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文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中,由于學生在心理上處于邏輯思維逐漸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在生理上處于青春期的敏感階段,因此,他們想法獨立,追求個性,有著強烈的質疑意識與探究意識,更加注重實踐與行動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教學 行動 生活情境 強化引導
著名軍事理論家托·富勒曾說過:“行動是知識特有的果實。”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體會,作者認為,這句至理名言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著十分廣泛的運用,可以說,十分契合地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由此,在本文的教學探索中,作者抓住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性,以“行動”二字貫穿教學始末,通過聯結生活情境、強化引導輔助、實現檔案評價跟蹤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滲透行動教學思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探究能力,從而讓“行動”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綻放,在生活舞臺中芬芳。
一、聯結生活情境,滋潤行動土壤
思想品德是一門以生活為營養(yǎng)源泉的綜合性課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因此,作者認為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絕對不能忽視生活這個寬廣的實踐平臺、這個自然的營養(yǎng)補給地,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適時地聯結學生最為親近熟悉的生活情境,以豐富飽滿的情感體驗,貼近實際的生活話題,滋潤思想品德教學的土壤。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作者嘗試在教學導入、實踐操練、話題探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適當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合理地嵌入教學內容,為學生有益的行動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以真實的情感滋潤教學的土壤。
在講授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成長不煩惱”第二框“敞開心扉,學會溝通”這一課時,作者考慮到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兒童的階段,這使得他們對“成長的煩惱”這個話題有著絕對的話語權。為了更好地引入“敞開心扉,悅納自己”這個話題,作者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并沒有直接把“心鎖”二字生硬嵌入,而是以學生十分感興趣的青春喜劇大片——《夏日之王》——導入教學。作者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段,順其自然地引入每個學生成長中再熟悉不過的那些矛盾:與父母的溝通障礙,對獨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初戀那些小事。這些關鍵語句,蜻蜓點水般地與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通過影片氣氛的渲染,作者發(fā)現,學生大有感觸,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說一說對影片的看法,對青春煩惱的看法,以及對如何敞開心扉、學會溝通的見解,班級氣氛十分活躍。
二、強化引導輔助,激勵自覺行動
初中生正處于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又屬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矛盾人格發(fā)展階段,因此,必要而適當的引導與教學輔助對于他們而言是尤其必要的。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化對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目標與行動方向的引導與幫助,將學生被動、迷茫、盲目的初級行動設想與實踐轉化為自覺、有效的學習行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講授蘇教版九年級“成長在社會”第二框“關心社會發(fā)展”這一課時,本課的重難點圍繞“個人與社會關系”展開,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個人與社會互為依存、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過于抽象。因此,作者嘗試以設疑置問的方式,順藤摸瓜地引導學生進入主題。作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提出疑問:“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關注社會發(fā)展?”很多做了預習準備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說:“關心時事政治!”還有不少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了諸如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充當社會志愿者,觀察、關心社區(qū)生活變化等具體做法。在熱烈的討論中,作者順勢引導,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關心社會,青春出彩”為主題,就如何積極、自覺地關心社會發(fā)展開展探究活動。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以問題、任務相互穿插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的行動更有方向、更有力。
三、實現檔案評價跟蹤,調整行動方向
評價是誘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是規(guī)避教學障礙的指南針,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調味包。新課程改革強調激勵性、發(fā)展性、過程性的互動式評價模式。作者認為,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學習行動變成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并將其滲透在形成性的評價中,以檔案評價跟蹤學生的行動,以便掌握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動態(tài),并適時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行動方向做出科學、合理的指導與調整。
在講授蘇教版九年級“與誠信同行”第二框“做誠實的人”這一課時,作者考慮到,要引導學生做一個重諾守信、富有責任感的當代青少年,幫助學生樹立誠信做人、實事求是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還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作者開展了以“青春不讓步,誠信在行動”為主題的活動月。在這個活動月中,作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我的誠信名片”設計活動、“誠信在身邊”事跡收集活動、“誠信宣誓”活動,并將小組活動的成果納入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量表中,把學生的優(yōu)秀活動作品張貼于班級學生園地,將學生的活動剪影與作品歸入學生的思想品德活動檔案袋,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以形成性跟蹤的評價方式,指引學生的行動方向,提高學生行動的力度,讓“正能量”傳遞到班級的每一個角落。
總之,行動研究是檢驗理論知識的獨木橋,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思想品德課程的特征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年齡特征,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將行動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行動的教學內容穿插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細節(jié),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行動的過程中,更加客觀地認識自我,更加靈活地鞏固知識,更加主動地運用知識,讓行動的力量在課堂中放大、在生活中延伸、在實踐中開花。
參考文獻
[1]孟慶平.開放教育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讓生命之花綻放”教學設計[J].新課程(教研),2010(5).
[2]楊炳奎.理念 設計 行動——“生本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