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 本文從“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種閱讀模式的內涵及相互間的關系入手,闡述了交互式閱讀模式在閱讀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意在揭示交互作用是閱讀的特質之一,交互作用貫穿于閱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交互式 閱讀模式
1.引言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語言學家及學者對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開始了較深入的研究。在此期間,不同流派的英語閱讀模式相繼出現(xiàn)。“交互式”閱讀模式就是繼“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兩種模式之后,以這兩種模式為基礎產生的。
2.“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模式的內涵
Gough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出了自下而上閱讀模式,他認為“閱讀理解首先是字形序列到音位形式的轉換,然后再由讀者解碼成語義信息”(1972:335-338),“自下而上閱讀模式通過對文字符號的識別,重新建立作者試圖表達的意義”(阮周林,2001:58)。由此可見,自下而上的閱讀觀認為閱讀是從詞、短語、句子、段落到語篇的由大及小、由細節(jié)到整體的思維方向進行的。與此相反,認知心理學者強調已有知識體系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閱讀應該從語篇整體出發(fā),利用已有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預測、構建意義,理解語篇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以讀者對語篇已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并利用這些背景知識對視覺掃描到的文字信息進行假設,通過一系列的分析篩選,對假設進行肯定或否定”(阮周林,2001:59)。
3.“交互式”閱讀模式的生成
交互式閱讀模式的出現(xiàn),是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缺陷的填補。其既不像自下而上閱讀模式過分強調文本的作用,把重心放在分析詞句的層面上,又不像自上而下模式過分強調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文化背景的作用,而過分主觀地預測主題、曲解文本之意。交互式閱讀模式認為閱讀不是按照單純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單方向思維方式進行的,而是兩者交互的過程,二者不可截然分開,每一個閱讀的環(huán)節(jié)都是自下而上閱讀和自上而下閱讀交替進行或同時進行的過程。交互式閱讀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有機結合,從Saville-Troike(2006:155)的閱讀模式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閱讀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積極的、雙向式的動態(tài)過程。
Saville-Troike的閱讀模式圖:
4.“交互式”閱讀模式在閱讀各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
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普遍按照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進行設計及展開,無論哪一個階段,都能體現(xiàn)閱讀的交互性。
4.1“交互式”閱讀模式在閱讀前各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
閱讀前階段主要包括導入、問題詞匯處理、預測主題三個環(huán)節(jié)。導入的目的不僅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找到輸入未知文化背景及語言知識的切入點;問題詞匯是那些學生在閱讀時難以通過上下文猜出意思、對閱讀理解造成嚴重障礙的生詞,這些生詞需要在閱讀前靈活地輸入,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中;預測主題是這些已激活的知識體系和輸入的語言文化知識作為預測時推理判斷的依據(jù),盡管還沒有進入閱讀過程,但學生的思維已經沿著由總到分的方式進行。實質上,每個學生個體都在借助當前已有的語言文化知識體系進行建構未知的文本,既建構文本的中心思想、整體結構,又建構文本的細節(jié)。例如:學生將要讀的文本是記敘文,學生在依據(jù)已有文化背景知識預測主題時,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的內涵大于將要被預測的某一個主題,因此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模式,而依據(jù)語言知識(包括以輸入的問題詞匯)這些知識細節(jié)預測主題時,思維是按照自下而上進行的,這兩種思維的方式同時進行或交替進行,共同指向被預測的文本的形象。由此可見,閱讀前階段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出閱讀的交互性,閱讀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互作用的過程。
4.2“交互式”閱讀模式在閱讀中各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
這個階段是閱讀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進行幾遍閱讀,是由閱讀文本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閱讀水平而定的。但第一遍閱讀從詞句開始,通過理解段落,最后把握主題還是從尋求主題開始,逐步解決細節(jié)問題,不僅反映出閱讀思維方式、目的的不同,而且反映出閱讀結果的不同。這正是因為前者偏向于自下而上的單向思維方式,后者則體現(xiàn)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互作用的思維方式。盡管兩種閱讀都可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但先主題后細節(jié)的閱讀結果遠高于理解的層面,交互作用的雙向思維使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第二遍、第三遍到最后一遍的閱讀,從整體逐步過渡到局部和細節(jié),充分發(fā)揮閱讀的交互性,使整體和細節(jié)在探索和完成閱讀任務中互為條件、互為結論。整個閱讀的過程,實現(xiàn)了視覺信息(例如:文本)和非視覺信息(例如:儲存在讀者大腦的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處理的交互、閱讀文本和大腦思維的交互、注意系統(tǒng)的交互及讀者與作者的交互。
4.3“交互式”閱讀模式在閱讀后各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
閱讀后的活動,往往轉換為能夠延伸閱讀主題的、可以就閱讀主題進行更深層次探索的聽、說或寫活動。這個階段的交互式閱讀模式通過視覺(例如:包括剛閱讀文本中語言知識)及非視覺信息(例如:文化背景)與期望得到的視覺(例如:要寫出的文本)或非視覺信息(聽到和要說出的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體現(xiàn)出來。正是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把閱讀和聽、說、寫三種語言技能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實現(xiàn)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
5.結語
閱讀的本質是一個信息加工和解碼的能動的過程。當閱讀者按由整體到細節(jié)的思維方向進行閱讀時,閱讀偏向于自上而下;反之,一個從詞、句、段到篇章的閱讀模式偏向于自下而上,但閱讀的本質決定了閱讀時既不是總能進行自下而上又不能總保持自上而下的單項思維,閱讀總是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進行的,因此,交互式閱讀模式體現(xiàn)在閱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Gough,P.B.Language by ear and e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Reading[C].Cambridge,MA:MIT Press:1972:335-338
[2]Saville-Troike,M.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阮周林.交互閱讀模式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