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生忠軍
摘 要: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諸多困境,包括體制困境、結構困境,城鎮基礎設施落后以及生態環境等困境。解決城鎮化建設問題的關鍵是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原則——以人為本。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一環,推進城鎮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從“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發展”開始實現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不僅僅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環,更重要的是城鎮化對中國未來的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對策;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6-0129-02
一、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困境
如何正確的看待和解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體制困境
傳統體制是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所面臨的巨大困境。當前影響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體制主要有戶籍制度、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
1.戶籍制度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對傳統的城鄉隔絕的二元戶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建議,但是對于農民如何在城市和城鎮中取得相應的戶口,能否獲得進一步的受教育和就業的權利并未進行配套的改革。這種傳統的將戶籍分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并將居民分割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實行不同的社會管理和政策,導致優惠向“非農業戶口”的城鎮居民傾斜,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諸多因素導致在進行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農民的異地遷移受到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往往很難實現人口的流動,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2.土地制度困境。我國土地所有制長期采用國有和集體兩種形式,但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使本就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加突出。土地作為城鎮的基礎,是我國最寶貴的資源,但是卻在使用中存在著一定問題。農民在進入城鎮時,土地交易過程中的轉讓收益以及其他增值收益易誘發基層干部滋生腐敗。另外,在土地征用過程中因地而異,導致收益分配不公,一般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偏低,導致農民以極低的補償費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進入了市場價格明顯偏高的城鎮,這就誘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大大降低了我國的城鎮化的進程。
3.社會保障制度困境。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或社會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內容,尤其是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對于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曾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但是單純的土地耕作已經難以滿足農民的生活需要,大量的農民進入到城市務工,形成了所謂的農民工勞動力大軍。然而農民卻不敢輕易地放棄自己在老家的土地,因為城市無法為其提供合適的勞動崗位,并且缺乏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工的數量雖然很多,但是多數從事的職業是科技含量低、勞動量大的體力勞動。這樣的工作的穩定性較差,并且在工作中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往往缺失,加之我國的社會保障覆蓋面較低,主要針對的是非農業人口,對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只維系在少的可憐的土地上,大多被社會保障邊緣化,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農民工不得不返回土地。
(二)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結構困境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發展戰略,大多數城鎮化建設都是各自發展規劃,各個城市之間、城鎮之間,以及鎮與鎮之間缺乏系統的規劃布局,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結構,這就導致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局面。
我國的大中小城市結構不合理,全國的很多大城市的規模要素尚未形成,無法充分實現對周邊城鎮的輻射,無法發揮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中型城市主要起著紐帶的作用,受到大城市的影響,并且應該可帶動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但是這一紐帶的角色未能實現完全發揮,區域之間的資源無法實現優化配置,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特征無法顯現;小城鎮扮演著較復雜的角色,難以實現引進先進的技術,人才流失嚴重,管理不規范,各個小城市與小城鎮之間聯系松散,自身特色優勢難以實現。
(三)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困境
城鎮基礎設施是維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衡量一個城市或者城市現代化的標準。基礎設施是一個體系,包括城鎮的交通、電力、通訊、環境以及其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系統。
在有限財政體系規劃中,國家只能將重點放在大中城市,但是即便這樣,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以交通設施為例,盡管國家加大了公路的建設,但是私家車的增長數量遠遠高于城市的道路增長的速度,這就造成了交通擁擠現象成為常態。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城市人口的人均道路面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人均道路面積的1/3。可想而知,財政能投入到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更加不足,東部的城鎮化建設相比于西部能好一些,西部的城鎮化欠缺表現非常明顯,基本的排水系統以及供電系統基礎設施都有所欠缺,而寬帶計算機信息網絡更是建立的少之又少。在這些基本的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備的情況下,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基礎設施更加少之又少,如城鎮的綠化、園林等,甚至往往會為了經濟效益犧牲掉生態環境。
(四)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人力資源困境
城鎮發展的基礎在于人力資源,但是相對于發展優勢更強的城市而言,城鎮的吸引力更小一些。城市可以為人才提供更合適的工作崗位、較高的薪金待遇、完善的基礎設施等,而大多數城鎮相對于城市而言明顯的凝聚力不足。這與我國的先工業后農業的政策有關,在農民參與工業化的過程中,曾出現生機勃勃的鄉鎮企業,對于城鎮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鄉鎮企業帶有先天性不足,人力資源的缺失導致大多數鄉鎮企業沒有整體的規劃,僅僅局限于一定區域內,由于資金、原材料以及勞動力等原因很難形成聚集效應,使其生產規模以及技術水平很難提升。尤其發展到今天,高污染、高消耗以及效益低等問題不斷暴露,市場競爭力愈發的減弱。這就造成人才匱乏,導致鄉鎮企業發展停滯不前,無法為城鎮化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endprint
二、解決我國城鎮化問題的對策原則——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與目前中國的五位一體建設相吻合。城鎮化的目的就是惠及全體社會成員,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美麗的現代化國家。
(一)城鎮化應具有戰略眼光
城鎮化規劃應具有戰略眼光,不能僅僅致力于眼前,應該為未來的發展留出充裕的空間,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構建城鎮化發展,僅僅靠征地搞房地產開發是遠遠不夠的,這容易造成片面追求城鎮化的數量與規模,而忽視了城鎮化真正的意義。農民在脫離土地變成城鎮戶口同時,也決定其必須實現角色的轉換,成為第二或者第三產業的主力軍。目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財富,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忽視農民本身的城鎮化顯然不是現代社會所要達到的效果,將農民本身邊緣化的城鎮化建設是一種短視的發展模式。只有將城鄉間人口合理安排,才能促進人才與科技等交流和發展。
從以人為本視角發展的城鎮化必須符合整體的結構設計,兼顧各個層次的發展。只有大中城市的建設愈加完善,才能帶動城鎮的發展。大中城市集中社會的各個優勢實現現代化,低檔次的生產會逐步擴散到城鎮,城鎮化發展的級別不斷提升,在自己滿足的基礎上同時實現全社會的需求。
城鎮化發展的結果使農村由“村”向“鎮”轉化,也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對城鎮化發展的最直接后果即有利于土地集中使用。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可以避免亂用甚至倒賣土地事件的發生,有利于城鎮化的實現。各地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該適當調整經濟結構,不僅將大中城市作為產業的集中地,在鄉鎮也應該有計劃地布置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充分實現。將農業科技與農業服務的分工盡量深化;提高城鎮居民的身體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讓廣大的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只有這樣,城鎮才有了進一步發展潛力,才能保證不管是小鎮還是前往大中城市的農民都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對我國城鎮化建設進行戰略性調整
城鎮化發展必須服從城鄉統籌的大局,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完善的條件下,不能在片面追求城鎮化過程中造成農業的凋敝,甚至不再解決“三農”問題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而要重視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文化和思想建設,科學的城鎮化發展在開展農村工業化的同時要向鄉鎮集中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鄉鎮向城鎮的轉化,在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總之,要重視城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要想實現我國城鎮化建設,需要改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因為這是阻礙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可行的策略是在鞏固第一產業的同時對第二產業進行改革,并且加大扶持第三產業,使之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城鎮化的實現離不開工業化的實現,工業化的產業升級離不開高科技以及先進的實用技術。只有充分發揮我國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優勢,才能實現我國的城鎮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秀玲.論小城鎮建設——要素聚集與制度創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2] 陳甬軍,陳愛民.中國城市化: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3] 蔡金水.中國城市化面臨的困境與抉擇[J].中國稅務,2012,(3).
[4] 新城市宣言——第四次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城市化[J].領導決策信息,2003,(4).
[5] 何干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鎮化道路的探索——江蘇部分地區城鎮化的調查與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3).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