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要:對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加以分析研究,針對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從黨外代表人士的發現、培養、使用和管理四個環節上,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最終形成有大興安嶺區域特色的和切實可行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統一戰線;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198-02
一、引言
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統一戰線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是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必要保證。當前,大興安嶺地區正處在經濟轉型、社會轉軌、戰略轉移的特殊發展時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的時代賦予了統一戰線新的使命,也為加強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路徑研究開拓了新境界。
二、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1.對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相當一部分領導干部對中國的政黨制度和統一戰線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夠,少數領導干部甚至錯誤地把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同黨的組織建設對立起來。提高對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是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2.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質有待加強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還存在個別黨外人士對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存在疑慮,政治意志不夠堅定、政治使命感較為淡薄。對于為何加入民主黨派思考不到位,動機不明確,對自身的黨派政治作用定位不準。如何鞏固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代表人士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增強黨外代表人士的抵御能力,是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3.缺乏健全有效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機制
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一項復雜的人才建設工程,因缺乏系統的、有約束力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規范和運行機制,導致黨外人士隊伍建設缺乏“硬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持續性,建立健全有效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機制,是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4.黨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存在誤區
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上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偏重黨內干部安排,忽視黨外干部安排;偏重政治安排,忽視實職安排;偏重換屆時的階段性安排,忽視日常的連續性安排;偏重副職崗位的安排,忽視正職崗位的安排。
5.高素質的黨外代表人士相對匱乏,分布的領域不均衡
目前隨著大興安嶺地區老一輩黨外代表人士逐漸離開工作崗位,黨外代表人士隊伍數量逐漸減少,受工作崗位的限制和政治閱歷的影響,受相關隊伍建設政策不完善和宣傳力度不到位的制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中業務精湛、政治成熟、影響廣泛的高層次代表人士并不多,大批旗幟性人物和時代先鋒還沒有成長起來。黨外代表人士的領域發展不平衡也制約了其隊伍結構的優化和參政議政整體水平的發揮。這給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后備干部培養、人才結構優化、隊伍可持續發展、參政議政的質量都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制約了黨外代表人士作用的發揮。因此,建立高素質、分布均衡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是新形勢下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6.聯誼交友情況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全區有60多名黨政領導干部與130多名黨外代表人士建立了聯誼交友關系,培養了一大批黨外代表人士,其中大部分黨外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成為相關領域的領導干部、專家、帶頭人。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干部堅持不夠到位,效果不夠理想,使聯誼交友流于形式。
[HJ*2]三、加強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黨外人士中蘊藏著大批優秀人才,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要求,加強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支與大興安嶺地區形勢發展和社會需要相適應的,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在新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從黨外代表人士社會環境的新變化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歷史巨變,大興安嶺地區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促使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更具新的內容和特色。但因歷史與現實的各種因素所限,工作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新的歷史時期,民主黨派不僅原有的智力優勢和專業人才優勢相對減弱,而且產生旗幟性人物的社會條件和政治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受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民主黨派旗幟性人物明顯不足,黨外人士成長的良好寬松環境還需進一步營造。為了破解這些難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找準切入點,開創工作新局面。為此,首先就要從黨外代表人士社會環境的新變化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
2.從黨外代表人士自身成長經歷的新變化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
大興安嶺地區新一代的黨外代表人士大多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自身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與老一代黨外代表人士相比,他們的成長環境、經歷都有較大的不同。新一代黨外代表人士缺乏老一代黨外人士與共產黨長期合作共事、風雨同舟的政治經歷和實踐鍛煉,對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缺乏深切的體驗,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政治把握能力略顯不足;對本黨派章程、以及黨派的歷史與現實情況認識不深,呈現出業務素質強而思想政治素質相對較弱的現象。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對黨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導,促其切實提高政治素養,已成為大興安嶺地區各級黨組織和統一戰線工作的當務之急。
3.從黨外代表人士數量結構和作用發揮的新變化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endprint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作為黨外人士主體的民主黨派成員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了很大的發展,成員數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萬多人增長到改革開放初期的6萬多人,2011年民主黨派成員總量達84萬人。與老一代黨外人士主要以名望、社會影響和積極投身革命與解放事業不同,新一代黨外代表人士主要以自己的專業才干和參政議政發揮的優勢作用。目前,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共計662人。其中民主黨派代表人士60人,無黨派代表人士390人,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87人,少數民族代表人士100人,宗教界代表人士14人,港澳臺海外代表人士11人。新時期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的隊伍逐漸壯大。不少人既是行業、領域的權威人士,是學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帶頭人,還在人大、政府、政協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大興安嶺地區黨外領導干部省級人大代表1人,省級政協委員5人;政協地工委委員37人;縣級人大代表98人;縣級政協委員354人。他們為建設大興安嶺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幫助民主黨派解決發展成員“質”與“量”的問題,推動黨外人士更好地發揮作用,大興安嶺地區各級黨委和統戰部門責任在肩,任重道遠。
4.從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選拔使用管理的新變化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
由于歷史原因和黨外干部隊伍自身狀況,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還缺乏系統規劃和完善的配套措施,黨外干部發現、選任、調整、補充等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高校、科研院所等源頭作用發揮還不夠到位。受比例、職數等因素制約,還存在著黨外干部安排實職少、安排比例不足、應該安排而安排不了的情況;受習慣思維等限制,一些地方安排黨外干部職數偏少,擔任正職的領導干部更少,致使黨外干部成長與職務晉升的渠道不夠順暢,黨外干部的上下交流、橫向交流以及黨內外干部的交流等,都顯得還很不夠。
黨外代表人士作為國家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支隊伍的成長壯大既蘊含了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要把培養選拔黨外干部納入干部隊伍建設和人才工作的總體規劃,統籌考慮,積極創造條件,為黨外干部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大興安嶺地區首次實現由地委委員擔任統戰部長,成為黑龍江省僅有的由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四個地市之一;政協地工委首次配備了副廳級黨外領導干部,結束了該區沒有副廳級黨外干部的歷史。2013年10月15日,大興安嶺地區社會主義學院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大興安嶺地區在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工作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學院作為統一戰線的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研究基地、方針政策宣傳基地的重要作用。這對于進一步發揮統戰工作優勢、履行工作職能、開創工作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使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真正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5.從學習運用信息時代的新方式新手段中,積極探索大興安嶺地區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新路徑
黨外代表人士工作能否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黨外干部培養選拔和任用政策,以及對黨外代表人士本身的了解和認同程度。現代世界已步入信息化社會,要研究運用信息時代的新方式、新手段。既要注意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選拔任用黨外干部的有關政策,還要積極為黨外干部展示才能、樹立形象創建舞臺,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社會認同等等,從而為大興安嶺地區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培養選拔更多的新一代優秀黨外代表人士,造就一支素質高、經得起考驗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使他們自覺繼承和發揚老一代旗幟性人物的優良傳統,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親密合作,依法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已成為大興安嶺地區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