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銘杰
摘 要: 本文討論了大學公共外語的教學目標,大學公共外語翻譯教學的常用方法,通過課堂導入旅游英語詞句進行的新的嘗試,介紹了學生如何在課堂親身體驗翻譯練習,提高公共外語學生翻譯能力的形式,使學生了解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實際上與旅游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 語言 翻譯 設計
中國的旅游業是從19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真正發展起來的,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的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國家面貌煥然一新。國家的不斷壯大,帶動了整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并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的旅游業作為一股新興力量,不斷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旅游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隨著旅游語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旅游產業規模的壯大而發展。旅游英語是一門具體語境的語言,是自然與語言的融合,在語言表達中,既存在普通英語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中國觀光旅游,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無疑成為中國旅游景觀及中國文化的重要宣傳工具。將中文的旅游資料翻譯成英語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旅游行業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運用英語。
1.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目標
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目標是一定時期內制定的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外語教學的目的是教師主體描述的,是對教師活動的一種期望,也是對學生完成學業后整體品質的評價,從而培養各個專業從事國際交流的雙語人才和培養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國際交流人才,等等,這樣的人才在語言方面的要求至少是雙文化的語言能力,能在外語和本族語兩種語言系統之間建立聯系,達到在兩種語言間自如地來回轉換的境界。這是外語學習者終生追求的目標。
2.大學公共外語翻譯教學的常用方法
首先,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依靠本族語學習外語,如借助本族語的講解、注釋,依靠口頭、筆頭或心頭的翻譯,使用帶有翻譯的詞典和書等理解外語。這時的翻譯活動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其次,通過外語學外語,閱讀外語的注釋、講解、參考書、原著、外語講解的詞典,等等,用外語的思維體會外語的精神,利用外語建立外語的規則系統。
3.課堂導入旅游英語詞句的方法
我校現在使用的課本是《大學體驗英語》,《大學體驗英語》的宗旨就是“通過交互式場景教學的過程,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愉悅,在愉悅中獲得共鳴,在共鳴中獲得語言能力,實現實際應用的目標”,因此,重視情商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圍繞形成學生良性學習體驗設計學習環境的“大課堂”教學,建立學生自信心是《大學體驗英語》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根據這些宗旨,在講解《大學體驗英語》第一冊六單元《克里斯蒂娜·弗倫奇——一位了不起的志愿者》和《做志愿義工會幫助你找工作》時,鼓勵學生在暑寒假期間做旅游志愿者服務。上課時,學生分別扮演游客和志愿者,讓學生練習親切感人、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游客與山峰、歷史、自然進行溝通、對話,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After putting on my climbing shoes, I set food on the stair of supreme luck, Off the sea surface the orange sun rose, When I heard the rooster announcing daybreak.介紹山石柱結構的英語句,如:The stone column has been formed by erosion, freezing and ice wedging along joints and fissured gravitational collapse. 在講解第三冊一單元《蛙的故事》時,增加了保護環境意識的旅游英漢互譯的詞和句子,如: “小草青青,腳下留情 。Please dont trample the grass.木漆棧道,禁止吸煙。Wooden gallery road, No smoking.你玩得開心,也玩得小心。 Have fun, please attention safety. 小心草地有蛇。Be careful, not to be hurt by snake.禁止亂畫。Prohibit the graffito. ” 學生感覺既有趣,又學到了很多知識。
總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獲得語言能力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在教學中,打破教材原有結構,將翻譯教學的內容都納入“完成真實的語言任務”的目標中,將教學的重點由教師對語言技能的傳授轉向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公司,1998.
[2]孔慶炎,胡壯麟,桂詩春,賈國棟.關注《大學體驗英語》[J].中國大學教育,2003(8).
[3]姚寶榮,韓琪.旅游資料英譯淺談[J].中國翻譯,1998(5).
[4]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