態度。2)對蜀地山水的向往,是其逸民情懷的又一個體現。對他而言,游目蜀地山水是一段不朽之盛事?!队文刻吩疲骸笆∽阆聞e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盵3]這不禁勾起了王羲之無比向往之情,他恨不得馬上一睹蜀地“山川諸奇”。又如“以爾要欲一游目汶嶺,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3]“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盵3]可見,王羲之對于游覽蜀地山水一事相當重視,并非與周撫開玩笑。
3 以《十七帖》相關內容分析王羲之無緣至蜀之由
王羲之一直夢想能與周撫同游蜀地,然至死未能如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年老體衰,身體條件不允許?!镀呤诽岬酵豸酥澳甏苟槨保瑢⒔畾q。又羲之喜服食,身體每況愈下。2)兩地相距遙遠。信中常提及“遠”字,如“令知足下遠惠之至”[3]、“故遠及足下致此”[3]等,可知蜀地離王羲之所居甚遠,加之身體狀況差,故而力不從心。3)諸事纏身。一方面來自于家庭的束縛,如《兒女帖》所言,七兒一女,內外孫十六人需有人主事,王羲之作為家長自然無法脫身;另一方面,來自朝廷的壓力,如王羲之曾感慨:“吾在官,諸理極差?!盵3]因為政績不盡人意,迫于朝廷壓力,自然無暇顧及。其實,王羲之曾有至蜀的機會,據《報殷浩書》所載:“若蒙驅使,關隴、巴蜀皆不辭?!盵4]當時關隴、巴蜀急需外任,他向朝廷極力自薦未果,故而失去一次去蜀的機會。
《十七帖》的內容,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鮮活而真實的王羲之形象,他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書圣,而是一個集喜怒哀樂于一身的平凡人。他也多愁善感,他有關愛之心,他有好奇心,他有逸民情懷,他將永遠活在每個人的心目中。
參考文獻:
[1] 張彥遠(唐).法書要錄[M].
[2] 包世臣(清).十七帖疏證[M].
[3] 王超亮.中國歷代書法碑帖精粹十七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2-34.
[4] 房玄齡(唐).晉書王羲之傳[M].
作者簡介:蘇乃從,男,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方向:漢字與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