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克
[摘 要]文章分析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了寧臺農業合作的優勢與潛力及存在的差異性與要素互補性.并針對兩地休閑農業的實際與發展形勢提出了加強寧臺體閑農業合作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休閑農業;寧臺;合作
休閑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游交叉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對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臺灣的休閑農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特色,并積累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但是由于受海島空間限制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臺灣的農業資金、技術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開始向島外移動,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寧德的休閑農業目前正處于摸索階段,存在著技術還不夠成熟、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需要借鑒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成功經驗和積極吸引臺資投資建設寧德休閑農業區。寧德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較為豐富,對臺商前來寧德開展休閑農業項目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狀況
(一)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階段
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有50多年的歷史,大體經歷2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0一1980年。這是臺灣地區第一次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1)從農業內部發展來看,隨著工商業的快速成長,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到1980年,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例下降到9.2%,與此同時面臨著農場規模小、農民收人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稻米生產過剩等問題,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2)從農業外部環境來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環境污染嚴重,城市居民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需要除住宅空間、工作空間以外的“第三空間”來放松身心,而且當時臺灣地區民眾收人較高,發達的經濟以及便利的交通等諸多因素,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需求環境。因此,為了有效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提升農業附加值,活絡地方經濟,同時滿足城市人的休閑消費,1970年臺北市首先在木柵區組織53戶茶農,推出“木柵觀光茶園”,開啟了觀光農園的先河,使農業從初級產業開始轉變為多元經營的產業。這一時期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主要模式是觀光農園,有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觀光茶園等。經營方式以開放農園供游客觀光、采摘、品嘗及購買農產品為主,尚沒有住宿、餐飲、娛樂等休閑設施。到1979年臺灣地區有3家觀光農園。由于單一的觀光農園受季節性影響較大,觀光時間短,吸引力不夠,效益有限,發展較慢,處于休閑農業的萌芽階段。
1980年臺灣地區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發展休閑農業。1982年在其頒布的“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收人所得方案”中將觀光農業列為重點內容;1983年推出“發展觀光農業規劃書”,建立了彰化縣東勢農場、臺南縣走馬賴農場、宜蘭縣香格里拉等示范點。到1989 年,全臺觀光農場增至141家。
第二階段1909年以后。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參與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大大增強,為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991年臺灣地區在其頒布的“農業綜合調整方案”中,確立了建設“富麗農村”長期目標。1992年出臺了發展休閑農業的“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1997臺灣地區在“建設富麗農村計劃”中,把休閑農業作為推動農村產業多元化的重要途徑。此后,休閑農業成為臺灣地區富麗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迅速發展。至2000年,臺灣地區各種休閑農場達到610家。2001年5月有關管理部門在“旅游發展方案”中把“輔導建設農漁牧休閑度假區”列為重點工作項目,提出發展生態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閑農業與旅游產業進一步相結合。2004年11月在“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中,將“規劃與推動具國際觀光水準之休閑農業區”作為觀光及運動休閑服務業的主軸措施,促使休閑農業超越傳統農業范疇,而成為與服務業密切結合的現代新型產業,休閑農業隨著富麗農村建設的深人發展而進人鼎盛時期。據統計,2000一2004年,新成立的休閑農場就達584家。這個階段,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特點是:(1)從觀光農業向多功能的休閑農業、區域性的休閑農業區方向發展;(2)休閑農業與旅游業密切結合,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服務業的發展走向國際化;(3)休閑農業與農村建設密切結合,成為拓寬農村產業,促進農業功能轉換的重要舉措。
目前,臺灣地區共有Ho多家休閑農業園區,年產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提供了18萬多個就業機會,預計到2008年底休閑農業產業產值可達17·5億元人民幣。
(二)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主要類型
1.觀光農園。觀光農園主要有觀光果園、觀光菜園、觀光花圃、觀光漁池等。但如今的觀光農園已擺脫最初以生產性為主的特點,注人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有的設有附屬設施,為游客提供餐飲、娛樂、教育、休憩等場所,有些還為游客提供參與生產、加工等作業活動,以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和消費鏈。如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小瑞士花園,種植世界各地奇花異草,設施充滿異國情調;又如挪威森林廣場、阿爾卑斯雙塔、主題花園等皆環繞著天鵝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間猶如置身在歐洲。園中設有大型停車場、露營烤肉區、歐式花園、精致餐飲中心、紀念品販賣部、露天咖啡廣場等,為游客提供另一種觀光享受。
2.休閑農場。休閑農場是集觀光、農作體驗、住宿、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區,可分為4類:(1)教育休閑農場。主要是利用農場環境和農村產業資源,對人們進行農業和農村知識教育。這類農場大多具有較完整的原生植被,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中小學生戶外自然教育的最佳場所。(2)有機休閑農場。以經營有機蔬果為主。(3)生態休閑農場。這類農場大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維持原植被物種,以生態工法營造生存環境,如昆蟲生態、溪流生態、漁業生態。較著名的有“綠世界生態農場”、“八卦山昆蟲生態休閑農場”等。(4)專業休閑農場。有從事果園采摘、蔬菜采收及水稻、花卉、茶園、香草、藥草、菇類、咖啡等勞作體驗,或從事林場體驗、漁場體驗等等。臺灣地區土地銀行經營的初鹿牧場較具代表性,該休閑牧場地處臺東縣卑南鄉,占地約54公頃,為全省坡地休閑牧場之最,主要經營乳牛及乳制品,游客可以品嘗到自產牛奶、奶酪、牛肉。牧場地域遼闊,景色宜人,有露營區、產品販賣部、菠蘿園茶園、檳榔園、批把園和竹林等分區,2000年度僅門票收人就達30萬人民幣。
3.鄉村民宿。鄉村民宿是利用鄉村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為游客提供住宿,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體驗鄉村生活。此類典型的有南投縣青境地區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清境地區民宿通過策略聯盟經營的方式,成立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統一進行對外事務聯絡和民俗資源分配等方面的組織營銷活動。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則利用豐富的人文風情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把原先的臺灣地區冶金礦區進行規劃開發,以獨特的景觀吸引游客。
4.市民農園。市民農園是由城市居民利用業余時間經營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農業園區。這些農園大多地處都市近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1989年,臺北市農會輔導北投區設立臺灣地區第一家市民農園,到1998年底,臺灣地區已設置58處市民農園。
20多年來,為了發展休閑農業,臺灣地區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規劃、建設等方面給予輔導、扶持。目前,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在內涵、形式、規模、外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觀光農業朝綜合性、多功能的休閑農業方向發展;從種植業、漁業、牧業、林業生產性的觀光園向農業與旅游業、農業與農村建設、農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生活區、長宿休閑區,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推動農村建設的目的。休閑農業成為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度假、教育、文化于一體,橫跨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新型產業,對促進農業轉型,提高農民收人,推動農村永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缺乏完整性和長遠性。主要表現在:有些地區休閑農場經營面積有限,經費不足,無法兼顧地區經濟、社會、環境、教育等層面,對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未能產生有效推動作用。部分地區休閑農場整體規劃缺失,各自為戰,造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有的地方先開發后規劃,園區雜亂無章,場所分布零散,經營單調、乏味;還有一些園區偏向游樂開發,設施趨向人工化、商業化,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農村風貌。農民的短視及規劃的滯后,使休閑農業資源未能有效整合。
2.相關管理措施尚不配套,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休閑農場經營管理涉及各個管理部門,涉及的相關措施包括都市計劃、區域計劃、水土保持、農業發展、山坡地保育、建筑、環境影響評估等等。由于沒有單一窗口服務,農民難以適應,違章建設或未經檢驗認證的非法經營隨處可見。
3.管理部門輔導滯后。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經營者,除農民團體(如農會)外,多數為農民以共同經營方式進行,缺乏綜合經營能力。由于管理部門輔導力量有限,對于諸如廣告促銷、田園體驗活動、導覽解說、資源管理維護、盈余分配、權利與義務分擔以及糾紛調解、安全及公共關系等難題,一般農場難以處理,以致成效不大。
4.缺乏差異性。目前,臺灣地區到處都有觀光果園、生態農園、土雞城等,但模式大同小異,大部分都以提供烤肉、炒野菜、采水果、吃土雞及住宿等服務為主,缺乏差異性,造成區域間同類型休閑農場彼此惡性競爭,利潤削減,服務質量下降。
二、寧臺農業合作的優勢與潛力
寧德的主要優勢與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寧德長期被定位為山區,同時受交通滯后的影響,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沿海地市,但同時由于發展步伐慢,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等要素在沿海各地生產成本攀高、資源要素困乏的情況下,顯示出后發優勢,主要有:
區位優勢
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背靠歐亞大陸,面臨浩瀚東海,不僅是福建連接南北兩大金三角的重要通道,而且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也是對臺交流與合作的前沿地帶,開展寧臺經貿合作與交流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近年來,海陸交通、郵電通訊、城市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寧德市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出來,寧德巨大的山海資源潛力必將激活,促使寧德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港口優勢
寧德的港口資源相當豐富,有29個港灣密布沿海岸線,可建的深水泊位居福建省之首,港口優勢極為突出,尤其三都澳是全國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被譽為超級良港。優良的港口是投資鋼鐵、化工、電子、機械、加工業等行業的理想之地。如今,由于制約港口資源開發的交通條件已得到極大的改善,一些重大項目開始布局建設,寧德港,這個中國尚未被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天然超級良港已經從長期休眠期進入“蓄勢待發”期,并將進入“噴發期”。
旅游優勢
寧德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有太姥山、鴛鴦溪兩個國家級重點名勝風景區.有九龍際瀑布、支提山、東獅山、翠屏湖四個省級名勝風景區,同時還有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統計,寧德總共有大小旅游景區30多個,其中支提山是我國歷史上的佛教勝地,聞名海外。在人文景觀方面,閩東是畬族聚居地,畬族人民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畬族風情是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
農業資源優勢
寧德依山傍海,農漁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農業在三產中約占25%,農村人口占全省的26.9%,農村勞動力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2%。海岸線占全省1/3,海域面積占全省1/3,潮間帶面積占全省28.1 3% ,淺海海域面積占全省21.27%,全區人均占有海洋面積1.67公頃。由于海的優勢,寧德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統計,閩東海域10—100米等深線內有500多種,其中經濟魚類約有100多種,甲殼類60多種,貝類約有70種。
生態優勢
寧德森林覆蓋率高,空氣品質、水質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上述優勢不能單項看,而要從整體上看,因為1+1可以大于2。而且這些資源優勢也都可以為發展寧臺農業所用。如果能很好地發揮這些優勢,寧德將不僅成為福建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將成為福建東出西進,連接世界的戰略要道。有人說,三都澳是寧德未來的希望,我們也可以大膽地說,寧德是福建未來的希望。
三、寧臺農業存在的階段差異性與要素互補性
寧臺農業由于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在傳統要素與現代要素等資源稟賦和資源配置效率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這些差異性和互補性不僅表現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農業科技水平、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還表現在經營觀念、體制和機制等方面。
臺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積累了資本、技術、市場經驗、營銷網絡等豐富的現代生產要素。但由于臺灣農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越來越短缺,農產品市場小、勞動力價格日益昂貴、承受風險的彈性變小等因素,農業資本與技術要素投入的機會成本增高,成為限制臺灣農業,從而限制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寧德當前總體上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資本、技術、營銷渠道、市場經濟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較缺乏。但與臺灣相比,土地、勞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相對豐沛,有著較廣闊的農業生產空間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寧德農業的發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現代農業發展要素。因此,通過寧臺農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既是降低臺灣農業生產成本,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寧德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業結構、加速農業與國際市場接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總體上看,寧德初級農業資源和潛在農業資源較豐富,可利用資源較多,包括市場、勞力、土地等,且發展潛力較大;臺灣則在農業相對資源量、資金供給、農業技術、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寧德農業受體制和技術面制約較大,科技及資金投入較少,投入產出率和成果轉化率較低;臺灣則受資源和要素成本的制約較大,農業發展空間有限。因此寧臺之間這些差異性和互補性就成為寧臺兩地合作的潛在優勢。
四、寧臺休閑農業合作思路
憑借著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區位優勢,寧德一直是臺灣民眾旅游的熱門目的地之一,環三都澳戰略規劃將寧臺旅游對接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寧德可以借此大力吸引臺灣與寧德進行休閑農業合作項目,同時打造旅游品牌。具體的思路有:
(一)強化政府服務,形成有利于休閑農業合作的運行機制
首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休閑農業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協調配合和大力扶持。市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加強統籌協調。農業、計劃、財政、稅收、金融、內外貿、科技、證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強協作.保證兩地休閑農業合作能順利推進。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雖然寧德市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對于休閑農業這個系統工程來說還遠遠不夠。鑒于政府財力有限,政府不要成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推動各級財政逐步增加休閑農業專項扶持資金規模,金融機構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增加貸款額度、改善金融服務。
再次,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和多功能性開發的基本條件.而且休閑農業也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應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教基地等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改善休閑農業區的硬件條件。
(二)把“休閑農業”列入對臺招商引資的重點行業領域
寧德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加之基礎底子薄,發展休閑農業所需的資金缺較大。福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也是臺要祖籍地,800多萬臺胞不僅是來閩觀光旅游較為穩定的客源市場.也是投資大戶。環三都澳戰略規劃將寧臺旅游對接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臺灣觀光客可以通過寧德前往長江三角洲,寧德成為臺灣對大陸的一個重要通道。寧德也可以借此吸引大量臺灣游客,提升管理服務,打造旅游品牌。因此,應要做好宣傳,打好這張“僑牌”。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臺灣休閑農業已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區。寧臺兩地優勢互補、合作領域十分廣泛,積極吸引合資。開展寧臺休閑農業合作有著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閑農業行業本身就是招商引資最好的行業之一,所以,應積極吸引臺商到寧德投資開發建設休閑農業觀光區。
(三)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臺資涉農企業轉向農業多功能性開發
休閑農業把農戶的生產活動與游客的消費活動結合在同一時空,農業生產過程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緊密結合。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各種社會風險。近年來,已落戶福建的臺灣涉農企業,開始慢慢轉型升級為多功能性產業。把原來的科技型種養業和加工業、旅游業結合起來,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工商一體化,獲得了不錯的成效,成為了發展休閑農業最有潛力的主體之一。而且產業鏈的延長,可以加快吸收勞動力。實踐證明,這些涉農企業產前和產后部門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是產中部門的近十倍。延長農業產業鏈,不僅拓展寧臺農業合作的空間,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培育和發展。當前,寧德應抓住這一契機,著力促進臺資涉農企業轉向農業多功能性開發,把落戶寧德的臺灣涉農企業培育成為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的先鋒隊伍。一方面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加快休閑農業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鞏固合作基礎,實現跨躍式發展。
(四)依托太姥山、楊家溪、鴛鴦溪等旅游資源,合作開發對臺鄉村旅游
打造媽祖 、陳靖姑 、關帝等對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檔次的對臺招商項目,吸引臺商來閩投資旅游項目。這些都為寧臺旅游合作提供了機遇。 據研究,在自然資源、市場需求 、資金 、 人力、經營理念、營銷方式等l5項旅游業發展指標中,閩臺具有高度互補性的指標有5項,中度互補性指標8項,二者占總數的86.6%。閩臺旅游資源的高度互補性 ,來之于深厚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文化淵源 ,這是任何第三者都無法比擬的,也是寧德發展對臺鄉村旅游的先天優勢。
農業旅游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趨勢。因為農業發展、農民生活 、農村建設如果僅僅停留在生產領域,農業就不可能現代化、農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農村環境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觀。臺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強調農村建設到9o年代實施 “富麗農村”建設, 都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寧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目前還處于初級開發階段,從設施、管理到理念都還有待提升??梢砸劳羞@些資源,大力開展與臺灣的農業旅游合作,使寧德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旅游基地。
參考文獻:
[1]鄒芳芳.以臺灣經驗促福建休閑農業發展田[J].臺灣農業探索,2009(1).
[2]陳勵穎.福建觀光休閑農業市場開發的實證研究[M].中國農學通報,007(9).
[3]鄭青.閩臺農業資源配置模式演進及前景展望[J].亞太經濟,2010(4).
[4]段兆麟.臺灣休閑農業回顧未來發展策略[J].農政與農情,2007(177):64-70.
[5]蔡賢恩.借鑒臺灣地區經驗,發展福建休閑農業的思考[J].臺灣農業探索,2006(4)
[6]呂明偉,郭煥成.臺灣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的發展經驗[J].海峽科技與產業,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