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燕
摘 要: 數學學習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的一個課題。反思是個體乃至整個群體成熟的重要標志。反思是一個能動、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反思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發展潛能的學習方式,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反思意識 培養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將“評價標準”從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發展的潛能。反思是一個能動、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學生認知從最初對知識的復制、拷貝到具有個性化的觀點認識、思考方式都融入了個人的主動建構之中,而不是傳遞的結果。反思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發展潛能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學習起點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創造數學。
一、聯系生活,引導反思方法
皮亞杰認為:“一切認識在初級水平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盡量具體化、形象化,不要過分注重邏輯推理和演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在二年級教學了時間單位后,課堂練習中的有一道填空題是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小明從家走到學校要用5( )。有些同學填寫的單位是“秒”或“小時”。第二天在講評這一習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5秒鐘你能做哪些事?5小時能做哪些事?在講評時,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5秒鐘跳5下繩,有的說5秒鐘從“1”寫道“5”,都體會到5秒鐘太短了。在說5小時時,有的學生拿一節課和午睡的時間和5小時進行比較,這樣通過聯系生活對比加以反思,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是學生在學段末最終應達到的目標。而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應當逐層遞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教學中不應追求知識的一步到位,而應該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入手,讓其自己比較反思,否則學生本應具有獨特的、生動活潑的思想就會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沒。
二、巧設情境,激發反思動機
學生行為隨意性較大,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是比較困難的。正因為如此,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反思動機。如一位老師在上五年級上冊的《找規律》時,她設計了一個“計數大挑戰”的游戲:男生女生快速記憶PK賽。課件快速閃現數字,女生記女生題123412341234,男生記男生題162536496481,看誰先記住方框里的數字。記住的人多,就能獲勝。游戲做完后,老師質疑:“男生、女生題都是12個數字,為什么男生的記不住?”讓學生反思剛才記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規律”幫女生贏得了比賽,從而讓學生帶著游戲快樂地學習新知《找規律》。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設計游戲比賽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反思,讓學生在游戲中初步感知規律,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達到“課伊始,思已生”的效果。
三、梳理知識,培養反思習慣
曹才翰先生認為:“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自我研究,自我優化,逐步讓學生從教師的攙扶下走向自我學習。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教學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對這一單元所學的內容加以自我梳理:這一單元學習了哪些內容?你在學習這一單元中哪些知識你是最感興趣的?為什么?在這一單元所進行的練習中哪些習題你印象深刻?為什么?……通過這些提問,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在自我反思的同時找出自己在這一單元中學習的成功與不足。
四、形式各異,鞏固反思習慣
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協同的過程,教師不但要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課外對學生反思習慣的培養。
1.師生談話促反思。“數學抽象”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建構活動,但這種建構不僅是純粹個人的行為,而且必然是一個在不同個體之間進行表述交流、批判與反思,以及不斷改進的過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反思大多是在于別人的交流中產生的,基于這一原因,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和鞏固必然依賴與外界的交流、比較。例如這樣一個案例:最近發現,張思做應用題時有一類問題的答句老是出問題。比如:“這筐水果有多重?”他總是回答:“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業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把他叫到身邊:“你今年多大?”“9歲。”“能把話說完整嗎?”“我今年9歲。”“不,應該說你今年9大”,我故意說。小家伙立即給我糾正:“不,應該說9歲。”我不動聲色,又如法炮制了幾個類似的例子。“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我家到學校大約有2千米。”“不,應該說你家到學校大約2遠。”“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約是130厘米。”“不,應該說你的身高大約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著急了。這時我把作業本遞給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頭,立即轉身訂正去了。從此以后,他再沒犯過這樣的錯誤。
2.集體討論促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思考的問題加以反思,從而全面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通過集體討論、自我反思的過程,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開放、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集體討論和交流中,通過互相質疑、互為補充,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認識差異,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進行反思,讓他們獲得創造性的認識。
3.撰寫日記促反思。“數學日記”是指學生真實記錄數學學習的情況,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數學知識、提出的數學問題、應用數學的情況真實地記錄下來,反映新發現、新思路,抒發對數學學習的感受。數學日記作為“一種反思體驗的方式”,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能力較弱。學生除了上課和寫作業外,很少能主動思考身邊的數學問題。通過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對某個錯題的反思;也可以對某一生活中數學現象的反思;一天或幾天內學習情況進行反思。通過多種類型數學日記的撰寫,對所觀所感的反思、分析,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
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教授說:“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只有不斷地反思,才會不斷地進步。從小培養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反思,逐步使反思成為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樂思、巧思、善思,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值得數學教師繼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