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樹強+++喬麗媛
摘 要: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必經之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本研究對國內某高校通過英語四級的大學生實施英語課外閱讀READ模式,并進一步分析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前后測數據和問卷調查,得出該模式有助于更加高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結論。
關鍵詞: 英語閱讀 英語學習 READ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都針對英語閱讀模式進行過研究(Anderson & Pearson,1984; Carrell & Eisterhold, 1983; Rumelhart, 1977; 劉雪嵐,1998;麻柏林,2004;韓剛, 2006; 黃源深, 2002; 王初明, 2009; 文秋芳, 周燕,2006;徐黎娟,崔文琦,祝平,薛春瑜,2012;黃遠振,蘭春壽,黃睿,2013)。其中,劉雪嵐(1998)針對高校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和閱讀策略進行了探討;麻柏林(2004)提出了五步式課外閱讀模式,建議教師應幫助學生由“放羊式”閱讀模式逐漸向“展評式”閱讀過渡;徐黎娟等(2012)針對四級后課程中聽說讀寫進行了論述。在閱讀教學模式方面,3到4人小組學習模式被提倡使用,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黃遠振,蘭春壽和黃睿(2013)提出了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筆者通過文獻分析,結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并主要借鑒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的框架,將該模式不只局限應用于文學體驗閱讀的教學,而是將應用范圍擴展到大學英語四級后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中READ由Reading(閱讀)、Exploring(探索)、Assessing(評價)和Developing(發展)四個單詞的首字母構成,分別對應閱讀學習中的四個要素,本研究所使用的課外閱讀READ體驗閱讀模式同樣包含這四個要素。
二、實驗研究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首先隨機抽取國內某普通本科院校2011級通過英語四級的25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集有效問卷229份,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關于學生是否經常在課外找一些英文報刊、雜志提高閱讀能力,其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在課外找一些英文報紙雜志提高自己閱讀能力的學生只有13人,占很小的比例。請看表1:
表1 經常在課外找一些英文報紙雜志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通常不在課外讀英文報紙雜志的學生竟然高達48.9%,有時會讀英文報紙和雜志的占30.6%,這兩者加起來就是79.5%。或許這個比例能夠反映很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大二學生在通過英語四級后的英語課外閱讀狀況,也或多或少說明了為什么這類院校學生的六級通過率一直不高。由于此類院校的英語教師往往將精力投入到大學英語四級階段的教學中,四級后的這個學習群體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這正是本研究選取他們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
2.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假設是,課外閱讀READ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已通過英語四級的大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研究設計
首先,由于本研究所選院校的部分學生在大二下學期之前已經通過英語四級,因此在該學期進行了四六級分班教學,即已經通過四級的學生被隨機分到52個六級班學習,這就給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驗機會。本研究在抽取的兩個班級中首先進行了前測,了解了兩個班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情況,通過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了兩個班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水平相當。其次,本研究對兩班學生分配了相同的課外閱讀材料,即2012年全年9月份至2013年4月份的經濟學人(economist)中精選的80篇文章。所不同的是,針對實驗班學生,我們應用了閱讀READ模式,讓學生自己分組,并將學生的閱讀、探索和評估階段的表現情況打分,該分數計入學生的期末平時成績;針對控制班學生,我們依然給他們使用同樣的閱讀材料,并定期抽查完成的情況,但不會將教師的評價分數計入平時成績。經過三個月的實驗,我們使用了同前測難度相當的閱讀理解題重新測試。
4.數據分析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工具是spss19.0,利用該工具,我們可以獲得新的閱讀模式所產生的效果。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利用spss19.0對兩班學生前后測成績進行P值、T值的分析。實驗班前測、后測實際參與人數分別為23、26,去除無效數據后,前測、后測的樣本數為23,且兩次測試成績呈正態分布。實驗班前測、后測成績對比結果見表2、表3。
表2 配對樣本統計量
表2是實驗班前測、后測配對樣本的基本描述統計量,包括每一組樣本的均值、樣本容量、標準差和標準誤差。
表3 配對樣本檢驗
表3是實驗班配對樣本T檢驗的最終結果。前測、后測的平均差值為5.65217,差值的標準差為1.43364,差值的均值標準誤差為0.29894,置信度為95%時差值的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共同構成了該差值的置信區間(-6.27213,-5.0322),統計量的觀測值t為-18.908,自由度df為22。在顯著性水平為0.05時,由于概率P值為0.000,小于0.05,因此認為前測、后測的均值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實驗班閱讀成績提高顯著。
控制班前測、后測實際參與人數分別為29、30,去除無效數據后,前測、后測的樣本數為28,且兩次測試成績呈正態分布。控制班前測、后測成績對比結果見表4、表5。
表4 配對樣本統計量
表4是控制班前測、后測配對樣本的基本描述統計量,包括每一組樣本的均值、樣本容量、標準差和標準誤差。
表5 配對樣本檢驗
表5是控制班配對樣本T檢驗的最終結果。前測、后測的平均差值為0.6132,差值的標準差為2.35339,差值的均值標準誤差為0.48438,置信度為95%時差值的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共同構成了該差值的置信區間(-1.86663,0.56432),統計量的觀測值t為-1.434,自由度df為15。在顯著性水平為0.05時,由于概率P值為0.349,大于0.05,因此認為前測、后測的均值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控制班學生閱讀成績的提高不明顯。endprint
三、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大學英語四級后課外閱讀READ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成績。實驗班與控制班成績差異顯著是由于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我們推斷,該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任務型課外閱讀教學模式。在本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訪談和后期調查問卷,發現課外閱讀READ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學生在該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并且使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積累更加系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Anderson, R.C. and Pearson, P.D.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 P.L., Devine, J. and Eskey, D.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UP, 1988.
[2]Carrell, P.L. and Eisterhold, J.C.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 1983, 17(4):553-573.
[3]Rumelhart,D.E.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I Dornics.(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C].Academic Press,1977:56-82.
[4]陳光偉.英語詞匯習得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58-61.
[5]韓剛.流利英語閱讀之路[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6]黃源深.多讀多寫——英語學習談[J].外國語,2002(6):13-17.
[7]黃遠振,蘭春壽,黃睿.英語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外語界,2013(1):11-19.
[8]劉雪嵐.閱讀的策略——高校英語專業閱讀課教學模式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1):32-33.
[9]麻柏林.“五步式課外閱讀模式”淺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7):69-102.
[10]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外語學習的學伴用隨原則[J].中國外語,2009(5):53-59.
[11]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J].外語學刊,2006(5):76-80.
[12]徐黎娟,崔文琦,祝平,薛春瑜.大學英語四級后課程設置的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學2008級非英語專業學生為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8-71.
[13]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乙類)《應用圖式理論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實證性研究》(項目編號:201310149023)的階段性成果和沈陽化工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工科類高校外語課外活動設計與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A級)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三、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大學英語四級后課外閱讀READ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成績。實驗班與控制班成績差異顯著是由于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我們推斷,該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任務型課外閱讀教學模式。在本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訪談和后期調查問卷,發現課外閱讀READ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學生在該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并且使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積累更加系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Anderson, R.C. and Pearson, P.D.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 P.L., Devine, J. and Eskey, D.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UP, 1988.
[2]Carrell, P.L. and Eisterhold, J.C.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 1983, 17(4):553-573.
[3]Rumelhart,D.E.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I Dornics.(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C].Academic Press,1977:56-82.
[4]陳光偉.英語詞匯習得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58-61.
[5]韓剛.流利英語閱讀之路[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6]黃源深.多讀多寫——英語學習談[J].外國語,2002(6):13-17.
[7]黃遠振,蘭春壽,黃睿.英語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外語界,2013(1):11-19.
[8]劉雪嵐.閱讀的策略——高校英語專業閱讀課教學模式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1):32-33.
[9]麻柏林.“五步式課外閱讀模式”淺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7):69-102.
[10]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外語學習的學伴用隨原則[J].中國外語,2009(5):53-59.
[11]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J].外語學刊,2006(5):76-80.
[12]徐黎娟,崔文琦,祝平,薛春瑜.大學英語四級后課程設置的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學2008級非英語專業學生為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8-71.
[13]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乙類)《應用圖式理論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實證性研究》(項目編號:201310149023)的階段性成果和沈陽化工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工科類高校外語課外活動設計與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A級)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三、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大學英語四級后課外閱讀READ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成績。實驗班與控制班成績差異顯著是由于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我們推斷,該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任務型課外閱讀教學模式。在本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訪談和后期調查問卷,發現課外閱讀READ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學生在該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并且使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積累更加系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Anderson, R.C. and Pearson, P.D.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 P.L., Devine, J. and Eskey, D.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UP, 1988.
[2]Carrell, P.L. and Eisterhold, J.C.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 1983, 17(4):553-573.
[3]Rumelhart,D.E.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I Dornics.(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C].Academic Press,1977:56-82.
[4]陳光偉.英語詞匯習得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58-61.
[5]韓剛.流利英語閱讀之路[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6]黃源深.多讀多寫——英語學習談[J].外國語,2002(6):13-17.
[7]黃遠振,蘭春壽,黃睿.英語文學體驗閱讀READ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外語界,2013(1):11-19.
[8]劉雪嵐.閱讀的策略——高校英語專業閱讀課教學模式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1):32-33.
[9]麻柏林.“五步式課外閱讀模式”淺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7):69-102.
[10]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外語學習的學伴用隨原則[J].中國外語,2009(5):53-59.
[11]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J].外語學刊,2006(5):76-80.
[12]徐黎娟,崔文琦,祝平,薛春瑜.大學英語四級后課程設置的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學2008級非英語專業學生為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8-71.
[13]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乙類)《應用圖式理論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實證性研究》(項目編號:201310149023)的階段性成果和沈陽化工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工科類高校外語課外活動設計與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A級)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