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旭菁
摘 要: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依托教材、立足課堂是進行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放眼當前作文教學,機械抄襲者有之,空洞無物者有之,憎惡反感者有之,作文教學走進了新時代的死胡同。究其原因,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讀寫分離、脫離教材、無序教學有很大關系。為此,作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依托教材,在積累素材、新穎立意、寫法指導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研究,獲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依托教材
相關調查顯示,高中生討厭作文幾乎成為一種共識,這與急功近利的教學思想與模式,與學生單調、枯燥的生活方式等有很大關系。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依托教材,大膽創新,挖掘了一股作文教學的清泉,下面就此展開具體論述。
一、積累素材,教材就是一方豐潤的沃土
批閱當前學生作文,其一明顯的弊病在于缺乏經典、精彩的素材,或過于陳舊、虛假,或不夠典型,不能吻合時代節拍,還有的學生無病呻吟,擷取的作文材料沒有思想深度,刻畫起來缺乏真情實感。在積累素材這一教學環節,大家都認為應該廣泛進行課外閱讀,但高中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緊張,要真正讓他們沉浸在一本本大部頭里也不現實。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語文教材就是一個不錯的積累素材的載體,依托教材進行合理想象與拓展,能給學生提供一方沃土。
以蘇教版教材必修一為例,依托教材,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有意地積累以下多角度的素材。
(一)如專題一二三四的名稱,“向青春舉杯”“獲得教養的途徑”“月是故鄉明”“像山那樣思考”都可以直接作為作文題目,或者根據話題要求略加修改。再如像韓少功先生的《我心歸去》,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甚至是寫作指導的題目“激活我們的詩情”等都能夠給學生的作文擬題一定啟示。
(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抒發了革命青年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學生在寫以“青春”為話題的文章時,自然也可以把青春使命同國家興亡聯系起來。平時我們寫作愛國情懷的文章時都流于泛泛,有了毛主席這首詩的示范,就可以學著把往事、景物與青春的夢想、愛國的激情很好地聯系起來。
(三)如閱讀食指的《相信未來》“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時,同學們很容易會想到汪峰《光明》中的歌詞“當灰燼查封了凝霜的屋檐,當車菊草化作深秋的露水,我用固執的枯藤做成行囊……”,這些文字的傳承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如楊子的《十八歲及其他》一文中,寫父親在彈指間發現兒子已經十八歲了,時光流逝的悵惘述諸筆端。我們不妨回憶一下自己兒時對父親的記憶,對照現在父親的點點滴滴,又怎能不從中徒生幾多感慨呢?這些感喟,不又正是學生寫作時的絕佳素材么?還有兩代人的矛盾,高中生早戀,家長極力阻攔,不都是作文寫作的生動的“源泉”嗎?
二、新穎立意,教材就是一個靈動的指南針
所謂“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就是一篇文章的大腦,它直接決定作文的文風、布局、選材,體現文章的深度與學生的思想。一般來說,一篇成功的高中生作文立意需要健康向上、明確集中、深刻真誠,還要新穎雅致,有個性,充滿時尚感。遺憾的是,限于當前高中生單一的校園生活,養尊處優的物質條件,還有長期急功近利、殺雞取卵式的語文學習方式,多數高中生的作文沒有明確中心,或者中心游離、東拉西扯,沒有明確的方向。現有條件下,我以為不妨依托教材,從中覓得新穎立意的蛛絲馬跡,給學生作文立意安裝一個靈動的指南針。
以蘇教版教材必修二為例,依托教材,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指導學生作文立意。
(一)《我與地壇》一文,寫“我”和地壇的命運十分相似,即地壇廢棄、荒蕪、冷落,而我當時兩腿癱瘓,不能走路,沒有工作,看不到生活的樂趣和希望。但地壇里陽光燦爛、昆蟲活躍、露珠晶瑩、草木叢生,它以自己醇厚沉重的歷史滄桑,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啟迪我:生死都是自然規律,對死不必急于求成,我們應以一種昂揚的姿態面對生活。
相類似地,譬如操場上的雙杠,鋼鑄鐵打,冷冰冰的,似乎就如學生在高考巨大壓力下冷冰冰的生活,無休止的練習,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毫無生氣的節奏。但我們可以像運動員那樣在雙杠上恣意翻飛,劃出一條條優美的曲線,一個個迷人的弧度。這生活不也有老師的噓寒問暖,父母親的默默關注,同學間的相互鼓勵,還有食堂師傅的一個微笑,宿舍管員“孩子,悠著點啊”的囑咐,令我們感到無比溫暖與感動。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以波瀾壯闊的長江為背景,描摹了其險要的地勢,聯想到英姿勃發的英雄周瑜,抒發了自己人生的感慨。
相類似地,我們可以從教室的窗戶望去,外面可能是一座山頭,或蒼翠欲滴,或高聳入云;可能是棟棟高樓、條條馬路,我們不妨生動地描繪其景色,聯系勇攀理想之山的勇士,如林丹,如霍金,如梅蘭芳,或者自己班里的學霸,還有蕓蕓眾生中的強者,如桑蘭、張海迪、海倫凱勒,進而從他們的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豐潤自己的高中生活。
三、寫法指導,教材就是一個奇異的百寶箱
寫作指導課估計是當前最令語文教師頭疼的課型,其理論的多元化、廣闊性自不必贅言,只是具體怎樣操作讓人無所適從。如果僅憑空講授寫作理論,闡述教師自己的寫作心得則不免有些空洞,結合某一個例文又難以照顧班里學生整體,即使是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代表性的典型問題,但只是閱讀幾篇習作,估計一節課的時間就快到頭了。對此,我認為應結合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很的“寫作指導”知識版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依托教材,聯系自己的習作文本,找出問題的癥結之所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可以收到“巧力拔千鈞”的指導效果。
下面是我在作文指導課堂上依托教材,組織學生自評互評的幾則案例。
(一)“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寫作指導課上,這名學生寫作的題目是“成功的感覺真好”,記敘了自己勇敢地戰勝心魔,在一次演講賽中完成了內向、膽怯性格蛻變的故事。結合教材內容,他重點修改了以下兩點。
1.對自己賽前的緊張心理,演講過程中逐步放松、自信起來的過程進行了詳細描寫、記敘,展示了成功的感覺真“好”的實質在于挑戰自己、戰勝自我的過程。
2.對于演講賽過程中其他選手的表現要進行精煉地概括各自特點,或演講《海燕》時無比激昂,或演講《再別康橋》時沉郁頓挫、深情悠揚,或演講《聽潮》時聲情并茂、手舞足蹈……
(二)“恰當選擇敘述的角度”寫作指導課上,這名學生寫了一篇關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文章,但總覺得平淡,走不出前人的窠臼,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教材理論的指導下,他開始以勾踐庭院中的一株梅花自喻,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越王厚積薄發、奮起復仇的過程,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喝彩。
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對文學創作方面的專業理論了解得還十分有限,要真正構建高效作文課堂,必須在優化課堂模式、積極改革教學教法的同時,依托教材,立足課堂,讀寫結合,給學生掘一股作文教學的清泉。為此,我們才剛剛上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黃興武.依托課本,指導學生作文[J].試題與研究,2011(5).
[2]姚利娟.依托教材文本,指導學生習作構思——以人物類文本的閱讀與習作為例[J].新作文,2013(04).
[3]李婧.化整為零——減輕作文負擔的嘗試[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