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軍敏 劉臻 宋續明 馮沸
摘 要: 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基地,核心在于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作者通過國內外高等農業院校科技創新育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探討了高等農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面臨的三大挑戰,并結合高校科創工作經驗,通過創新教育觀念、拓寬培養渠道、整合教育資源、創新評價體系等工作,研究分析了如何挖掘高校在農業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優勢,為建立健全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 大學生創新教育 創業教育 人才培養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農業就沒有人類的現代文明。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要使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農業科學教育要向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實踐基礎教育的方向發展。
1.農業高等院校科創工作的背景與時代意義
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科創工作的實質在于科技創新能力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總的來說可以歸為科技創新創業教育。在美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教育被稱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美國是最早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創新創業教育起始于1947年的哈佛大學,兩年后的斯坦福大學也開始了創新創業教育。美國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涵蓋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包括農業高等院校在內的高校已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許多高校還設有創業類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培養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博士生[1]。在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普遍被認為開始于1998年,清華大學成立了中國創業研究中心,開始了我國的創業教育研究及推廣工作,當年,清華大學還舉辦了中國最早的學生創業計劃競賽[2]。農業與創新創業的關系可以上溯到1986年發表的《農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3],這篇文章在研究農村經濟改革中涉及創新創業問題時提出了創新創業的概念,這表現出,我國創新創業研究也是源于對農業發展的研究促進。
對于農業高等院校,培養適應現代農業及現代農業產業化需求的高素質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和根本功能。尤其是在綜合類高等院校,農業創新創業教育有多學科的環境背景,有利于通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體系,從而形成新的科學和知識體系,有利于解決越來越復雜的農業綜合性重大問題。綜合類高等學校雄厚的人才、設備、技術、信息、學術等優勢資源,為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提供了有力保證。農業高等院校的優勢背景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質的孵化場所。
2.農業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中面臨的挑戰
2.1技術創新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不協調。
我國技術創新數量、專利數量具有明顯優勢,但在技術創新的高數量指標背后,產業化應用的數量卻很低。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4]對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研究,必須經過一段時期后才能全面顯現,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統計管理工作等涉及的部門、地區較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數據庫仍不健全,致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尚未公布權威數據。盡管如此,認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確是學者的一致結論。目前各界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引用做多的數據是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5]。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嚴重偏低,凸顯出技術創新教育的過快膨脹和創業實踐教育的明顯滯后。
2.2科創培養方案和科創人才結構的不協調。
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科創人才的培養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及創業課程、創業研究、創業論壇、創業競賽等。在課程實施中存在重視專業教育、輕視通識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等問題。現有培養方案通常過多強調課堂教學,缺乏實踐和應用鍛煉的過程,更容易忽視大學生科創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人員結構的合理指導。在2011年《北京人才藍皮書》中,以中關村為例,在各類人才中,研發人員的創業意愿相對較低,特別是2008年,研發人員的創業意愿為54%,明顯低于營銷人員(77%)、售后服務人員(76%)、項目實施人員(63%)、戰略策劃人員(63%)[6]。對于產生這樣的影響,有創業政策的導向因素,也有高校在大學生科創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整體利益、忽略個人素質,由此造成的區分培養造成創新創業人才結構差異過大。
2.3科創管理體系和農業項目特點不協調。
創新創業項目是一個周期長、重應用的項目,農業類的創新創業項目更具有這類特點。目前農業高等院校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的管理模式普遍通過課題立項、科研實驗、論文發表、成果評價,而對成果最終轉化重視不夠。這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周期固定,政策支持有固定時限,對于農業類的創新創業項目有很大限制,直接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同時,以院校學科的特色為主立項,自由創新課題較少,大學生為了項目需要不斷改變研究方向,集成性成果多,原創性成果少,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忽視完整性和系統性,造成研發成果的應用轉化困難,實際上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的實現[7]。
3.發揮農業高等院校優勢,促進大學生科創工作
目前,我國處在發展的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特點決定了農業高等院校仍舊是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農業高等院校在大學生科創工作中承擔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功能,蘊藏無窮的創新潛力。高校學生工作的組織形式所具有的組織優勢可以為高校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在的核心競爭力提供良好的支持。通過多措并舉的復合培養,提高大學生科創工作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3.1合理設置科創工作培養模式,明確技術創新與創業實踐相統一的教育觀念。
創新教育是根據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必須突破現實教育存在的片面性,從不同角度拓展人的創新素質。創業教育是緊密結合創新教育對創業人才培養的活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進一步延伸和擴展。在大學生科創工作的教育觀念上,要明確技術創新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是緊密相連的。滿足創業教育的實踐需求,僅僅靠技術創新的理論學習、實驗室的技術論證是不夠的,必須提供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獲得的真實體驗。農業高等院校需要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強化農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路和理念,通過院校政企的大平臺優勢拓寬科創工作中對于實踐課程的對應面,使得創業課程體系綜合化程度明顯提高。
3.2拓寬農業科創人才培養渠道,在科創項目實踐中培養和選拔人才。
大學生科創工作要面向創新創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渠道做出實質性的改革與創新。培養計劃要突出以人為本,強化項目育人的教育思路,培養一批基礎厚、能力全的全面型創新創業人才。在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上,需要針對課程內容特點,研究探索出一套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的方案,包括技術基礎教育、創業項目孵化、模擬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制訂多層次全方面的人才培養計劃,以此拓寬科創人才培養渠道,全面提高創新創業人才的質量。
3.3利用高校組織優勢整合資源,打造優質科創工作平臺。
科技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校整合現有資源,即課程體系與非課程體系的整合,學校參與和社會介入的整合,以及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整合,構建開放式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高度注重對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在2005年設立“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大學生科創基金”,并制定相應的資助獎勵條例,對學生科技活動資助啟動資金,對獲得重大獎項的項目給予適當獎勵,樹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意識;在2008年成立獨立的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組織,聘任專業教師擔任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指導導師,構建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平臺,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科創的積極性;利用學校綜合學科大平臺的優勢,整合社會上“科學商店”、社區科普等資源,鼓勵學生發揮農業學科的專業優勢,讓科普知識走進社區,營造農業院校創新創業的實踐氛圍,積極引導廣大學生參與到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創業實踐中。
3.4全面創新科創工作評價體系,確立衡量評價創新創業成果新指標。
由于創新創業類項目具有的實際特點,衡量其成果的評價體系應當有別于單純的科技項目評價體系。科創成果的衡量依托創新創業論壇、競賽,舉辦“挑戰杯”、“創業沙龍”等。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分段評估、中期審查、期末驗收等多種考評形式進行全局評價,也可以主動引導、導師問診、沙盤模擬、園區實踐等具體創業實踐項目的實施過程情況為依據進行全局評價。評價體系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彈性的、開放的全面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發展的空間。評價體系的主要效用應當是調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強調“過程”對于大學生的教育、發展的作用。
4.結語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構建創新型社會的藍圖逐漸展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工作成為農業高等院校的一項核心工作。在大學生科創工作中,突出“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通過高校的社會優勢,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統一、項目孵化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管理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模式。高校應當利用學術資源、組織優勢、實踐平臺三個方面,為大學生科創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撐,起到培養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創業人才的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童曉玲.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2]木志榮.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3]周彬彬,劉允洲,李慶曾.農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1986,12:012.
[4]王若飛.淺談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和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7-98.
[5]王騫.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6]張志偉,閆成.北京人才藍皮書[J].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2011.
[7]李天來.充分發揮高校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201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